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旭 《黑龙江史志》2013,(19):32-33
<正>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拜占廷帝国进入了"边疆危机"时期,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广大疆域和庞大的军队全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拜占廷帝国陷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危机中,公元610年,拜占庭帝国迦太基总督之子希拉克略进入君士但丁堡,建立了希拉克略王朝,并在帝国内部重点是亚洲领土上实行军区制,这一制度明显的缓解了帝国面临的危机,加强了拜占廷帝国的国家和军事力量并在三次波斯战争中彻底粉碎了波斯帝国对拜占廷的威胁,并使得拜占廷拥有了和正在兴起的阿拉伯帝国对抗的力量,为拜占廷帝国进入中期的"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军区制自身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又为帝国的毁灭埋下了  相似文献   

2.
邵兆颖 《史学集刊》2013,(3):123-128
6世纪拜占廷帝国在东部边境大规模修建军事要塞,构筑了一道坚实的边防线,达拉(Dara)要塞是其中重要一环。本文试以达拉要塞为对象,以相关史料及考古报告为依据,从选址、规模、城防设施和水利建设等方面考察拉要塞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拜占廷帝国东部边境要塞在对稳固拜占廷边防、遏制波斯扩张、实现拜占廷帝国战略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曾于542年病危,但不久痊愈,而帝国名将贝利撒留则因所谓"谋反"罪名受到惩处,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之间的关系由此破裂。在该事件中,皇后塞奥多拉是打击贝利撒留的直接执行者,但事件本身则反映了拜占廷皇帝力图防止军队将领坐大从而导致军权威胁皇权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拜占廷帝国集权制度的弊端。与此同时,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关系的恶化导致帝国对外战事不利、内部政局不稳,成为拜占廷帝国在6世纪中期步入历史上的衰落阶段之一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4.
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历史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拜占廷帝国是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文明区历史最悠久的大帝国,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直接继承者,是传播古典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拜占廷《农业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拜占廷帝国《农业法》依据以查士丁尼法典为主的前代帝国皇帝立法 ,由伊苏里亚王朝时代的法学家汇编成书。它有针对性地规范了 8世纪前后拜占廷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 ,并长期通行于拜占廷帝国。《农业法》比较清晰地揭示了拜占廷帝国中期历史上农村基层组织、土地利用、村庄成员构成以及生产关系的一般状况。它以法律形式提供的真实信息表明 :这一时期拜占廷农业经济以小土地经济为主 ,农村中的主要居民是拥有小块份地的自由农民  相似文献   

6.
1943年8月15日,阎锡山在克难坡召开的行政会议上首次提出“兵农合一”,继而在乡宁县“试点”。1944年2—4月,又在晋西各县普遍推行。晋西民怨沸腾,后被迫于1944年4月告一段落。日军投降后,阎锡山回到太原,又重提“兵农合一”制度。1946年1月,阎派出解救团分赴晋中、晋西各地,强制推行“兵农合一”制度,人民怨声载道。消息传到南京,阎的老乡贾景德等人纷纷致函规劝。本组史料即为阎复贾等函,它对研究阎记“兵农合一”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戴克里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振罗马帝国,其中大部分政策为君士坦丁一世继承,并逐渐成为早期拜占廷帝国管理体制的基础.但是,戴克里先所创立的四帝共治制由于自身蕴涵着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在戴克里先退位后随即崩溃.此后经过三个 王朝以及一个世纪的发展,拜占廷帝国皇位的血亲世袭继承原则得以确立,血统成为皇位继承合法性的来源.与此同时,军队也依然拥有对于皇位继承的强大影响力,血统与军队在皇位继承中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处东西两大文明交汇点的萨珊波斯帝国,不仅本身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也为东西商贸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中国出现之拜占廷金币及其仿制品为线索,考察萨珊波斯帝国在罗马帝国(及拜占廷帝国)与东方之间的联系作用,证明它在拜占廷金币向东传播、流向中国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古代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9.
何簋为西周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铭文记载了周公平殷乱后,命何治理"三族",并赐予何采邑。"三族"不仅是军事组织,也是采邑上的农业人口。这与商周时期兵农合一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0.
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作为世界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学界历来十分关注,但多种史料都将此次战役失败的责任归罪于指挥城防的热那亚人乔万尼。亲历者留下的记载虽然立场不同,但在这一点上说法大同小异,而后世研究者的论述也因此区别不大。事实上,作为热那亚雇佣兵的领袖,乔万尼在战役最后阶段根本无法抵抗住数十万土耳其大军的猛烈攻击,战败之责不应归于他,而应归于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在帝国末期,拜占廷军队已经放弃了守土自卫的重任,雇佣兵在拜占廷内外战争中成为主力,最后一仗战败的军事责任应该由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及其王朝承担。  相似文献   

11.
拜占廷金币及其仿制品的发掘既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也有着极高的历史意义,这些金币所涉及到的信息涵盖了拜占廷帝国的经济、外交、国际贸易,以及古代亚洲的政治格局、东西商路沿途局势和风俗地理,乃至古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特  相似文献   

12.
始于日本中世末期的“兵农分离”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阶层演变。然而“兵农分离”并非是靠丰臣秀吉的一纸命令所完成的。在战国初期,“兵”与“农”就由于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开始分离。政治上,大名成长及农民斗争的加剧导致了武士与农民的分化;经济上,由于农业新技术使用、生产力提高使得庄园制解体,从而导致在地中小领主丧失独立性,成为大名家臣;军事上,枪的传入改变了日本战争模式,足轻武士被大量使用,步兵集团战、规模战为职业军人的产生提出要求,武士从而脱离生产。因此“兵”与“农”分离持续了战国时代的一个世纪左右,最终丰臣秀吉及德川家康政权分别用命令与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近世武士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3.
1953年咸阳底张湾独孤罗隋墓出土一枚拜占廷金币,夏鼐先生曾作过专门研究,正如先生认为的,这枚金币是六世纪君主坦丁堡铸币厂铸的"索里得"。我们参考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几部拜占廷古币收藏大全,发现有些问题值得探讨。1.图像:金币的正面为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二世(JustinII,565-578)半身像。首先,夏文未涉及币面人像的军服和装备,皇帝像不仅有头盔和胸甲,而且挂盾牌。背面人像则戴头盔,手持长矛,臂挂盾牌。这种图像是早期拜占廷帝国,特别是五、六世纪拜占廷金币的流行式样。从君士坦丁一世(324-337)起,早期拜占廷皇冠…  相似文献   

14.
南意大利的诺曼征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坚 《史学月刊》2001,8(6):106-110,115
诺曼人对南意大利的征服,直至建立西西里王国,是11、12世纪地中海世界纷繁历史的一个侧面。诺曼人倚恃其出色的军事和外交才能,适时地利用了当时意大利半岛上罗马教廷、拜占廷帝国、德意志皇帝、阿拉伯贵族以及本地王公豪强诸种势力错综交织的复杂格局,频频出击,步步为营,形成为一种引入瞩目的政治存在,并对中世纪欧洲历史文化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汉武帝时代(公元前二世纪末)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西方和远东之间历史文化各方面相互接触之路。在中世纪,“丝绸之路”是沟通相距约七千五百公里之遥的居于东西两端的拜占廷和中国的一座桥梁。拜占廷帝国在鼎盛时期,其疆域从巴尔干半岛一直延伸到埃及,把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地区连结在一起。中国的史书把拜占廷称作“拂菻”,这个名称可能  相似文献   

16.
拜占廷灭亡的原因历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其中经济因素的分析首先在苏联学者中开展,并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苏联著名拜占廷学者乌达里曹娃曾全面讨论了有关的原始资料和学术观点,她指出,不能把拜占廷灭亡的原因简单归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胜利,应从广泛的历史中去寻找内在原因,若“想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研究晚期拜占廷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她对晚期拜占廷经济生活的分析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她的分  相似文献   

17.
马哈茂德二世把隶属于奥斯曼帝国宫廷的行政机构改成类似于西欧的政府部门。内政部、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外贸部、公共工程委员会等取代了原先的各衙门,还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最高司法委员会等机构。在改组政府机构的同时,还改善文官的待遇,提高薪俸。但是,帝国的根本制度并未触动,"素丹制—哈里发制"不变,即政教合一的国体不变;管理少数民族和少数教派的"米勒特"制不变;特权和等级制度不变。马哈茂德二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更注重行省和属地的忠诚;新军队的"新"不仅是装备现代化,关键是完全效命和服从于素丹。马哈茂德二世的政治变革未能挽救危局,并不是由于宗教阶层和旧势力的抵制,而是因为建立新机构仅仅形成表面上的新气象,实质是用新机构来维持旧制度。马哈茂德二世的经济改革效果明显,恰恰是因为废除了"蒂玛"制度,取消了包税制,改变了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8.
拜占廷帝国是中世纪欧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历法是在古代希腊罗马天文历法基础上,结合基督教神学思想,形成具有某些重要特点的独立历法体系。概括而言,拜占廷人将每年分为4季,每季分为3个月,每月天数不一;每月分为4周,每周分为7日,每天分为12时辰。每周...  相似文献   

19.
南京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废止时间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京政府于 2 0世纪 30年代所创设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是民国地方政制史上行政层级介于省制之下、县制之上的重要制度变革 ,也是中国地方政制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 ,它上承历史上郡、府、州、道制 ,下启当代中国之专员区制度。对于这样重要的一项地方制度变革的探讨 ,与南京政府推行的新县制研究相比 ,显得相当冷落 ①。迄今 ,尚有许多重要问题缺乏研究。例如 ,南京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是何时被废止的 ?其废止原因是什么 ?等等。在此 ,笔者仅就专员制何时废止这一问题作一考析。自 30年代初逐步推行的南京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是何时废…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及其知识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6,37(6):37-45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是南京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初所创设、后逐渐在国共各治区推行和实施的地方层级制度,对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该制在民国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重大变化,在抗战以前、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以后,相继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在国共各治区也有不同的特征和命运。在行政督察专员制创设和演变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其与学术界流行的相关知识、观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