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2.
(一)贵阳之胜在于花溪。而花溪之美,在于山环水绕,竹木丛郁,饶有江南风味。我风尘仆仆从沦陷区逃出后,几经周转,最后落脚在贵阳,这应当说是个“小憩”。因而巍然于花溪之畔的一家小小的旅舍“花溪小憩”,不仅建筑玲政雅致,名字也实在取得好。抗战中流亡到西南的游子们到这里,也许会跟我有共同的感受吧?我到贵阳之初,是任教于贵阳师院,兼课于贵州大学。贵大离城约四十华里,即在花溪之畔;兼课的老师每周都以“花溪小憩”作为临时住宿之地。我真正饱赏花溪风光,领略花溪幽趣,即在这时。后来我正式任教于资大,宿舍反而有些简…  相似文献   

3.
父子巡抚     
往昔人们谈及贵阳的名门望族时,总是兴趣盎然地念着“唐家的顶子,华家的银子,高家的房子”的顺口溜。所谓唐家的顶子,是指唐氏家族在清代做官的人多。  相似文献   

4.
贵阳这座“三不沿”的西部山区城市变化之快,吸引了外界惊异的目光,每一个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贵阳人也都为之自豪。  相似文献   

5.
影像站     
《文史天地》2010,(10):89-92
时光中的贵阳影像 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的省会。因森林覆盖率高,且夏季平均气温较低,凉爽宜人,故有“林城”和“避暑之都”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赤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贵阳却清风习习,凉爽宜人.来自世界的嘉宾荟萃“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共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放飞“绿色梦想”,推动绿色变革,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的一件盛事. 可以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扇通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窗口.透过这扇绿意盎然的中国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从祖国乃至世界各地吹来的生态文明之风,以世界与历史的视角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贵州的省名是怎样来的,外省人多不知道,贵州人也未必说得清楚。“贵州”这个名称,原先专指今贵阳一地,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州,可是到了明代却变成了省名。说贵州省名因贵阳而得,恐怕许多人都难以置信,但事实的确如此。  相似文献   

8.
谢挺 《文史天地》2023,(7):83-87
<正>花果园现今的花果园因其“亚洲第一神盘”的称谓,早已成为外地游客到贵阳后的必须打卡地。6000余亩的土地上,有着1800多万方的建筑面积,由300多栋40多层的高层建筑组成,常住人口50万,每天进出的人流达百万之多。  相似文献   

9.
清代道光年间,贵州巡抚乔用迁赴京述职,当道光皇帝向他问及贵阳的风土人情时,乔用迁答道:“是亦多侨籍,合吴楚(长江中下游地区)之优良聚族于斯土,其民华。”如果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贵阳多为客籍人,在这块土地上,聚集着吴楚的精华,他们聪明有才华。对照贵阳的历史,乔用迁所言并非溢美之词,展开历史的长卷,亦不难发现,贵阳地方的开发、进步,并得益于历代移居贵阳者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  相似文献   

10.
“夜郎自大”成语,讥讽了两千多年前的古夜郎国国王,也使贵阳、贵州蒙受历史尘垢。然而,它也使贵阳、贵州名播古今中外,吸住人们的思绪和目光,构建起神秘的历史帷幕,让人总想窥探寻胜。这,就是夜郎文化迷人之处。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在贵州贵阳 ,从留学起就离开贵州。但乡情还在 ,常常回想起一些童年的往事。贵州多山 ,人说“地无三里平” ,“开门见山”。山地有缺点 ,交通不便 ,科学文化比沿海落后 ,但山地也养成一种“硬汉精神” ,那就是不“随波逐流” ,敢“开顶风船”。所谓“仁者乐山”。但科学文化落后则是不争的事实。沿海交通方便 ,学校众多 ,所谓“智者乐水”。要想两者兼得 ,谈何容易?抗日战争将大批的学校搬到大后方 ,我读完高中一年级 ,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就搬到贵阳 ,我就跳班考入中大实中。中学还未上完 ,浙江大学一年级又搬到贵阳县的青岩镇 ,我又跳…  相似文献   

12.
李芳 《贵阳文史》2008,(6):25-28
1961年,罗汉之子罗南由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贵阳师范学校任教,并在贵阳找时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长的李侠公先生。朋友之情,战友之谊,李侠公对罗南倍加关心和爱护。1965年,罗南与赵松泽女士结婚,在贵阳安家落户。文化大革命之初,罗南因父亲“托派”问题被打为“另类”,发配到息烽流长中学、息烽中学、安顺师专。  相似文献   

13.
乔崖 《贵阳文史》2009,(4):11-15
特殊的战斗 天亮了,解放了,盼望已久的贵阳各族各界人民涌上街头.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人民解放军,鞭炮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凑巧的是.此时虽已进入初冬时节,而南明堂(贵州省委驻地)的一株牡丹却绽开了鲜艳的花朵,被群众视为祥瑞之兆,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前往观赏。公园的一位老工人喜悦地说:“花虽草木.但也知人心所向.共产党当兴啊!”  相似文献   

14.
树有根,水有源。贵阳之名的根源是什么?是贵山。这是贵阳的历史,知者泛泛。这是贵阳的常识,凡热爱贵阳的人,应该知之。既然知者泛泛,为何在此“累牍”,是否“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不是的,只因关刀岩这座贵山正面临肢解,如等肢解完了再来“亡羊补牢”恐怕是为时晚矣!一座城市的命名,有的是以自然山川命名,有的是以本土历史人物命名,有的来源于名山胜景,有的是以在本土曾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来命名,不管其渊缘如何,都是本土历史文化折射出来的光辉,起码也与本土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在今年6月3日贵阳市第五次文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曾有这么一段讲述:“建设大贵阳不是简单的城市空间的拓展,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经济的增长,也需要文化的支持。”“文化的支持”当然是个大的概念,但仅从传承、开发利用贵阳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贵山在贵阳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贵阳城建在贵山以南,富水以北,是取其“涓涓流水万物盈”的旺气。古人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昔人在谈到贵阳形胜时说:“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百年名校达德学校的老校歌中有...  相似文献   

15.
在贵阳的地名中,称“关”者众多,但最为著名的只有两处,一为“鸦关”位于贵阳北面,是古代贵阳通往四川必经之道,地势险要,素有“北门锁钥”之称;一为地处城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人称“黔南首关”的图云关。若从二者拔冠,当以图云关为首。  相似文献   

16.
在《贵阳晚报》创刊26周年之际,作为参加过这张报纸创建工作的一位老报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上世纪的70年代末,虽然粉碎“四人帮”已近3年,但“文化大革命”留下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具体表现就是尚有“三余”,一是极左思潮仍有余威;二是地方派性尚有余力;三是干部群众尚有余悸。当时,人们把改变这些现象的工作称为“拨乱反正”。在贵阳进行“拨乱反正”中,时任中共贵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杨德政同志,深感一个省会城市,连一张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报纸也没有,很难开展工作。于是提议创办《贵阳晚报》,此事得到市委书记金…  相似文献   

17.
《贵阳文史》2006,(4):F0003-F0003
贵阳是贵州省省会,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总人口350万人,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市因位于贵山之阳而得名,简称“筑”。历史上曾称贵州、贵竹、又曾设置贵阳府。贵阳府的名称沿用至清末。贵阳是“森林之城、休闲胜地”,城中有林、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山水交融。秀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美誉。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  相似文献   

18.
座落在贵阳西南十七公里处的花溪,以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的自然之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明珠。花溪原名“花化佬”亦写作“华伦佬”或“花阁优”。花他倍之名之名源于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个民族——仡佬族,古时,人们曾按仡佬族的服饰颜色不同,将其分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优、花仡佬等支系。其中一部分花仡佬聚居于今花溪一带,但当时是没有名称的。这块无名的丛林地,经过仡佬族人民的辛勤经营,一直在变化、发展着。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行省建立,贵阳成为省会,程番府(…  相似文献   

19.
刘书年(1811-1861),字仙石(竹史、有云),自号秋冶子,以字传,河北沧州献县人,斋号涤滥轩,以之为文词集作之名《涤滥轩诗钞》.刘书年“内行纯笃,才艺丰多”:清代著名诗人,工长短句,类南宋;经学家,笃守诸大儒之道;书法家,工楷书.咸丰三年入黔,知安顺府,后调贵阳知府,世称“刘贵阳”.“交游简贵”,官贵阳时,与黄彭年、莫友芝、郑珍等黔南大儒相友善,探讨学术.刘书年以文士治兵,善办团练,官黔七年,正是黔中苗民构难之时,黔地各州县苗乱此起彼伏,刘书年先后官安顺、贵阳知府,遏苗寇嚣张气焰于方张,解孤城于危卵,如桐梓贼杨凤勾结为乱,遂成燎原之势,破城、逐官、劫狱、烧寨,而历时二十多年的咸同之乱从此起.  相似文献   

20.
贵阳地名历史悠久,从现有记载看是在贵州之后。贵阳地名是因城邑在贵山之南得名,牛成于因正式行政区划得钙贵州之前。贵阳的行政建制,约始于春秋战吲时期。贵州是朝廷在这个地方设置州郡行政区划时,取原著民所称地名“贵阳”首字来命名的。此外,贵州名还有源于“鬼方”、“矩州”、“贵竹”等诸说。从这座城市官方名称演变的情况看,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后,启用原地名“贵阳”作为后来的府、县名称,则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