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州》2007,(12)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连锁关系: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危机,从华北危机到"一二·九"运动,从"一二·九"运动到西安事变,从西安事变到卢沟桥一声炮响、伟大的八年抗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这一连串有连锁关系的历史事件中,"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的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代习 《史学月刊》2005,14(11):47-52
目前,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理论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党在早期军事斗争和反共军事运动中就有了游击战术思想,并部分地付诸实践。游击战术思想用在抗日方面,“九一八”事变至抗战爆发处于酝酿与尝试阶段,1938年1月汉口会议时初步形成,1938年底正式确立并在其后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华北移民动态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立君 《史学月刊》2002,1(4):108-114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伪对我华北移民出关采取了限制的措施,这使出关移民大减。更为主要的是,它使20年代以来的移民运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的战争轨道,不能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移民运动呈现出与事变前不同的特点。“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劳动力的强制性掠夺。  相似文献   

4.
实力悬殊的中日对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硝烟顿时弥漫整个东北。在这一背景下,1931年10月26日出版的《时代》,选择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作为这期杂志的封面人物。在他们之前,10月12日,日本负责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外相币原率先  相似文献   

5.
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这潮流,在2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1927年——1930年间,一次是在“九一八”之后的1939——1943年间。从现象上看,这两次移民高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有着相似之处;从实质上看,两次移民高峰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为标志,深入地研究这两次移民高峰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比较其特点,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认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前,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的概况、原因及其特点。 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历史悠久。纵观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以前的自由时期或自然时期;二是清末民初以来,尤其是20年代的自觉时期;三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时期的强制时期。 为了研究“九一八”事变对关内向东北移民的影响,必须首先回顾一下“九一八”事变之前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概况。  相似文献   

6.
"一二·九"运动,狭义地说,是指1925年12月9日,在北平学生中爆发并迅即传播到全国的学生救亡运动;而广义地说,则是指我党领导的从1935年12月9日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学生救亡运动。在这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内局势经历了严重的事变,学生运动随之走过了曲折,复杂的斗争道路:  相似文献   

7.
接手起草一份《提纲》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命令东北军撤至关里。只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并派遣大批党员干部到东北,加强抗日斗争的领导工作。翌年一月,我从上海被中央派往哈尔滨,任中央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当时的哈尔滨正处在日军大举进犯的紧张形势之下。省委书记罗登贤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沈阳柳条湖的爆炸声点燃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怒火。"抗日不分先后""抗日不分职业",民族危机的加深,京剧艺人不能无动于衷。摆在他们面前的反抗道路只有两条:要么退出舞台,不给日伪演戏;要么以艺术为武器,编演"抗日戏"对日寇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京剧艺人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及艺德。各地京剧艺术家纷纷以各种形式积极投入到抗日爱国救亡运动中。在北方,如被誉为一代"武生宗师"的杨小楼,他坚决拒绝为伪政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会领导着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活动,在1935年以前,与上海党中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党中央曾派了很多位同志到东北去领导工作,同时不断的将文件和决议、指示等转送到东北。这些文件及时地指示着党的路线与战斗策略,领导着东北的革命运动与抗日游击战争。当时在上海和哈尔滨之间转送这些文件,要经过反动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层层检查,是非常危险的事。为了掩护转运这些文件,这  相似文献   

10.
王恩宝 《百年潮》2006,(12):65-69
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晚10时许,日本帝国主义驻中国东北关东军第二师团和铁道守备队突然起兵,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城发动攻击,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近年来,有人提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掩盖其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最早提出"九一八事变"一词,我们已被欺骗了70多年,仍沿用、重复日本帝国主义的"协和语",现在不要再上当了.他们认为"九一八"不是事变,是侵略战争,应将"九一八事变"改称为"九一八战争",并要求媒体也如此宣传并正式使用"九一八战争"一词.其实,"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名称,并不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武力侵略和占领沈阳城之后立刻形成的,它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湖北的形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我国大地。山河破碎,民族危急,全国出现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国共两党能不能再次合作?民族危机能不能挽救?当时党内存在一种危险的倾向,他们说,军阀、民族资产阶级是全部永世反革命了;对于富农,是一步也退让不得;对于黄色工会,  相似文献   

12.
金顺姬,朝鲜族。1910年生,吉林安图人。中共党员,著名抗日女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金顺姬在地方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积极投身于东北地区的反满抗日斗争,历任和龙县药水洞抗日根据地妇女委员、妇救会主任等职。1932年11月,在反对日军讨伐的斗争中不幸被捕,面对凶残的敌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壮烈牺牲,年仅22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史上,抗战电影的拍摄历史是从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后开始的。1937年,抗日  相似文献   

14.
金山 《文史春秋》2013,(7):30-36
"两广事变"又称"六一运动",是1936年6月间广东军阀陈济棠联合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发起的一场以抗日救国为名、反对蒋介石削弱地方军政割据势力的斗争。这场事变与"西安事变" 一起,被史学界视为推动中国人民全面奋起、团结抗战的两大事变,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走向影响重大。为了联合一切力量奋起抗战,中共中央从延安派出了密使赴广西进行斡旋,促使事变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5.
<正>1931年,日本关东军蓄意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此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开启了14年的浴血奋战。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安徽后,有一群尚在中学读书的热血青年,他们成立抗日救国会,组成义勇军“援黑队”,决心奔赴黑龙江抗日前线杀敌,以实际行动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想详尽地了解从“九一八”事变到伪“满洲国”灭亡的来龙去脉和日军侵占东北三省的军事战略和战役企图行动,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刘庭华所著《‘九一八’事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值得一读。作者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以及日军将领、参谋和政府首脑大臣等个人思想性格诸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丰富的史料,揭示了“九一八”事变的起因、性质和真实过程,尤其对日本关东军各时期的  相似文献   

17.
我在1931年9月到燕京大学任教,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东北大举进攻。在国民党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政策下,东北三省——祖国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断送了。日本侵略者仍在步步进逼。整个华北笼罩在国亡无日的景象中,祖国危急!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形势下,划时代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相似文献   

18.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西方大国之间围绕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和远东危机的处理,展开了一场侵略与遏制、勾结与绥靖的错综复杂的角逐。“国联”是进行这一角逐的主要阵地。决定派遣国联调查团对事变进行综合调查,是国联在“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上迈出的影响全局的关键性一步。由于调查团的派遣,英法等操纵国联事务  相似文献   

19.
毛冀 《钟山风雨》2008,(5):51-53
"九一八"事变以后,以劳苦大众为主要成分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们所说的"绿林草莽"。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他们痛改前非,放弃劫掠生活,掉转那百发百中的枪口,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抗战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辽南的"老北风",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民族英雄记忆建构中,民族英雄忠孝仁义的品性和抵御外辱的功绩被不断诠释,从而衍化出"忠义"与"夷夏"两种话语。从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忠义"记忆大致由凸显到湮没,再到日常化叙述;"夷夏"记忆则从沉潜到浮现,最终同样也淡化了意识形态,回归日常。晚清时期"忠义"与"夷夏"两种话语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处于相互抵牾的状态,随着民国肇建,二者的矛盾看似消弭,实则只是暂时蛰伏。"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难语境下"忠义"记忆便不得不再次让位于"夷夏"记忆。"夷夏"记忆的复归,恰恰说明了民族英雄记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诠释、反复书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