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荐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大问题。历来研究者大多只关注翁同龢对康有为的荐举,而关于李端棻对康有为的荐举则少有研究。实际上,李端棻荐举康有为关系百日维新的变法大局和组织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闺中良友"李蕙仙1889年9月,16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李端棻将其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1891年冬,梁启超赴京与李蕙仙完婚。李蕙仙原籍贵州,是京兆公李朝威的幼女,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由于父兄在京城做官,李蕙仙自幼生活在北京。李蕙仙大梁启超四岁。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南归故里。梁家世代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先贤李端棻在清末的维新变法和废科举、兴学校过程中,屡建奇功。梁启超曾说:"李端棻屡上封事,请开学堂、定律例、开懋勤殿、大誓群臣诸大事,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故上特拔为礼部尚书。"今年是李端棻逝世110周年,重新读他的《请推广学校折》,回顾他推广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会得到很多新的启迪和感悟。一、上《请推广学校折》前的李端棻李端棻(1833—1907年),字苾园,贵州  相似文献   

4.
永乐乡水塘村大关口村民组松山小阜半坡上,一块镌刻"清光绪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首倡者李端棻墓"的大石碑,时刻提醒路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李端棻先生长眠于此?倌吭短鳎?万亩桃林尽收眼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景正是先生开启思想、倾注教育之最真诠释。天意乎?人力乎?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中维新官僚之杰出代表,礼部尚书李端棻所涉及的滥保匪人罪及七月连续告假这两个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对其整个变法中历史功绩的评价。对此,我们曾在《关于李瑞棻在戊戌变法中的几个问题》①一文提出过初步意见,本文拟再从法律角度上进一步予以探讨,并以此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戊戌政变后,定李端棻滥保匪人罪之说,渊源于胡思敬。胡思敬其人。为当时之守旧人士,政变后不久,即撰写《戊戌履霜录》一书,对戊戌变法予以抨击,影响甚大。戊戌前夜及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一再谕饬各省督抚荐举通达时务之才以堪时用。戊戌政变后,…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在戊戌变法中,作为光绪皇帝与康有为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维新官僚,他们上可影响光绪皇帝,下可联系康有为等维新知识分子。维新官僚凭借所处的职能地位,还负责变法的实际操作。作为历史必然性的工具,维新官僚与光绪皇帝、康有为等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戊戌变法期间,李瑞棻官联最高,功绩卓著,是维新官僚的代表人物,堪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由于对维新官僚的历史作用未予充分估价,因而对李端棻的评价也失之偏颇。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闺中良友”李蕙仙 1889年9月,16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李端菜将其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1891年冬,梁启超赴京与李蕙仙完婚。李蕙仙原籍贵州,是京兆公李朝威的幼女,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由于父兄在京城做官,李蕙仙自幼生活在北京。李蕙仙大梁启超四岁。  相似文献   

8.
在贵阳,没有人不知道贵阳一中;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北京大学。而这两所名校的创办,都和一个贵阳人有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第一人,还是近代维新运动的政治思想家,在戊戌变法中堪称重量级的领袖人物……他就是清光绪年间礼部尚书李端棻。  相似文献   

9.
李端棻是晚清时期贵阳籍的封建重臣,他于清同治二年中进士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出任云南学政、转御史,迁刑部侍郎,一度任礼部尚书。他前后迭司文炳,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喜欢奖掖后学。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上疏光绪皇帝,请立京师大学,凡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分斋讲学,力主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充军新疆,后获赦归贵阳,主讲经世学堂,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正>但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几乎都会记住李端棻的名字。这位民主先驱、"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在贵州、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乐章。特别是在经"戊戌变法"失败、流放新疆又回到贵州后,作为宣扬民主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影响并引导了一代热血青年,使之在波澜壮阔的"辛亥  相似文献   

11.
李端棻(1833-1907),贵阳人,晚清戊戌变法关键时刻,出任礼部尚书。变法失败,18天下台,贬往新疆。晚年赦回原籍,矢志不移,继续鼓吹民主,兴办新学,致力维护贵州矿产开发权等事。他是近代中国从旧体制内部站出来挑战旧体制的改革先驱;是从边远封闭贵州走向全国,积极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第一个黔人。康有为称他“抗疏维新冠九卿”,梁启超称他是“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这个评价是很权威,很到位的。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变法维新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大凡念过中学的人,可谓无人不晓。可是,如果要问,梁启超的妻子是谁?她是哪里人?她为丈夫梁启超的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又作出了怎样的积极贡献?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李蕙仙(1869-1927),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她是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李朝仪的女儿、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李端棻的堂妹,变法维新领袖之一的梁启超的妻子。她幼年承庭训家学,熟读古诗,善于  相似文献   

13.
<正>重提李端棻,不因为他曾位居高官,不因为他是贵州走出去的历史名人;更绝非是要把他塑造为神坛上一个僵化的偶像,而是希望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精神理念,感受李端棻的精神境界、他的见识、他的人格绾伟牙?端棻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真实地活在这个时代,把他视作我们身边的一个长者、一个朋友,把他的信仰内化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格力量,是我们重提李端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军 《东南文化》2014,(1):107-115,127,128
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晚清士人开始认识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李端棻等开始在国内提倡创设博物馆,主张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辅助格致实学,推动新式教育发展。1900年之后,以张謇、罗振玉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深化了戊戌变法时期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以博物馆辅益于学校。辛亥革命之后,随着社会教育思潮的引进和普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博物馆被认为是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机关。  相似文献   

15.
刘奕 《贵阳文史》2010,(6):24-25
上世纪70年代中叶,环境宽松了许多,而此时正忙于参加补习班、一心想进大学的李乐东从姑妈那里听到了关于李端棻的故事。姑妈见乐东如此痴迷读书,于是告诉乐东,北京大学的首倡者便是他们的先辈——李端棻。那时李乐东才知道,原来那个曾经在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动荡中支持变法、为中华大地严正发声的李端棻就是自己的先辈。也就是姑妈的这点提示,在李乐东身体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是我和我们家族的共同血性。"李乐东说。  相似文献   

16.
《文史博览》2010,(2):48-48
<正>1.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于年5月1日公布实施,但它的产生,却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2.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导演下,台湾岛上演了一幕大反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历史协会主席的闹剧,而且将这场闹剧演到了海外,并引起海内外舆论的讥笑。3.1889年9月,16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李端棻将其堂妹许配给梁启超。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维新大员,李端棻在赦返贵阳后,其思想仍旧"与时俱进",活跃开通.其间尤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主聘经世学堂后在第一次月课中所出题目"卢梭论",据殷亮轩回忆:"应考诸生不知卢梭是哪个朝代的人,遍翻人名词书,如《尚友录》《历代名臣言行录》,都查考不出来.李即出所藏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载有卢梭传记,给大家传写抄阅.""...  相似文献   

18.
李端棻生活于历经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内部巨大震荡和文化自我调整的年代魑⒅爻纪庇质?为官士人。审视"新学"对李端棻的影响及其为官士人在"新学"方面的价值取向和相关主张,不但可以了解晚清为官士人面对传统文化危机的所作出的回应,还能够洞悉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9.
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因素较多,既有救亡图存等时代思潮的影响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李端棻、张之洞、严修等先贤的引领与积极支持。李端棻是贵州教育近代化的领袖、总设计师,张之洞是贵州教育近代化的导师、赞助家,严修是贵州教育近代化的领衔人、实干家。他们皆为贵州教育近代化做出巨大贡献,其精神值得发扬,其思想值得传承,其宝贵经验永远是贵州人民乃至全人类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绵延千年以上的中国封建教育体制至晚清时,已是积弊丛生,百孔千疮,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19世纪晚期,终于有一人率先破冰发难,他就是从贵州大山中走出去的黔人李端棻。是他最早提出改革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方案,是他在戊戌变法中主持全国的教育改革,并且身体力行。对在神州大地建立近代学制,从理论到实践,他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他长眠在贵阳市郊青山绿水环抱的乌当区永乐乡,而他的半身塑像则端放在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史陈列室,因为他是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