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原是个开滦煤矿工人。解放后,是党培养我上了工人速成中学,又上了大学,成长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从事教育工作轻车熟路数十年,唐山地震的灾难把我推向了教育的新领域。一所新型学校唐山"7.28"大地震,使数千名儿童失去了双亲,沦为孤儿。  相似文献   

2.
顾迈男 《百年潮》2010,(6):48-53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蹲守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生活两年多。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告诉我了“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虽病重在身,但依然十分关心地震观测事业的一些故事;我与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到唐山大地震受灾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留下了很多照片;14年后的1990年,我又到各地地震台进行了采访,知道了地震台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都让我潸然泪下,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14,(2):44-45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新华社领导立即派我赶往唐山做现场采访。在唐山灾区采访期间,我每天奔走在满目疮痍的瓦砾中,亲眼目睹了众多家庭房倒屋塌亲人罹难的惨状。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酷暑中到处散发着尸体腐败的气味,整个唐山从南到北到处是生者痛失亲人的嚎啕哭声。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孩子是在寻找父爱,是寻找父亲过去给她的爱,代表是24万唐山人的亲属在牵挂死去的他们。它不像SARS过去了就风平浪静,它是一辈子的追思和记忆,这是五六岁的孩子要牵挂一生的事我在唐山市展览馆工作,“唐山孤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本身是孤儿,我记录的是唐山地震以后三十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1996年,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各大报刊和电视台对新唐山市和唐山人的精神作了长篇报导,看到唐山人民在全国的支持下,又建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唐山市,人民生活幸福、精神振奋,我十分感慨,也勾起我20年前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正>一路走来,阅人无数。仅仅一面之缘,长留心间,而日益高大的形象,只有那一个。那是一个小战士,名字已记不得了。只记得小个头、小眼睛,一笑一个酒窝,但只有半边,在右脸上。我是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认识他的。1976年7月,我所在的工程兵部队的一支小分队,因坑道作业和煤矿作业相近,他们在唐山马家沟煤矿学习被复技术。就要离开了,赶火车半夜起床时,遇上了大地震。短暂的判断和战前动员后,他们成为全唐山最早建立  相似文献   

7.
我这几十年,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但最使我难忘的就是唐山大地震后急赴北京向党中央上报灾情。 大地震后的果断抉择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大地震的灾难突然降临在唐山一带。一时间,天空闪出忽红忽白的地光;地声好像万炮齐鸣般  相似文献   

8.
邹俊 《神州》2008,(4):38-43
去唐山采访前,曾与北京军区的朋友聊天。得知我要去玉田县,朋友便要我一定要去见见埋头在玉田县工作了7年,几个月前刚刚卸任的玉田县人武部石中波部长。朋友介绍说,石中波曾经立下3次三等功,多次受到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和唐山军分区  相似文献   

9.
董福庆 《文史精华》2008,(Z1):27-29
唐山大地震虽已过去30多年了,但当年地震后唐山一带那空前大毁灭的惨状和军民抗震救灾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场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0.
韩溪 《纵横》2009,(8):22-23
我和枫春、杨煜都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共同经历了1976年7月28目的唐山大地震,共同感受了失去24万多亲人的唐山人。为讴歌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我们奋战了300个日日夜夜,创作出交响大合唱《唐山,烈火中再生的凤凰》,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使她在纪念唐山抗震十周年之际,登上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向世人展示了唐山人民的英雄风貌。时过20余年,两位合作者已于2005年2月、10月相继谢世。今撰写此文,以纪念那次盛会和两位老友,并借此歌颂汶川大地震中中华民族体现出的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1.
我当兵后的1979年,不仅是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我个人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开国元勋相继逝世;“四人帮”乘机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震惊中外……就在这天灾人祸不断.举国上下迷惘若失之际,我接到了“父病重”的第一封加紧电报。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发生后,我是新华社总社第一批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三名记者 之一,当天第二次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常想,一路旅行,应当用孩童一样纯真的心。明亮的眼去体验,去发现,挥洒热情,收获快乐,并把这种快乐带给更多的人。本期有几大看点:策划了走进新唐山。封面我们特意选择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孩子蹒跚着走过那座以唐山抗震纪念碑为背景的桥。我想,这是希望,这是未来。在遭遇大地震30年后,唐山以更加绰约的风姿和遍地的奇迹展示着她的魅力。探访内蒙古,内蒙古西部辽阔的河套平原与阴山北部的草原与沙漠隐藏着无数的神奇,我们与您一同用惊奇的眼睛去发现。跟随旅业联盟老总们踏查线路,又让我们明确了旅游的真正意义:快乐的出发!  相似文献   

14.
<正> 时间:2006年6月—2007年4月主题:爱唐山·游唐山·品唐山展示:唐山市所有参评的旅游景区将在《唐山晚报·星期5》封面(彩)、《唐山晚报》旅游休闲专版(周一 B3版)、唐山旅游咨询网站(WWW.TSTISC.CN)分别发布形象展示。评选方式:此次评选将采取公众投票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综评确定唐山魅力旅游景区名单。  相似文献   

15.
1976年我时任空军驻唐山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亲历了唐山大地震.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突然大地抖动,房子像翻了船似的摆动.我从噩梦中惊醒,一骨碌爬起来,直向我工作多年的机场指挥调度大楼跑去.而眼前的一切使我惊呆了:楼的墙壁已经倒塌,楼顶还被光秃秃的8根柱子支撑着,活像个八脚蜘蛛怪物一样,依靠在室外坚固的楼梯上(下午余震时全部倒塌).室内所有的设备、有线电话、无线电台(短波,超短波)、雷达设备全部被摧毁了,一片狼藉.机场上其他的通信台、站也因为断电,房屋受损全部不能工作,失去了对外一切联系,唐山机场处于关闭状态.  相似文献   

16.
1981年8月初,苏珊娜终于盼到了中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孩子已经找好了。她是名唐山孤儿,目前寄养在石家庄育红学校,名叫党育红“我已经老了。”苏珊娜·施奈德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家中如是写道。这不是《情人》的开头。距离她上一次来唐山也已经十年了。此刻,她正和她的养女党育红斜倚在北京一家饭店的床上,窗外大雨倾盆,屋内双目交汇。曾是当年最小的唐山孤儿,  相似文献   

17.
“无疑,唐山是属于我的。”这是1986年钱钢在写作《唐山大地震》时的感慨。弹指20年。有时记忆并不随岁月的消逝而衰减,唐山,这辈子注定无法与钱钢分开了。无论他身在上海、北京、广州、香港,20年前的文字像一个符咒,时时在耳边萦绕:24万人无疑是一个悲哀的整体,它们在10年前带走了完整的活力,使得唐山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残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都遗留下来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唐雯 《旅游纵览》2007,(11):66-67
<正>迁西是"唐山的后花园"。不久前,迁西县旅游局根据我的要求推荐了两天游景忠山、潘家口、青山关三个景区的线路。早晨7点,我和三个朋友从市区驱车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了景忠山脚下。一下车,就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陌生香气,精神一振,抬头望见满山苍翠中的古建庙宇。  相似文献   

19.
山是沉稳的,水是轻灵的。我向来喜欢山水,在都市蛰居久了,当春风扑来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去了京东最近、有山有海的城市——唐山,也由此看到了一幅幅令我陶醉的画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