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美食天堂”香港有“美食天堂”之称。中国的八大菜系各行其道,越南人、韩国人、日本人、泰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澳洲人等所开的大小餐馆各具风味,真可以说是集天下的“食文化”之大成了。香港人好吃、会吃、能吃、也敢吃。有人开玩笑说,香港人除了不吃四条腿的桌、椅、板凳外,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四条腿、两条腿、有腿无腿的都吃。据统计,香港每年要吃掉2万条蛇,1000吨大闸蟹,消耗掉1.2万吨巧克力和20亿港元的干邑白兰地酒。每年所进口的蔬菜占进口食品总金额的1/4,其中仅西茶就要花掉5亿港元。传统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目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人人“都是吃人的人”。“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贵吃贱,大吃小一仁吃下,强吃弱,就是中日“吃人和被吃”历史的全部,也是中国文明之进化的劣根性。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及其“吃人”的本质,中国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惨无人道,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人伤了心以后会扔掉所有的。就是过年很难过。过年我也看中央4套的春晚,眼泪滴答落下来。我不是想上舞台,是想家。那时候回香港跟人吃火锅,没吃就眼泪直流,我说火锅就是我的家,就是我的国家,我想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4.
买钻历怪记     
我是委托一家名叫“江南”的旅行社安排行程的。因为我所持的是因私护照,所以旅行社安排我自己从深圳出关,与香港导游徐小姐在湘洋公园会面。正当我又打电话的时候,跑来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老远就冲我招手,气喘嘘嘘地说:“是姜小姐吧?吃过午饭没有,我给你去买点儿什么吃的”没有肤色的隔阂,没有语言的障碍,一切都采的那么自然,就像一家人一样,使我远途之旅的担心最得多余了。在香港只停留1天半的时间,吃过晚饭,我们吹着海风,眺望着华灯初上的香港,心旷神抬。夜光下,徐小姐一边给我们讲当地的趣闻联事,一边不停地用手…  相似文献   

5.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10周年了。回头想想,我很开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创举在香港得到成功落实,今天的港人更明确地认识到香港与内地是“命运共同体”,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了很多,这是一个很好的——非常重要的变化。市民对特区政  相似文献   

6.
跟风整人的懊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遐秋 《炎黄春秋》2009,(8):22-25,85
“文革”中,林彪及其死党跟“四人帮”,相互勾结,猖狂肆虐十年,都可算是鲁迅笔下那种“吃人的人”,我,和我一样受苦受难的同胞,其实都是被他们“吃了”的人。  相似文献   

7.
饮食的问题,涉及时间、空间、社会等层面,一言以蔽之,可以概括为“吃什么、怎么吃、谁吃”这三个问题:一个地方的人吃什么,与当地的物产和传统有关,也就是说,既决定于他们能吃什么,也决定于他们认为什么能吃;“能吃什么”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说“能吃到什么”,一是说“能吃下什么”;“认为什么能吃”涉及文化观念;“怎么吃”则涉及...  相似文献   

8.
起士林传奇     
起士林是天津的骄傲,是西餐乃至西方文化影响的代称,天津人在归纳两种生活方式时这样说:“你吃你的起士林,我吃我的锅巴菜.” 阿尔伯特·起士林(AlbertKiessling)出生于1879年6月11日,年轻时是远洋轮的厨师,跟着轮船环游世界,熟悉各国名菜风味.20世纪初,他就抱有雄心,开设以家族姓氏命名的西餐店.约1904年,他随船到了香港,发现这里是东西方海运要地.便离船在香港一家德国人开的西餐店当厨师,寻求发展机会,心中仍描绘着将以起士林命名的事业.1906年,当时德国驻北京总领事去香港,起士林认识了他,被告知天津有多国租界和各国侨民,却还没一家像样的西餐馆.不久,起士林满怀信心到了天津.  相似文献   

9.
王雷 《福建旅游》2004,(9):17-18
对于逛街狂热分子,“五一”长假一定不会错过“购物天堂”香港。香港可“血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单是一个海港城,就让人逛上一天直到脚软,逛得找不着东南西北。日前,前往香港“踩点”,线路与铁轨有关,一是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香港警察上了年纪的香港老街坊,都会记得童年曾唱过的几句市井歌谣:“ABCD,大头绿衣,捉人唔到,猛吹BB。”歌谣中的“绿衣”,并非指派信的邮差,而是指警察。大概香港初期的警察穿绿衣制服,大家就叫警察作“绿衣。”警署被叫做差馆之前,也被叫做“绿衣楼”。“大头”是指用布把头缠得大大的印度人。这些“大头绿衣”,经常在街上追捕挑担携筐、沿街唤卖的流动小贩,捉不着时,就吹警笛召其他警员来围截。据说,最早期的香港警察,只有30名欧洲人,全是警官。所谓警察,其实是指较大规模的华洋商行所雇用的看更人。当时的“…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去香港出差,过海关被香港旅游局的人拦下做“大陆游客香港自由行情况”的随机调查,里面有一个问题是“你此次香港的消费是与家人共同承担还是独自承担”,这个问题排在家庭情况区块中,就在家庭收入一栏下面。  相似文献   

12.
早起的人们     
清晨的阳光倾洒在香港的一条横街上。那时的香港是英属殖民地,依着起伏的地势建了不少这样的“台阶街道”。1934年11月号的《国家地理》对这张照片的解说是“只有步行和坐轿的才能在这街上走动。大约有36万中国人在香港生活、做生意。”图说继续写道.“还有同等数量的居民住在海港对岸的九龙或船上。”今天已经有约700万人定居香港。  相似文献   

13.
陈要勤 《神州民俗》2009,(10):111-112,120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有关“吃”的词语丰富,本文以饮食中的“吃”一字为切入点,通过“吃”的主体、“吃”的方式和“吃”的过程三个角度,分析日文中有关“吃”的相关语言表达,探讨其语言内蕴涵的文化特性,总结出日本人具有集团主义强,崇拜自然以及强烈的危机意识等国民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金秋时节,清水大闸蟹成熟并陆续上市,食蟹乃江南人一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乐事。 持螯赏菊。吃蟹最好的场所是家里,有三五知己,关了手机,没有干扰,谈谈说说,静心剥蟹。每年的蟹市.江南人一般总会有一二次食蟹的机会。上海人、台湾人、香港人更是喜欢大闸蟹,每年蟹市,旅游部门还组织“食大闸蟹”专题团.很受港澳台同胞欢迎。  相似文献   

15.
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时候,有几个英国人侵入到中缅边界景颇族地区。那几个英国人骄傲自大,很瞧不起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更是视为蛮人。一天,那几个英国人把景颇人的山官传去,好奇地问道:“你们吃些什么啊?”山官从容地回答:“景颇山上满山遍野的东西都可以吃。”英国人又追问:“你们用什么餐具吃?”山官诙谐地说:“我们用随吃随丢的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蒋孝玉,是蒋介石的侄孙女,其祖父蒋介卿为蒋介石同父异母哥哥。1999年蒋孝玉在香港自创“蒋家菜”。她说所谓蒋家菜并不代表全部是蒋家人吃的菜,只能说是自己会煮的菜。  相似文献   

17.
拚死吃河豚     
刘兆元 《民俗研究》2001,(1):190-191
江苏近海及扬子江内,盛产河豚鱼,其血液、肝脏、性腺、泪腺中均有剧毒,人若误吃了它,很快神经麻醉,窒息而死。民间有“吃了海豚肉,神仙也难救”,“吃了河豚籽,仙丹难挡死”之谚,谈豚色变。只有那些生活十分绝望的人用吃河豚来自杀,这叫“拚死吃海豚”。然而扬子江上的渔民及两岸的民众,明知河豚有毒,却把它当成是“天下第一鲜”,  相似文献   

18.
早期的香港警察 上了年纪的香港老街坊,都会记得童年曾唱过的几句市井歌谣:“ABCD,大头绿衣,捉人悟到,猛吹BB。” 歌谣中的“绿衣”,并非指派信的邮差,而是指警察。大概香港初期的警察穿绿衣制服,大家就叫警察作“绿衣。”警署被叫做差馆之前,也被叫做“绿衣楼”。“大头”是指用布把头缠得大大的印度人。这些“大头绿衣”,经常在街上追捕挑担携筐、沿街唤卖的流动小贩,捉不着时,就吹警笛召其他警员来围截。  相似文献   

19.
西坡 《文史博览》2007,(6):43-45
“吃食堂”要让现在的人理解,就是在单位的餐厅吃饭。但在上个世纪50到70年代的上海,这句话却是另有含义,“吃食堂”,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在里弄、街道开办的食堂里就餐,俗称“搭伙”。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七大方言区汪金友随着香港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对广东话产生了兴趣,因为香港人说的就是“粤方言”。实际上,按照语音差异来划分,我国仅汉族就有7大方言。1、“北方方言”。它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京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