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介绍我收藏的几枚大泉五十钱,供泉友们欣赏指正(彩页4)。 (1)重轮“大泉五十”两枚。其一,熟坑,径26.6mm,穿8.0mm,厚2.5mm,重2.7g(图1);其二,生坑,径24.9mm,穿7.0mm,厚1.9mm,重3.3g(图2)。这两枚重轮(或称重郭)大泉五十,应属新莽中后期铸币,重量不及先期。  相似文献   

2.
王莽的所有铸币无不精良,其中布泉尤为突出。 笔者收藏和所见的布泉共有5种版别。其中收藏有4种版别:(1)面穿上二决文,重好,额轮,径26.0mm,重3.6g(图1);(2)面穿上半星,重好,额轮钱,径26.0mm,重4.0g(图2);(3)面穿上半星,重好,额轮,毛边,径27.0mm,重4.2g(图3);(4)非额轮钱,正面穿下二决文,径26.0mm,重2.8g(图4)。所见者为《简明钱币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收录的合背钱(图5)。  相似文献   

3.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为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径25.5mm、穿5.5mm、厚1.2mm,重4.76g。面“乾隆通宝”四字对读,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左右满文“宝福”(如图)。  相似文献   

4.
2002年春.笔者在吐鲁番火焰山一带(即高昌故城所在地)收集到一枚汉粟双体文“开元通宝”钱(见图)。钱面的铭文为“开元通宝”,“元”字首横加长(大头元),第二笔左挑,连点走之儿“通”,为中期开元通宝钱;钱背为突厥粟特文.粟特文在钱背的廓和穿之间围成一圈。经测,径26mm,穿6mm,厚1.8mm,重3.4g,钱锈入骨,青铜制作,钱体虽有锈蚀,但钱文清晰,内外廓周正。  相似文献   

5.
吴保华  沈维臣 《安徽钱币》2007,(1):29-29,F0003
宿州最近出土一批大泉五十,从中捡出一枚脱谱合背奇品(封三),一面为“大泉五十”,另一面为旋读“大泉十五”。其中旋读一面与谱载差别很大,可谓诸谱无载。该钱径28mm,穿7.5mm,厚3.2mm,重5.82g。深坑绿锈披挂钱体,开门见山。  相似文献   

6.
《新疆钱币}2008年第4期发表了骆宏谟先生的短文《两枚西域回回钱》,骆宏谟先生在文章中详细介绍说:笔者在近几年中收到了两枚不同版式的“西域回回”钱,较大的一枚:直径20.3mm,厚1mm,穿5.2mm,重1.7g。较小的一枚:直径19.2mm,厚1mm,穿5.5mm,重1.38g(见图)。正面汉文:“西域回回”对读,  相似文献   

7.
石建农 《新疆钱币》2001,(2):37-37,38
去年夏天笔者从一位常到南疆出差也喜欢新疆红钱的泉友处购得一批红钱.约200多枚,从中发现一枚特厚的库车库十维文库车异字光绪通宝钱。此钱红铜质、径24mm,穿6mm,厚2.2mm,重7.8g;钱面有一些被击打、磨损的痕迹.穿椭圆形,外轮轮廓自然光滑、生坑,属自然流通钱(见图1)。  相似文献   

8.
笔者最近获得一枚以“一两”计重的圜钱(封三下左,图1),现将该币介绍如下。该币属极开门的生坑黑漆古包浆,圆形圆孔,形制古拙,面背均无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币背呈平面状,面径、背径大体相等(因边缘经过锉磨)。面径:27、面穿约9、背穿约5、厚3.5mm、重11.7克。币面文字旋读“一两”。该币出土于楚国故地,其“两”字的写法与秦时圜钱及“半两”钱上的“两”字写法迥然不同(图2、图3),而与“三孔布”背文“两”字的写法一致(图4)。由于该币从未见诸任何著录,故特别予以报道,供学术界研究、参考。近见“一两”圜钱@李良宁…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前,我收到一枚喀局当百咸丰元宝。据原主人介绍,这枚大钱系和田某农家钉在房门上作避邪用,故钱缘被钻一小孔,内外郭也遭到人为磨损,但钱文清晰,钱貌无损。其地张锈色包浆自然,为传世之物,红铜材质。面汉文“咸丰元宝”,背穿上下为汉字“当、百”,穿左满文、右维吾尔文“喀什噶尔”。钱径39.5mm,穿径11.0mm,缘阔约5.7mm,厚2.1mm,重20.4g(封二)。  相似文献   

10.
汪有民 《安徽钱币》2007,(2):7-8,11,F0003
开元通宝铸行近300年,基本遵循径八分、重二铢四 的标准,制未变(图1,径24mm,重4g)。高宗初期、开元盛世、中兴早期,曾出现一些超标准的开元钱(图2,径25.1mm,重5g)。唐代,钱币始终不足,钱荒不断,钱币的购买力一直很高。因而,官炉的减重钱,主要是通过降低钱厚来减轻币重,直径和铸工没有明显变异(图3,径24mm,重2.9g;图4,径25.2mm,重仅3.5g)。私铸开元多选用23.5~24mm的普通开元,磨去大部外轮后充当母钱,再翻铸成轻小式钱(图5,径21.6mm,重2.7g)。也有少数是自制母钱翻铸的,其外轮阔窄不一(图6,径20mm,重2g),文字歪拙模糊。可见,官铸减重钱与私铸是不难分辨的。泉界俗将私铸开元称为小开元。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春节,笔者从一老妇手中购得一枚宝苏局满穿“光绪通宝”。此钱黄铜质地,径23mm,穿5.5mm,厚1.2mmm,重.3.78g。面“光绪通宝”,背穿满文“宝苏”,上缘有孔,系因佩带,  相似文献   

12.
笔者发现一枚红铜质宝广机制光绪通宝,其径24mm,穿6mmm,厚1mmm,重2g。该钱磨损较严重,显曾流通,光绪通宝背宝广机制钱,所见均为黄铜质,其径24mm,穿4.9~61mm,厚1~1.5mm,重2.55~37g,相比之下,这杖红铜币明显轻薄。从其形制、字口来看,并非私铸,只是诸多图谱未见记载。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2月中旬,我在库尔勒市购得古钱4枚,其中“大历元宝”2枚,“建中通宝”1枚,“乾元重宝”当五十钱1枚。“乾元重宝”当五十钱,径35mm,穿8mm,重14.15g,外廓宽3.5mm,厚2mm。隶书,字体工整稳健,面肉欠平整。红铜质。正面外廓上有四、五个沙眼,最大径约1mm。背重轮。  相似文献   

14.
绍斌 《安徽钱币》2006,(4):49-49
泉友姜根银珍藏两枚瘦金体“崇宁通宝”厌胜钱,均青铜质地,褐绿包桨,传世古旧,品相上乘,径34mm,穿9mm,背图各异。其一,背穿上三戟(中双刃,左右单刃),穿下莲座,左右双藤环绕,藤端谷穗,寓意“宝戟嘉禾”,重12.3g。其二,背穿上、左、右各有一只喜鹊,动静各异,造型生动,穿下树枝,寓意“喜鹊登枝”,钱重12.5g。  相似文献   

15.
1990年9月白石乡太石村旁台地上发现一处北宋铁钱窖藏,约500多公斤。铁钱成串分层排在方坑内,穿绳不存,坑底及四周铺一层零散铁钱。铁钱除有些板结成块外,大部分钱钱文清晰,这批钱内涵丰富、版别庞杂、珍新品较多,有13个品种144种版式。现将图录未载的珍新品介绍如后(尺寸:厘米、重量:克):淳化元宝,楷书、径3.16、穿0.74、重11.5(图1);景德元宝,楷书、径3.62、穿0.74、重16.1(图6);祥符元宝,楷书、径3.4、穿0.77、重16.2;祥符元宝,楷书、径3.56、穿1.06、重14.6;庆历重宝,楷书直读、径3.51、穿0.77、重11.3;至和重宝,楷书直读、径3.47、穿0.77、重13.6;至和重宝,楷书直读、背穿上“同”,、径3.49、穿0.78、重13.1(图2);至和重宝,楷书、背穿上“坊”、径3.56、穿0.79、重11.2(图3);熙宁通宝,楷书、背穿上月、径3.4、穿0.62、重11.6;元丰通宝,篆书、背穿上“铜”、径3.07、穿0.71、重8.6(图4);元丰通宝,行书,背穿上“铜”、径3.05、穿0.7、重7.7(图5);元丰通宝,行书、背穿上月、径3.18、穿0.63、重12.5;元丰通宝,篆书、背穿上月、径3.13、穿0.65、重  相似文献   

16.
吴保华 《安徽钱币》2005,(2):31-31,F005
咸丰时期各省多设铸钱局,所铸制钱品种繁多,以其形体憨重,书文精妙,鹤立于泉群榜首.堪称清钱之俊。但其中的合背钱存世极少。今介绍一枚新得宝苏局咸丰重宝当五十合背钱,径52.3mm,穿8.5mm,厚3.9mm,重56.4g,铜质金黄。两面字体类同一脉,品相尚佳。纵观钱体,经过锉磨加工,锉痕遗存清晰可见(彩页①图1)。查咸丰泉谱,宝苏局所铸的咸丰重宝当五十大钱版别较多,主要有缶宝和尔宝,宽缘和窄缘,钩咸和撇咸等。  相似文献   

17.
常宝玉 《新疆钱币》2001,(4):43-43,F003
笔者在1999年于玛纳斯从一维民手中购得一串红钱(约百枚),其中有一枚乾隆钱甚为奇异。其钱如图(见封三)所示,重4.12g.面文“乾隆通宝”“乾”字长扁“日”,“乾隆”二字大而宽,“通宝”二字小而长。背文,穿左满文“阿克苏”,穿右5点维文“阿克苏”,穿上有一“阿”字,奇就奇在穿下是一“大”字,“大”字左撇连缘,右捺连缘,左撇右捺,“大”气十足。  相似文献   

18.
1994年4月24日,朱怀津先生在山东昌邑用一枚银永乐通宝交换泉友的崇祯通宝背“季Ⅱ”铜钱。此钱系购自威海乡间农民手中,黄铜质地。面径26.4、背径25.9、面穿宽4.8、背穿宽6.2、厚1.6、背郭宽4.0毫米,重5.2克。面扁崇、示祯,双点通口头,尔宝开足,背右“季”,左“Ⅱ”,宽背郭,肉间绿锈。精湛、秀美,有官炉风貌。是一枚少见的折二钱(图一)。  相似文献   

19.
陈锐 《安徽钱币》2008,(1):17-18
介绍笔者珍藏的一枚宝泉局嘉庆通宝部颁样钱,此钱大样,角头双点“通”,开口“贝”,满文“宝”不出头。宝泉局设有五厂,此版为四厂铸钱标准样式。其径28.5mm,穿5.5mm,厚2.0mm,重6.8g。铜质精润,穿口修整打磨光洁,外郭边缘呈鲫鱼背隆起,文字精整,笔画细硬方直,棱角分明,锋芒毕露。钱文“宝”字末笔捺与背满文“泉”字末笔收尾奇大。  相似文献   

20.
刘玉 《安徽钱币》2006,(3):40-40
历史上的白铜钱相对较少。笔者藏有两枚北宋白铜钱。其一为宣和通宝小平钱(图1),钱径24mm,穿6mm,厚2.3mm,“宣”字较大,“和”呈斜势,“宝”字方贝。查阅诸谱均未见此品,应是宣和小平钱的又一版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