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博》1997,(4)
1.《毛泽东自传》封面2毛泽东题词及其立像3.铅印正文及部分插图照片曲江发现的珍本《毛泽东自传》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人,早在3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就冲破国民党的层层阻挠,到陕北访问过毛泽东,后发表了著名的《西行漫记》。《西行漫记》中有一部分毛泽东的生平记录,后被翻译成多种版本的毛泽东自传。这是最早的毛泽东传,但斯诺的记录只能反映1936年以前的毛泽东,且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毛泽东自传。斯诺之后,斯特朗、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也访问过毛泽东,写了一些毛泽东印象记。抗战时期,肖三写过毛泽东传略,篇幅很小,只一万多  相似文献   

3.
更正     
杨兴华 《文博》2001,(4):73-73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下来到西安,在邓发的安排下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并在陕北苏区采访三个月。《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斯诺根据与毛泽东谈话和在苏区采访编写的。 据笔者所知,中译本《毛泽东自传》现存两种版本。 1、张宗汉译本。32开竖排本,延安文明书局一九三七年发行,江西省吉安市面粉厂工人徐永忠藏本。 石印封面印有毛泽东立像一幅,封面左下角为毛泽东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三日题词。正文后附有贺子珍小传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张闻天、丁玲等17人剪影…  相似文献   

4.
《北京日报》今年5月9日第九版以整版篇幅介绍西安发现64年前出版的《毛泽东自传》。该书由美国记者斯诺撰写,汪衡翻译,潘汉年题写书名。斯诺与潘汉年均为名人,熟知的人自然很多。“汪衡是谁?”“是否也是我党地下工作者?”该报记者向社会征求答案。作为汪衡先生的学生与朋友,受新闻出版署前署长宋木文同志的嘱托(汪衡先生退休前在宋木文同志领导下工作),我想把我所知道的汪衡先生向关心他的报界和有关人士简要介绍一二。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发现一本简化字版的《毛泽东自传》,曾在1937年出版,后又再版过。在正文之后附录了3篇文章,即《毛泽东论中日战争》、《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小传》、《斯诺眼中的毛泽东》。读后对附录这种体裁倍感亲切。翻看各地新编志书,附录这种体裁在省、市、县(区)志以及专业志中被广泛应用,名字五花八门,收录的内容也很博杂。但首轮修志对附录的阐述文章却不多见,可能因其处于志书的次要地位而被忽略。附录作为志书的七大体裁之一,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哈尔滨市即将启动续志附录编纂工作,笔者将近期的学习心得见诸纸端,希望能对编纂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1970年的金秋10月,毛泽东同美国进步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是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访华了。“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朋友王牧师。许多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斯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王牧师?!”毛泽东闻之微微一怔。“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忙补充道。其实斯诺提出要见“王牧师”,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60年,他以作家身份来华访问,国庆节时他受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并到中南…  相似文献   

7.
正据斯诺所著《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在回忆自己经历时告诉斯诺:"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后来,毛泽东曾说自己"受  相似文献   

8.
收藏是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我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利用业余时间收藏古陶瓷、碑拓、奇石和革命文物等,先后发现了“中国石”、“毛泽东像章石”,1999年发现了考古学家寻找了几十年的唐长安三彩窑址,今年又发现了尘没64年的《毛泽东自传》。 该书为红色封面,由潘汉年题写书名,斯诺笔录,汪衡翻译,周民校正,上海黎明书局于1937年11月出版。全书共90页,扉页为毛泽东手书:“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这是今日对日作…  相似文献   

9.
2001年5月9日,《北京日报》报道西安发现64年前黎明书局出版的《毛泽东自传》引起读者关注;同年9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排《毛泽东自传》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去年4月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下来到西安,在邓发的安排下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并在陕北苏区采访三个月.<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斯诺根据与毛泽东谈话和在苏区采访编写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主席1970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斯诺,并将接见照片在《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向世界传达了一个意在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重要信息.但这张照片却在后来的著述里和引述中,产生各种争论:其一发表的是哪张照片;其二,究竟发表在《人民日报》哪一天;其三,版面是否周恩来亲自布置和安排的;其四,更有借毛泽东与斯诺的合照,将林彪形象“挤出”国庆报道头版头条的说法.本文作者特查阅了当年的《人民日报》和其他史料,以澄清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2.
长者何满子先生一次赐给我两本他的新著《世纪末抒情》 ,都是2000年出版的 ;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版本。满子先生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各写下一段文字 :此为此书“洁本” ,删去一万八千余字 ,恰合《金瓶梅》删去的淫秽文字之数。如加对看 ,可领悟何者可写 ,何者不可写之作文法也。此为此书真本 ,惟最后缺数页 ,故可称“残本”。在此之前 ,长者冯英子先生将他写的《劲草———冯英子自传》寄给我。冯先生的经历也颇富传奇性 ,收到后就一直看下去。这回得此珍本 ,焉能不看?于是放下快要看完的《冯英子自传》 ,拿起“真本”读将起来。边看 ,边翻翻…  相似文献   

13.
武际良 《百年潮》2013,(12):32-36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奔走呼号了一生。1937年,在保安的窑洞里,斯诺与毛泽东一见如故,相识、相知,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中国革命胜利后,斯诺又三次访问新中国。斯诺既是毛泽东的挚友,又是诤友。国际上赞誉斯诺是“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这是陈天华在《警世钟》一书中提出的名言。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毛泽东在1936年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回忆少年时代读了一本讲革命的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说的这本书,就是盛行一时的《警世钟》。  相似文献   

15.
美国进步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一段毛泽东自述少年时的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斯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教员是谁,长期以来,也鲜有人知这位教员的身世和下落。原来,他就是中南财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张人价①的父亲张有晋。最近笔者采访了张人价教授,他介绍了个中原委。张有晋(1877-1962),字麓村,湖南湘乡人,清末举人。1910年时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当教员。当时…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1936年对斯诺谈话时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  相似文献   

17.
年仅23岁的斯诺,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远涉重洋,到中国寻找“东方的魅力”。他到达上海时,正是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的第二年,整个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斯诺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目睹了神州大地的内忧外患,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一二·九”运动他都经历了,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躯壳。”斯诺读到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写的《中国红军在前进》的小册子,他渴望亲自到苏区去,寻找红军,寻找毛泽东这个神秘人物。1936年4月末,斯…  相似文献   

18.
六十多年前,当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悄悄地传到国民党统治区的时候,驻北平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在上海行医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博士,结伴而行,冲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到陕北寻找红军。他们在陕北苏区访问后,斯诺返回北平,而乔治·海德姆留下来参加了红军。临分别时,乔治再三叮嘱斯诺为他保守秘密。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和报道文章中,只字未写乔治·海德姆。直到l960年,斯诺访问新中国,乔治·海德姆陪同他会见毛泽东主席,才公开亮相。“穷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片,更需要的是医治社会的病症”乔治·海德姆是一…  相似文献   

19.
杨奎松先生的新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是一部很见功力的历史著作,书中配的许多图片也起到了图文并茂给读者“第一现场”的直观印象。看图读文,“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不过,似乎也有一些小疵,比如书中第282页后的图片,其中有“延安司令部:左起毛泽东、合众社的厄尔·利夫、朱德、江青”的四人照。于是就有一个问题:利夫等与毛泽东会谈的时间是何时?江青到延安并与毛泽东相识结婚的时间又是何时?这样一想,显然杨著中这张照片的说明是经不起推敲的。 毛泽东在陕北会见斯诺后,在…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让远在瑞士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记者斯诺先生很不理解,他急切盼望重访中国,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经过一番波折,斯诺终于重回中国大地,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接见。而毛泽东、周恩来通过斯诺,巧妙地向尼克松政府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大门,是敞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