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文书法的起源和流派达瓦次仁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会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达斯奔益。在它的基础上雍仲本教的创始人丹巴辛绕时期出现了大玛尔文和小玛尔文,还产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见图一)。那时已有了书法艺术,并产生了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2.
梅卓 《西藏人文地理》2007,(2):12-12,14
米玛先生的计划听上去非常不错。米玛中等个儿.浓眉大眼,个性直率豪爽,笑起来声音嗡嗡直响。他抱起双臂,前倾下身子,用锐利的目光把在座的照了一遍,说出了计划。在座的有更嘎才旦先生,扎西多杰先生、元旦嘉措小兄弟,还有我。  相似文献   

3.
涂坤山公馆     
汉口车站路,1945年以前叫克勒满沙街,更为早些的年代,叫玛领事街,属法租界。1903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火车站建成,从汉口老火车站——大智门车站大门口的街面开始,笔直走到友益街的一段称车站路;从友益街口到洞庭街的一段,称玛领事街,又名大法总理  相似文献   

4.
我为名人理过发胡启峻口述高国都文周黎明配图我叫胡启峻,住在南京上新河,一辈子当个理发师。屈指算来,已靠近九十岁的人了。15岁学的徒,29岁起,我为不少名人理过发。话还得从头说起。我15岁学徒.碰上了一位极严厉的师傅。叫我练推子,大姆指动一下,罚练一千...  相似文献   

5.
世上有一首古老的歌 它像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河 它的名字叫唐德格玛 它从那遥远的年代缓缓流来 啊,唐德格玛,一条清清的小河 你穿过峡谷,流经草原 伴着彩虹起舞,扬波天地间  相似文献   

6.
正嘎玛嘎赤画派是西藏传统绘画的三大画派之一,其产生与一位叫南卡扎西的噶玛噶举派高僧有着直接的关联。据说南卡扎西曾派勉唐派画师学习绘画,后参照印度的"利玛"以及汉地的"斯唐"而开创了"嘎玛嘎赤"画派。"利玛"主要是指古代的合金造像。汉地的"斯唐",则是指大明永乐皇帝赠送给第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的《如来大宝法王超渡明太祖宝卷》的纸质绘画长卷。  相似文献   

7.
包谷雀     
从前,大凉山有个奴隶主名叫撒马拉拉。撒马拉拉家奴隶娃子成百上千,最小的娃子是个无爹无妈的小姑娘,名叫玛玛(彝语花的意思)。玛玛是撒马拉拉的放羊娃子;白天放羊,晚上还要背一背草回来垫圈。她不知道哪样叫疼爱、温暖,只晓得蟒鞭抽在身上火辣辣的疼痛。羊吃不饱,大管家色莫要用蟒鞭抽打玛玛;草背的少点,大管家色莫要用蟒鞭抽打玛玛。色莫高兴时抽打玛玛作乐;色莫生气时抽打玛玛出气。色莫抽打玛玛时,总是边抽边骂: “白骨头,不抽不打皮子痒;不抽不打记不住主子的恩德。”  相似文献   

8.
《山茶》2011,(1):202-202
每12年左右,便会有数十万人汇聚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贡伯戈讷姆.前来清洗他们的罪孽。他们把身体浸在玛哈玛哈姆水塘中,水塘有2.5公顷大,塘边阶梯延伸入水.相传塘中聚集了印度多条圣河之水。”沐浴与印度教宗教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我叫爱新觉罗·连绅.有很多人一听我的姓名,就问我跟清代皇室有没有关系。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告诉他们.我的祖上是清朝开国元勋的豪格。从豪格被封为武肃亲王后,我的家族世代袭亲王爵位.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我的玛发(满语爷爷的意思)善耆被封为肃亲王爵。  相似文献   

10.
初次进藏,随母亲搭乘一位藏族师傅的大货车。师傅的名字叫丹巴木隆,精瘦精瘦,却十分开朗豪爽,喜欢边开车边放声歌唱,拖着悠长的曲调,嗓音宏亮,其性格与嗓音和他的身材极不相称。听妈妈称呼他“丹巴木隆师傅”,只觉得他的名字太绕口。几个回合混熟后,  相似文献   

11.
正玛尼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常常呈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崇拜中当然少不了白色的石头。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堆玛尼堆又进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纯粹的白石。人们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玛尼石,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玛尼石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则可以放入掌心,或圆或方呈天然状态。除了颜色多为白色外,  相似文献   

12.
平常开车送豆腐的叫司机师傅,在蜿蜒的山路上漂移着车子送豆腐、杯架里的豆浆一滴不洒的,那是藤原拓海。  相似文献   

13.
缅甸人只有名没有姓。但绝大多数缅甸人,都习惯于在名字前面加一个冠词,以示性别、长幼、尊卑之别。 譬如:一个名叫“登”的男子,他自称或长辈呼唤,就叫他“貌登”(貌意为年青小伙子);同辈则叫他“哥登”(哥意为兄长)。如果“登”是个女子,那么长辈或平辈就叫她“玛登”,自己谦称时也用“玛登”(玛意为姑娘、姐姐)。对上了年纪或有了名誉地位的人,是男子就尊称为“吴登”(吴原意为叔、伯,此处转意为先生),是女子则尊称为“杜登”(杜原意为姑、婶、大妈,此处转意为女士)。  相似文献   

14.
小的时候,常听祖辈讲一些发生在齐齐哈尔扎龙满族村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这座2634人口、拥有扎龙、叶木柯、赵凯等3个自然屯、约80%村民都是满族人的湿地村落,开埠于清初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也是我的祖籍,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满族。在扎龙村探亲短住一周,听村民们又讲了许多故事,夹叙夹议中的新旧故事里,最多的还是扎龙村的人如何长寿,谁家的孩子和玛玛、讷讷亲(满语叫爸、妈"玛玛"、"讷讷"),谁和谁一辈子都如何疼爱等等。细想想这些都反映的是满族人忠贞、长寿、吉祥等品质。  相似文献   

15.
在离西宁相距不到200公里的青海湖北面的刚察县哈尔盖乡,生活着这个乡察拉滩的藏族,因与蒙古族世代杂居,因而形成了这个村独居特色的头饰——玛登(藏语音译)。 此地的妇女辫发风格与虽处不同,除了将头发梳理式传统的两根辫子以外,在兴顶还要留一个叫“绕瓦”( )的小辫子,宽度变小于两个大的辫子。“玛登”就是套在这三个辫子上的头饰。  相似文献   

16.
一、少年学艺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县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童年入天津隆庆和京剧科班学艺,初学武生。他刻苦学艺,忍饥受寒,学会了《吴天关》、《双盗印》、《八大锤》等戏,成为戏班诸学童中的佼佼者。有一次张英杰在堂会戏开场的《闹天宫》中扮个小猴.只见他干净利索地翻了几十个小翻,颇受主家老太太赏识,差人送一盘馒头到后台给他吃,他和师兄弟们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肚里有了食。一天奔波演出的疲劳袭来,他竟在两个衣箱的夹缝中睡着了,还梦着在翻跟斗……忽然脸上火辣辣挨了一巴拿,师傅在吼:“…  相似文献   

17.
面食是山西人最爱吃的家常饭,普普通通的面粉,通过家庭主妇和白案(饭店里把主食案叫白案,副食案叫红案)师傅们灵巧的双手,可以制作出成百种味美可口的大众化食品来.如饼类(烙饼、煎饼、烤饼及各种馅饼等等)、馍类(如花卷、馒头及各种馅儿的包子等等)、面条类(如拉面、扯面、揪面、削面、拨面等等).此外还有油炸类(如油条、  相似文献   

18.
一、天沔花鼓戏的蕲水调天门原天酒花鼓戏剧团团长、名老艺人沈山,1984年10月16日对我说:我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我的师傅叫廖么,京山永光区人,大我10余岁。据师传,天酒花鼓戏分(高腔〕、(薪水)、[四平〕、打锣4大主腔,还有小调。[蕲水],又名[平腔〕,它的主要剧目有《大辞店人则\辞店》、《告经承》、《放老四》、《闹公堂》等,从剧目到腔调,都是从鄂东薪水、黄梅传来的。关于天酒花鼓戏的历史,1963年听谢春城师傅说,从师承关系可溯到明朝。他是很有名气的花鼓戏艺人,艺名叫赛湖北,两阳九沟人,他约生于清光绪…  相似文献   

19.
正面条和米粉都是线状淀粉类食物,不同的是,面条是用小麦磨制的,米粉则是用大米磨粉、滤浆制作。北方人说"下面条",南方人尤其桂林人喜说"上米粉"。而这米粉与面条的事情,绝不是一南一北这么简单,二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米粉与面条制作同出一辙先前,米粉不叫米粉,而是叫"南方米面"。面条在宋朝以前也不叫面条,而是叫  相似文献   

20.
神奇的宝树     
相传雪域高原上有一个叫玛热扎的国王,膝下有四个子女。如花似玉的梅朵公主被视为掌上明珠,英俊魁梧的二王子次仁和三王子格桑是国王的心肝宝贝;唯独小王子罗布由于其貌不扬且显愚笨,因而国王对他颇为嫌弃,大哥次仁和二哥格桑也歧视、欺负他;只有母亲和梅朵姐姐关心他,时常护着他。平日里国王只要看到罗布便满面怒容,终于有一天国王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