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煜杰 《东南文化》2011,(3):118-122
近年来,西方国家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遗产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中国遗产保护在借鉴西方的遗产保护体制时,需要注意保护体制和管理对象的差别,也要注意东西文化的差异导致的对遗产保护中"原真性"的不同理解。因此,中国遗产保护既要重视传统历史文化和物质遗产中的精神元素,也要考虑在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更要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出发,在遵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自然灾害不属于直观上的社会活动,但它是相对人类社会而言的,而且一直与人类社会的进程相伴随,从而也就不可避免的要作用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①这就提醒我们,考察哪怕是像近代中国社会这样政治意义上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如果把视角从历史的一个方面伸延向另一个方面.对近代自然灾害进行充分的探讨。也十分有益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的系统和准确的把握。一个尚待拓宽的研…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法社会发展到宋代,产生了大量脱离社会秩序的游民,形成游民阶层,在游民中产生了通俗文化、通俗文学。游民不同于宗法人之处,在于他们有反社会性、主动进击精神和帮派意识,义气是他们联系的纽带。产生于游民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为游民的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从游民文化看中国历史,是审视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进入国人的视野,与救亡图存的局势密切相关,而国人对于现代大学的理解,则经历了"作育专才"说、"研究高深学问"说和"造文明"说三个阶段的递进。胡适在这一递进中,堪称"造文明"说的先驱。他的"兴大学,造文明"之梦生发于留学时期,实践于归国以后。这一努力虽然历经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胡适也不免有沮丧之感,但总体上还是应之以他"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胡适的现代大学梦最终重挫于内战,然其诉诸"造文明"的大学理想,不啻为中国近代大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当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言及"历史编纂学",人们总会联想到与之对应的英文"historiography"。一般也是如此对应翻译。但这种以主要意谓"史学"或"史学史"的"historiography",去界定和理解中国语境下历史"编纂"之学存在很大问题。语义分析表明,中文"编纂"所指的是单纯的文本编织组织,而没有"historiography"的意指。中文所谓"编纂",是对国家职掌管理、整理档案文献职能的史官组织历史文本行为的描述。这种"编纂"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史学文本的以连缀组织已有文献为主的生产方式,而史官的官僚性,也决定了文本组织的立场和视角的国家性,决定了反映内容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其对于政治实体的治乱兴衰,以及为容纳多重内容而追求的文本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此不同的西方史学,由于相当长的时期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的职能之中,所专注的焦点多局限于个人或亲历或传闻的诸如战争等重大事件,关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导致在组织文本时,不太考虑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更注意表现事件的线性过程和事件的情节。因而,在西方史学中,与历史(history)一起组合使用来表示文本历史的,一般采用narrative或writing,如history narrative,或history writing等。"编纂"一词的分析,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中西史学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关昕 《民俗研究》2013,(4):94-100
民俗文物作为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学术标本到"文物"的发展历程。只要反映特定群体具有模式性的文化现象的遗存,都可以称之为民俗文物。对它的价值判定,也应超越二元对立的关系,走向更多样性的诠释。它提示我们要关注文物的文化情境和生态内涵,开拓了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利用等方面的视角;同时强调了博物馆应加强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传递和凝聚社会价值,建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民俗学界讨论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但在学科内部对是否接纳此概念和路径仍存在争议。曾在很大程度上以传统/现代二分的现代性为学科根基的民俗学如何面对以后现代姿态进入研究视野的"日常生活"?基于对学科史的简单回顾,民俗学要承担自己的学术和社会使命就必须回到"民俗"所由来的日常生活,这一转向并非对学科传统的背叛,而是延续了学科传统中"眼光向下"的视角,通过对主体经验的关注重新找回对"民"和"人"的关照,同时必须对科学的反映论路径和研究者在田野和民俗志撰写中的主体角色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8.
中西传统伦理文化之间有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人们正在努力倡导文化对话、寻找普世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中西传统伦理文化之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差异的根源、差异的基础、差异的视角,从中西传统伦理文化的奠基者、反对者、发展脉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是与西方传统史学不同的另一种更高的发展形态。中西史学在其形成和发展阶段(即中国为先秦、秦汉时期和西方的古典古代)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显示出各自的特征。但也应该看到,中、西的古代史学也有其共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中西史学的异同时,不能唯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是从(事实上,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也并非是一致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照搬西方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是中共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她与老一辈革命家有较多往来,本文记叙了周恩来总理生活中少为人知以至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钟维维  裘瑜  陈佳颖 《神州》2013,(8):161-161
Colors are embodie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and symbol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Not only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ir basic and literal meanings, but also we should focus on their deep contents in symbolic meanings, because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var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ymbol of colors are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istory backgrounds as well as aesthetic psychology.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pproaches the symbols of colors represented in the two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colors, whi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s better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2.
层层云峰,藏红滴翠;处处香径,融情通幽。步入土族山乡的怀抱,顿使你心旷神怡,遐思翩跹。那么多的情,那么丰富的色彩,那么神奇而富有诱惑力的神话世界……且听,且看!随同导游阿爹1共踯躅——绿色的梦风卷云海漫天雾,日溢星河浪花舞。心想摘一朵,凭栏彩霞落。啊!好一幅浓墨重彩的关山图。听,马蹄哒哒,大地颤抖……猛喝一声,且住,且住!顿时,从天外飞来的九万匹银烈马,一齐卧倒在地球的东北部,东经102°06'—102°43',北纬36°42'—37°06'。这就是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祁连达坂北山。——九峰回环,八沟敷秀,一池碧波,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但它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却陷入困境。通过对汉族传统庙会与欧美民族的狂欢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为未来传统庙会在现代化背景下的生存条件和转型方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徐磊 《民俗研究》2004,(2):178-181
酒是中国人的发明之一,传统的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很多典籍中记载了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如果这个说法可信的话,酒在我国至少有近4000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酒不仅在许多历史典籍中被提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频频出现,而且,在古老的中国,从上层到民间都早已形成了许多有关酒的礼俗。  相似文献   

15.
16.
胡适的中西化观是奠基于一定的化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关于化的一般性与时代性、精神明与物质明、化的创造与模仿、化的惰性即保守性等的看法,是其中西化现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王健 《旅游科学》2011,25(1):1-10
本文以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别作为参照系,从旅游事业产生背景和标志性发展阶段分期、旅游事业核心内涵、旅游事业发展重心以及旅游业务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跨文化比较分析,并讨论了中国式旅游发展道路的生命力基础和前景开拓机制。本文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旅游发展道路的生命力基础,与时俱进是拓宽中国式旅游发展道路的强大动力,严格遵循旅游发展客观规律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馨 《文博》2008,(5):76-81
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锔钉补瓷技术的工艺流程,通过典型器物对国内外锔钉补瓷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不同,亦举例说明了中国式锔钉补瓷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欧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全球史的视角对中国和欧洲两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对比探讨。本文注意到在前工业化时期欧洲历史表现出某种周期性循环的特征。地理大发现后,陆上和海上远程贸易帮助欧洲打破了经济发展的马尔萨斯式生态资源瓶颈。中国历史发展显现出以朝代为单位的短时段的周期性循环和跨越数个朝代的长时段的周期性历史变迁。明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内卷化”,清中叶后的人口剧增,形成中国人文和经济地理环境的总体恶化态势,再加上中国未能及时大规模参与当时正形成的全球性生产与贸易体系的经济活动,终酿成19世纪末叶的贫弱落后状况。全球史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20.
马花 《中国土族》2008,(3):62-63
数千年以来我们都在凭借幸存下来的艺术作品了解人类文明史的线条。虽然艺术的起源是基本相同的,但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距甚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