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开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的建立基督教青年会(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英文缩写Y.M.C.A.)简称"青年会",是基督教新教的社会活动组织之一,1844年由英国人乔治·威廉在伦敦创立。1895年,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会组织——青年会北美协会派遣来会理(David W. Lyon)来华开展工作。同  相似文献   

2.
宋如海(1890—1958年),安徽怀宁人,基督教徒.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于1916年任武昌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1921年升为总干事,1928年任汉口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1951年离职.纵观宋如海的一生,其事业成就不在宗教,而在兴办和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特别是在旧中国,他在武汉地区宣传和组织一系列群众体育运动,为武汉现代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章伯钧(1895——1969)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安徽桐城人。弟兄三人,章伯钧居长。七岁,父殁,其母变卖田产供三子上学。章伯钧幼年念过私垫,继入桐城中学读书。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1920年毕业后,回到安徽任宣城师范学校校长,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聘请恽代英等任教员,思想倾向进步。一年后被解除校长职务。1921年章伯钧到北京投考庚款留学生,未被录取。当时许世英任安徽省教育厅长,对章伯钧颇器重,给以公费派赴察德国留学。次年他由上海启程,与朱德、孙炳文、高语罕等人同轮前往柏林。从1922到1925年,他在柏林大学学习三年,攻黑格尔哲学。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中  相似文献   

4.
贾永梅 《史学月刊》2008,(2):131-133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青年会"(Y.M. C.A),1844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1821~1905)创建于伦敦,其最初宗旨是改善青年店员的精神生活.1851年,一些美国年轻人来到伦敦参加世界博览会,他们深为青年会的活动所感动,回国后随即创建了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1855年,欧美各国青年会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组成了"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19世纪后期,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陆续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组织,成为对中国城市青年影响颇大的一支宗教力量.然而,很多中文论著在提及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早期史实时均各执己见.笔者将查找到的各种关于青年会传入中国的论说版本列出,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初步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5.
罗君强,湖南湘乡县人,1902年5月24日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917年,罗君强进入省城长沙青年会学校读书,次年7月毕业后赴上海入大同学院。1919年1月因病辍学,同年8月赴法勤工俭学,后因病回国,在湘乡陶龛小学任教。1920年8月,他又到长沙岳云中学读书,于1923年7月毕业。  相似文献   

6.
李璜     
李璜,中国青年党的首领之一。别名幼椿,号学纯,又号八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生,四川成都人。1908年李璜13岁间入成都洋务局英法文官学堂学习,1914—1916年,在上海震旦学院修法语。在校期间,与曾琦、左舜生等相识订交。1918年,即在北京参加王光祈、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由于该会是一个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会员成份复杂,政治倾向很不一致,其中“有以英美式民主主义之组织为适合于20世纪者,亦有以  相似文献   

7.
正旷继勋(1895—1933),原名大勋,号集成,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大河坝乡继勋村张湾组。少年时期读过3年的私塾。1916年,19岁的旷继勋响应革命号召,毅然入川从戎,由于他机智勇敢,擅长策略,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士兵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直至旅长。这时期,也是他接受马列主义熏陶的重要时期,1923年为抗  相似文献   

8.
正《大公报》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报纸。从1902年在天津创刊,到迄今仍在香港出版的《大公报》,已经有115年历史。100多年历经四个阶段:一是1902—1916年英敛之创办并主持的阶段;二是1916—1925年王郅隆出资接办时期;三是1926—1949年,由吴鼎昌出资,与胡政之、张季鸾合办的"新记《大公报》"时期;四是全国解放后,由私营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性质的时期。对于一、二两阶段《大公报》的办报方针、经营思想和宣传业绩等情况,予生  相似文献   

9.
事记     
《神州》2008,(9):14-1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在天津诞生。当时社员有20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马骏、刘清扬、谌志笃等。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向导》周报由蔡和森任主编,高君宇、瞿秋白、彭述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基督教青年会已在中国天津、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相继建立。此时的武汉三镇由于近代文明的影响,新型工业、新式教育、商业贸易呈现出初步的繁荣。一批知识分子、工商界上层、教会领袖等开始热衷于推动新的社会风尚。基督教青年会在武汉的活动由此应运而生。早在1906年,教会所办的文华书院、博文书院、仁济医学院等出现了基督教青年会的校会活动。与此同时,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把在远东扩展青年会运动的目标放在了汉口等城市。北美协会当时筹款200万美元,并决定四分之一用于在中国的八个大城市修建有现代设备的青年会会所,汉口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阮则文(1895—1937),号佑铭,息烽县温泉石头田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从小随父寓居上海,后返筑就读于贵阳南明中学,1915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1919年毕业。先后任上海江海关文书,上海银行文书主任。1924年返贵阳,就职于贵州泰昌钱庄。后任贵州东南路清乡司令部主任秘书,  相似文献   

12.
吴晓晓 《文史天地》2014,(10):80-84
正理查德·佐尔格(Richard Sorge,1895—1944年),德国人,苏联总参情报部特工。1895年10月4日,佐尔格出生于俄罗斯南高加索的阿吉肯德,3岁时举家迁往德国,1918年考入柏林大学,1924年10月前往莫斯科,加入了苏联总参四局(总参情报部)。一、"近期内日本不可能大规模进攻苏联"1929年11月,佐尔格奉派前往上海。很快,佐尔格在上海建立了一个间谍小组,得到  相似文献   

13.
正阳澄湖畔的古镇正仪,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期曾有流星划破长空,光亮将四周照得如同白昼,随后陨落在河里,所以有"星溪"的别名。南朝梁天监年间,这里是信义郡所在地。正仪历来名人辈出,近代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李肖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李肖白(1895—1940年),幼年时生活在正仪镇,后来去上海读书,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仅有四十五年的一生中,先后  相似文献   

14.
20多年以前,在一位朋友家中,偶尔看到台湾省台北市编辑人协会发行的一本《报学》季刊.上面登载有一篇题名为《在中国创办的英文报纸》的文章,作者是董显光博士.这是一篇演讲稿,叙述他当年去美国求学,学成返国时搭乘“长崎丸”轮船赴上海,适逢孙中山先生也在船上,便借机拜访了孙先生并写了一篇专访寄往美国发表.到上海后,孙中山先生询悉他尚无工作,便邀他参加当时国民党办的一家英文报社(China Republican)工作,这篇文章就是1959年1月15日董氏对新闻研究所同学所讲.由刘廑笔记.主要讲的是1949年以前在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发行的几家英文报纸情况.  相似文献   

15.
张宁 《北京文史》2000,(2):10-12
倪家玺1908年出生在浙江镇海县庄市镇后倪村的一个古老的宅院里。他的祖父以航运起家,置办了一些家业。曾经是读书人的父亲,教育他要恪守“信义处世,勤奋立身”的祖训,好好读书。先给他请了两个古董似的家庭教师,后来又聘了一位女老师教他英文。1918年,倪家玺去了宁波青年会夜校读书。白天尽心尽力参加青年会的社会服务活动,如旅行团、拳术班、话剧团、童子军等,晚上学习文化课。1924年初中毕业后,他们全家搬到了上海,倪家玺随即进了沪江大学附中,并于1927年顺利考入了沪江大学。  相似文献   

16.
正董光燿,字普照,号焕庭,乳名御禧。生于1916年农历五月十九日辰时。为山西平遥县西赵村董氏第十八世裔。父董枢(字星一),生母李氏(桂英)。他从小聪明多才,幼年时,常由乃兄光煜抱着出去参加村里人闹社火,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从1925年开始,董光燿先后在西赵小学、平遥中学附高、平遥中学上学,  相似文献   

17.
赵锡骅 《百年潮》2008,(6):74-78
刘文辉,号自乾,四川大邑人,生于1895年,家境小康。他自14岁人四川陆军小学,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回川后,潜心发展,最终雄霸一方。因其足智多谋,人称“多宝道人”。  相似文献   

18.
我和袁先生的认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我们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身体细高,学者风度,目光有神,思维敏锐,说话果断,态度从容。他是闻名的体育专家、教育家,有威望的教授。在全国体育界和教育界,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当时,袁敦礼、董守义、马约翰、吴蕴瑞和郝更生等,被人称为体育界的五大泰斗。全国解放时,据说只有郝更生一人跑到台湾去了,其余都留在国内。1950年底,我到兰州西北师院工作。在我们相处共事的将近20年中,有几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这里只说一件。1951年初,我们刚到兰州不久,住在学院十里店宿舍。宿舍是泥土房子———草泥顶、土墙,纸糊窗户,条件是艰苦的。袁先生家也住这样的房子。有一天晚上,袁先生的爱人赵玉琨邀我们到他家里作客。袁先生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别看这房子土,比起上海的高楼大厦来说,确实有它自己的特点,冬暖夏凉!”他这句风趣的话,说得大家都笑了。当时,在座的还有董守义先生。在我们吃饭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国民党逃奔台湾时,曾动员他去,因周总理辗转捎信劝导,他遂决定离开北平,蛰居杭州,等待解放。后来,受西北师院前代院长李化方先生的邀请,再次来西北师院任教。来兰州是他旧...  相似文献   

19.
埃塞俄比亚(前名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海尔&;#183;塞拉一世皇帝(1892—1975,1930—1974年在位),原名塔法里&;#183;马康南,出身海拉尔王族家庭。孩童时由法国传教士授教,15岁人新式学校学习。曾任萨拉勒、锡达莫和哈拉尔总督。1916年发动宫廷政变,自任摄政王。  相似文献   

20.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广东兴宁人。罗香林在兴宁读完中学后,1924年到上海读书,1926年秋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获文学士,受教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朱希祖等大师。1930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专治唐史和民族史,同时就读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32年,受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