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菁 《文史月刊》2007,(7):21-25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标志,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我国的全面改革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农村突破的,在农村的突破又首先是从内陆的贫困山区引发的。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且催生出了新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从获得经济自主权到获得广泛政治民主权利,中国农民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这也成为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试图回顾这一过程,探究其中的发展逻辑。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面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士心 《福建史志》2010,(6):17-2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逐步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开始.随后进行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面临着哪些方面的矛盾,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回答的。况且,这一系列矛盾的处理与解决的过程,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一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把农村改革作为突破U,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体制压抑最严重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传统体制下发展程度最低、最薄弱的环节。选…  相似文献   

5.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27-2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改革开放大计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由农村改革和企业局部试点拓展为全面改革,成了全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引领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奔去。在这一征途中,有两个人发挥过重大作用:一位是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推进者胡耀邦,一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倡导者薛暮桥。薛暮桥,最早倡导市场取向改革1980年初,《参考消息》上转载了日本《经济新闻》的一条消息:中国有一本书,跑遍了全北京都买不到,这就是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  相似文献   

6.
<正>1979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启动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和推动:一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催生科技体制改革;二是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对策思考;三是农村改革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启示作用;四是振兴经济的战略选择。科技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1981年国家科委党组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提出了发展科技的新的方针,其宗旨就是科技工作要为经济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改革前10年的主要突破龚晓宽,刁其武回顾西部农村10多年的改革历程,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农村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突破之一: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广泛推广,使西部农村初步确定了与改革前完全不同的农村经济体制,农户家...  相似文献   

8.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发展之迅猛,变革之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把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为新时期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9.
罗菊芳 《攀登》2010,29(1):83-87
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和新的伟大革命。实践证明,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在改革的实践中寻找到的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为此,梳理、分析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索和研究其历史经验,把握其发展规律,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政策调整转变到制度创新上来,并提出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和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新思路与新举措。文章首先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然后回顾和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及其原因,接着提出了现代产权制度的四大内容,最后紧扣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去年以来,新宾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有利时机,以改革总揽全局,以改革为一切工作的主线,以改革为发展的总动力,深化了以大包干方式开发“八山”资源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了以转制为主的县乡企业改革;实施了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主的社会事业配套改革。通过实施、推进和深化农村、企业和社会事业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开发山区,富民兴县,致富奔小康,全面完成“九五”计划提供了动力。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而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撞击-反射"式地推进.改革初期,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这种突破得益于理论界的不懈探索和领导人的正确决断.国际交往的扩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为反思中国体制弊端、探寻改革之道提供了多样性的参照物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但是,对改革思路突破最有力的推动,还是实践本身.正是在总结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同时吸收国外经验,了解和研究国外各种经济理论,特别是比较系统地汲取东欧国家改革经济学的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的改革学派,形成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整套观点和政策主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高放 《炎黄春秋》2008,(5):26-28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之下显得滞后,因此导致党政官员腐败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深层潜在的危机加深。所以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当前我同社会主义改革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我们才能满盘皆活,走向通途。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存。建国以来,我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经济改革形势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继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实践之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文博事业如不抓紧改革,就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愈来愈不适应。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就不能前进。文博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对这项工作提出了  相似文献   

15.
彭先兵 《攀登》2009,28(2):86-88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关键原因在于解放思想的重心长期没有转入政治领域,以致至今未象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确立起明确的目标模式。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就是思想大解放带来的直接结果。政治体制改革要突破困境,也需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这就要真正利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这样,才能将政治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思康 《旅游纵览》2013,(9):318-319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因探索中国大部制改革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从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部制改革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十一届三巾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和成功。1978年初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因当年遭遇特大旱灾严重缺粮而自发地采取了包干到户的做法,很快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各地纷纷效仿。农村出现的这种"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引起一些人议论纷纷,却得到邓小平支持。1980年4月和5月,邓小平两次就农村政策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农村政策要继续放宽,土地承包给个人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  相似文献   

18.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新时期三农的根本出路之一。首先,要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其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其三,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力促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19.
影响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和政治两大因素,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为此,我国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全面转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逐步实现农村...  相似文献   

20.
陈云在中共八大前后首倡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新时期改革最早的思想源头;1962年支持农业包产到户,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思想源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同邓小平一起支持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对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推动作用;1979~1981年领导经济调整,为改革的展开创造了条件;最早系统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改革的展开起了指导作用。1973~1974年协助周恩来发展对外贸易,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先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着重研究如何对外开放并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中,陈云和邓小平在大政方针上完全一致,在具体做法上是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的协力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