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1年,海州师范的师生在孔望山龙洞庵下的土层里,采集到一批北朝石造像,计七件。三件完整,四件残缺,其中有确切造像纪年的两件。还有一件武定元年四面造像幢,采集于海州结核病院。今择取七件,介绍如下: 高浮雕佛头像(图一) 青灰色片麻岩雕成,残高16、宽10、厚4厘米。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而略长,鼻粱高隆,上通额际,长眉鼓眼,高颧骨,嘴唇厚而上翻。神情庄穆,造型厚重。从那挺健雄拔,简朴硬直,棱角分明,威武有力的艺术风格来看,与云冈石刻近似。应是北魏早期的雕刻。  相似文献   

2.
1994年12月,青州市酒厂工地出土北魏彩绘造像一件,现介绍如下。该造像青石质,高134、宽90厘米。光背舟形,周饰火焰纹,顶尖部稍敛曲内翘,两侧及底平直,下有圆榫。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主佛高83.5厘米,螺发高肉髻,细高鼻,面相清瘦,口涂朱色,满面贴金。内着僧祗支,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残,应是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圆形座上。头后五道同心圆头光,直径38厘米,光环分别饰以五彩。头光内饰浮雕仰莲,莲芯与佛头后髻相连,脖颈处透空。  相似文献   

3.
广元新发现的佛教造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4月和1986年9月,四川广元城关豫剧团基建工地先后两次出土佛教石造像,第一次8尊,第二次1尊,共9尊。造像属北魏至唐代,出土时整齐叠放于土坑内,显系有意瘗埋的。早年均经人为破坏,残损程度不同,佛头大多残失。唯一的一个佛头,则已身前异处,躯体残失。像残高28~143厘米,大多雕饰精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尤以1983年出土有延昌三年(514年)造像题记的"释迦文佛"圆雕和1986年出土的兴安刘约造像碑格外引人注目。前一像为四川首见的有明确纪年的北魏造像;后一像  相似文献   

4.
石刻珍品元暐墓志唐冬冬元墓志,于1928年(阴历六月)在洛阳城北不远的盘龙村东南地出土,盖早失。志石镌刻于北魏武泰元年(528年)三月十六日。高、宽均85厘米,厚18厘米,正书。33行,行33字,无撰书人姓名。志石保存基本完好,现藏开封市博物馆。元墓...  相似文献   

5.
1983年8月,青岛市居民杨学恕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件北魏石造像捐赠给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像青石质,长方体,通高59、宽15、厚9厘米。像正面以高浮雕刻一立佛,佛身高24.5厘米。背后有佛光,高肉髻,细眉深目,笑容可掬。佛左臂伸出,手心向外下垂,作与愿印;右臂前伸,掌心向前,作施  相似文献   

6.
北魏时期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于2010年9月出土于大同市东北35公里的阳高县王官屯镇电建工地。封门石高122、宽66、厚6厘米。石面未经磨光,尚存许多斧凿斜痕。铭文刻于封门石外侧中部,共6行,每行至多21字,末行最少,为9字,共97字(图一)。其书迹与大同  相似文献   

7.
1953至1954年 ,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晚期至盛唐间的珍贵白石佛教造像2200余尊 ,其中纪年造像200多件[1]。在纪年造像中有两件造像铭文有“真王五年”字样。真王五年杨天仁等二百人造弥勒坐像(图一) ,头缺 ,残高33厘米。像身披袈裟 ,领口低垂 ,露系裙宽带。左手施与愿印 ,右手残 ,推测为无畏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袈裟及下著长裙前后分为三层满覆座前。身后背光上部残缺 ,分为内外二区 ,外区浅浮雕火焰纹 ,内区呈锯齿样。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同遗址出土的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张开造弥勒坐像一致。像座刻发愿文 :“真王五…  相似文献   

8.
1973年夏,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慈恩寺内发现一块废弃的唐代线刻画像残石。经查,此石早年在寺内出土。残石长方体,长68、宽39、厚29厘米。画面为两尊  相似文献   

9.
2000年7月,曾见两枚北魏墓砖。一枚完整,刻“王礼斑妻舆”五字,28×13.3×4.5—5厘米;一枚下残,仅存“王斑”二字, 15.5×16.5×4.5厘米。据云是在大同城东南十里左右的智家堡沙场弃土中发现的。当时我只把它当作北魏平城时期的一般民间  相似文献   

10.
1983年12月,河南淇县北阳乡北阳村农民挖砂时,在一座残古墓里发现卧女瓷枕一件,当即转交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瓷枕长35、宽15.5、高12.5厘米。瓷胎细腻坚硬,白釉彩绘。整体为一卧女形象。卧女头后有发髻,面部丰满,细眉如月,微微含笑。上身穿窄袖褐黄衫,领饰珍珠,衫上绘桃花枝叶。下着白色窄裤。两臂斜屈,左手支头,右手置腮下。两腿弯曲,作卧息状。神态自然悠闲,造型优美大方。枕面近  相似文献   

11.
刘建军  解华 《文物》2014,(3):65-67
<正>1981年10月,大同晋华宫矿在马武山上进行基建工程施工时发现一件北魏石刻菩萨像,现收藏在云冈石窟研究院陈列馆内。这是一件砂岩质地的单体北魏石雕菩萨像,像高61、座高4、通高70厘米(包括菩萨的头光)。菩萨头戴三珠宝冠,冠上三个圆盘之间用忍冬纹装饰,冠箍两侧垂下三角形冠披[1]。额上发际由中间分开。造像面相方圆,眉骨微微隆起,眉线清晰,双眼微睁,嘴角上翘,鼻尖和嘴部在出土时残损。双耳佩戴圆形耳铛,素面  相似文献   

12.
东汉建宁元年残碑浅识尚勤学(一)建宁元年残石,1976年出土于临猗城关镇翟村汉丞相翟方进墓穴中。残石为不规则形,高65.5厘米,宽44厘米,石面仅存字6断行,共45个完整的汉隶书。末行"建宁元年九月辛酉"八字为我们断识这块残碑的时代提供了确证。建宁元...  相似文献   

13.
山东青州出土北朝石刻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一 北魏三身像2002 年 1 月,青州市文物管理所接到举报,在青州市市府西侧的施工现场发现石刻佛教造像残件。青州市文物局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采取保护措施,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发掘出北魏时期的三身背屏式造像一躯(残)及残佛像数件。经过调查,确认这里是一处废弃的古代寺院遗址。遗址现场出土的砖瓦、石件大都埋在地面以下 1.5米左右,所出土的残石造像也在这一文化层中,其下为原始生土层。根据出土的砖瓦和瓦当看,应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遗物。据当地群众反映,这里从前也出土过类似的石佛像残件,相传这一1995年扶风黄堆老…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2月笔者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元代全宁路遗址所在地)发现一块元代硬译文体①残碑。碑为大理石质,通体残高46厘米,碑面残高36、宽28厘米,现残留14字,凡3行,每字约3厘米。残碑第一行存"不拣"二字。元代圣旨碑或懿旨碑中常有"不拣甚么差发休著者"、"不拣甚么差发休着者"、"不拣甚么差发不著"、"不拣甚么差发不着"、"不拣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陈列有两块较罕见的汉画像石。其一(简称石一),残长218、宽127、厚25厘米,画现残第192、宽99.5厘米(图一)。其二(简称石二),长283.5、宽146、厚25厘米,画面长200、宽99厘米(图二)。二石皆是1956年清理徐州市铜山县洪楼村汉墓时发现的。清理前墓葬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两石的使用位置不清。这两块汉画像石在已出版的汉画像石图  相似文献   

16.
敦煌残抄本陶公传授仪校读记@王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081~~  相似文献   

17.
<正>以古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地区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留下了大量文物遗存。咸阳博物馆收藏的造像数量众多,现遴选其中三件较有特色的造像碑介绍如下。1.北魏造像碑咸阳博物馆旧藏。沙石质。高85、宽55厘米。已残,现存残块为长方形,右上角缺失。正面上半部雕刻佛像,分为八层。上部四层及最下一层每层应刻七尊佛像,现最上层仅存三  相似文献   

18.
这次我们在浙江温岭发现了太平天国布告一纸和木印一块。布告残高105厘米,宽84厘米;木印长约16厘米,宽约8厘米(是印文拓片的长宽尺寸),中间刻"太平天国天朝恩赏将军"十字,四周刻有花纹,两边各是一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龙门文物保管所最近在宾阳南洞西壁左下角发现一块王玄策造像题记。石龛已残。造像题记高25、宽17厘米,凡五行,行七字,共三十二字,有的字已漫漶不可辨认(图一)。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65,(4)
图版叁拾伍50 清 端石砚 高2、直徭14.8厘米51 清 端石砚 高3.1、长15.2、宽11.5厘米图版叁拾陆62 清 歙石砚 高2.2、长17.8、宽Ii.2厘米53 清 歙石砚 高1.5、长14。7、宽ii.2厘米砚史资料(一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