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强 《陕西史志》2001,(3):57-57,59
汉中郡始为楚设,秦惠文王复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汉时汉中郡属益州领辖。西汉汉中郡治虽无明载,不过近年汉中史志学者据东汉城固《仙人唐公房碑》和考古发现证实汉中郡治所在西城(今陕西安康市),持之有据,已成定谳。而东汉汉中郡治在南郑虽无疑议,但汉中郡治所究竟何时由西城西迁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因史书失载,又无确凿文物相证,学者甚感困感。  相似文献   

2.
张家山汉简和岳麓秦简均见"巴县盐"记载,此前的解释或不全或不确。"巴县盐"是指巴郡的"县盐",即秦政府在巴郡产盐县设置的盐官。"巴县盐"具体很可能指的是巴郡的朐忍、临江、涪陵三县盐官。"输巴县盐"则是指将已定罪的刑徒和六国贵族送到设置在巴郡产盐县的盐官工场里罚作劳役。"输巴县盐"在秦代属于"难亡所苦作",不仅解决了巴郡盐官的劳动力问题,也是严惩和控制罪犯和六国反秦贵族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清光绪初年在重庆巴县木洞出土了“枳阳府君碑”,当时书坛引起轰动,学子争相拓摹碑文。 此碑的全名为“巴郡察骑枳阳府君神道碑”。古人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该碑文字部分宽40厘米,高35厘米。碑文7行,每行7字,全文为:“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阳府君之神道,君讳阳,字世明,涪陵太守之曾孙、隆安三  相似文献   

4.
重庆地区是连接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枢纽。大约在春秋后期,巴国势力进入,在此创造出璀璨的巴文化。战国中期,楚国一度占据涪陵以东地盘。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在巴国故地设置巴郡,郡下再设县,并且设置官吏,与巴人大姓共同统治。后来秦“浮江伐楚”,与楚展开拉锯战,最终将楚的势力逐出重庆地区。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明帝纪》“为汝阴郡”中的“为”字属于衍文性质,“汝阴郡”乃宋县的上属郡。曹魏时期新置的汝阴郡由汝南郡析置,辖域范围以汝南郡东南部颍水流域为中心,同时兼取汝水下游部分区域。这样的区划不仅在地域上易于分割,同时也体现了魏晋之间政区的连续性。汝阴郡拥有汝南郡东南部除城父、山桑县外的全部辖境,至少领有十四个县级政区。  相似文献   

6.
酉阳土司是今湘鄂川黔边五大土司之一。自秦、汉而下,迄晋、唐、宋、元、明、清,统治者都在这一带推行“以夷制夷”的绥抚羁縻政策。唐属思州,宋为酉阳州。元发展为土司制度,明和清初,处于鼎盛时期。雍正朝酉阳及邻近上司相继改流,逐渐衰亡。一、酉阳土司制来源于唐宋的羁縻州制度今酉阳上古时为巴国南境地,战国属楚黔中郡,西汉初为武陵郡酉阳县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对原有行政区划作些调整,划出武陵郡酉阳县西部新置一涪陵县(治所今彭水郁山镇),列入巴郡管辖,东部及为酉阳县地。据谭其貌《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新编《湖南省志…  相似文献   

7.
宜昌县 ,自西晋至西魏均属于宜都郡 ,梁以前属于荆州 ,梁时属于宜州 ,西魏属于拓州。北周时宜昌县属于何州 ?《北周地理志》卷 5《山南下》提出 :“江州治宜昌县。北周置 ,领一县 ,宜昌。”其依据是《隋书·地理志》“清江郡”条所载 :“巴山 ,梁置宜都宜昌县 ,后周置江州 ,开皇初置清江县 ,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 ,大业初废州 ,省清江入焉”。按巴山 ,北周于此置江州 ,隋初仍置 ,开皇十八年改称津州 ,大业初州废。江州的置废情况是清楚的。但是 ,断定宜昌县为江州属县 ,是江州州治所在 ,则有误。宜昌县 ,北周初期仍置。到天和五年后已不存。天…  相似文献   

8.
东晋义熙土断中,置有山阳、淮阳二郡,南朝相沿,学界往往将此二郡视为侨郡。山阳、淮阳为郡国之名是在汉代,西晋分别改为高平郡、陈郡。在东晋置山阳、淮阳二郡前,此二地已有山阳、淮阳之名。根据东晋侨郡用名之例和《宋书·州郡志》记载新置侨郡、实郡之例,山阳、淮阳二郡并非侨置。由山阳、淮阳二郡设置的历史、地理因素以及领县等情况来看,此二郡与土断中侨郡的设置情况不尽相符。山阳、淮阳二郡并非取旧土之名,在西晋没有相对的原郡,虽土断中所立,并不是侨郡。  相似文献   

9.
汉代郡治之县,在同郡属县中秩级最高。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的各郡辖县秩级,可探知西汉初年某些郡的治所: 陇西郡治所为上邽县;上郡治所为高奴县;北地郡治所为彭阳县。此外,西汉初年汉中、河东、河内三郡治所也可以凭借《秩律》得到进一步限定。《秩律》在西汉初年郡治研究上的价值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黔城镇是个历史悠久而美丽的古镇,历来为当地县政府的驻地。春秋战国属黔中郡,秦朝时为洞庭郡镡城县,两汉时为武陵郡镡城县、三国两晋至南朝宋时期建置不变。南朝齐为武陵郡舞阳县.南朝梁改龙捌县,南朝陈至隋朝县名不变,唐至五代改龙标县,从宋起至元、明、清、民国时期改黔阳县。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110年,西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标志着海南岛被正式纳入王朝的版图。公元前46年,汉罢珠崖郡,以朱卢都尉属合浦郡。此后的580余年,海南岛或保留县级机构,或以海南岛属合浦郡徐闻县。南北朝时的梁王朝在海南岛设珠崖郡。从此,历代王朝在海南岛又重新恢复郡制。  相似文献   

12.
宋代县望等级制度基本承袭唐代,按“政治地位”和“户口”两大标准划分。但唐宋县望等级存在不少差异,其中的演化少不了后周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后周时期,望县、紧县失去按“政治地位”划分的资格,转而按“户口”划分。这一制度被宋代继承,实质是受次赤、次畿县的冲击影响。北宋前期,诸府属县严格按“政治地位”标准划分,与诸州属县按“户口”划分形成鲜明对比。至北宋末年,府、州政区属县等级“泾渭分明”的划分格局被打破,次府属县等级开始转向按照“户口”划分。唐宋划分县望等级的“户口”含义有所不同,唐代完全依据户数,宋代则根据纳两税的“主户”数,这一差异变化也与后周制度有很大关系。北宋前期,动态划分县望等级的政策得到了执行;到后期,则出现了“户口多而县望等级低”等脱离实际的现象,提升县等的户口标准成为解决县等与户口脱节问题较为务实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 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时 ,高句丽人已经在西汉郡县制的管辖之下生活了 70多年。高句丽王被王莽政权贬为侯 ,说明其在西汉末为王国 ,东汉光武帝复其王号 ,也证实了高句丽在两汉时期的封国地位。随着高句丽的发展 ,东汉时期高句丽曾侵扰辽东、玄菟、乐浪等地 ,但这都属于边郡地方的冲突 ,高句丽作为边郡封国的地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东汉沅南县的设置距今已近二千年,当年该县城之故址何在?在《大清一统志》、光绪《桃源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记载中,分别有不同说法,其中《大清一统志》的说法为近现代一些著述乃至工具书所采信。然而据《水经注》记载和其他史料考证,《大清一统志》的说法是错误的,光绪《桃源县志》亦误,唯《读史方舆纪要》之记载应为是。  相似文献   

15.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位于隋唐东都洛阳宫城应天门东侧,后代历经修缮.五贤祠位于周公庙旁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周公庙的补充和延伸.文中披露有关文献和近年出土的碑刻文物,见证了洛阳周公庙与五贤祠的兴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铸钱工艺从先秦至六朝皆系范铸工艺,隋唐以后采用砂型铸钱并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在这两种工艺之中应当有一个技术过渡期,从目前田野考古发现的铸钱遗址看,这个过渡期应在六朝。对于批量铸钱而言,范铸法铸钱技术最高形式即为叠式浇铸,而叠铸技术水平最高者,莫过于萧梁时期的双面纹叠铸范,它不仅以省工省料见长,并且一套范一次浇铸的钱数可达到500枚左右,这是汉代叠铸钱工艺无法实现的。本工作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萧梁时期的无榫卯双面纹叠铸钱工艺的可操作性,力图阐明六朝萧梁时期铸钱工艺中制模制范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与汉代传统叠铸钱工艺的技术比较。  相似文献   

17.
自南朝萧梁以来,建州弥广。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的疆土争夺、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实际军政需要等密切相关。这一现象,推动了南朝州的等级制的极度发展。梁末社会变动剧烈,流民蔓延导致地方割据,使得南朝州的增置积重难返,陈朝无能改变,以致州、郡、县三级制走到了改革的边缘。  相似文献   

18.
宋金时期陇山地区流行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室砖雕内容有孝子故事、家居活动与动植物等,在墓葬形制、砖雕装饰与丧葬习俗方面与其他地区既有相似性,又有地域特点。部分砖雕的异域风格表现了宋金时期陇山地区居民在墓葬文化上的兼容并包。陇山地区的宋金砖墓为研究本地区宋金时期丧葬文化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地域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9.
秦汉交通地理语汇"直",言方向正对,路径捷便。在特定的语境中又往往指正南正北方向。汉帝国交通地理的"直单于庭"方向,既直接关系军事交通格局,也与经济交通形势有密切关系。这一方向,与起点于九原即五原的秦始皇直道大致对应。秦始皇直道"直"的意义,因此得到准确理解的条件。汉帝国北上"直单于庭"方向的经济交往的作用,在讨论丝绸之路史的学术主题中有值得重视的意义。《史记》说"单于之庭直代、云中",由"代"而"云中",体现西汉初期与西汉中期的历史变化。有学者注意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出定襄""遇单于"的明确的历史记录,以为"定襄""直单于庭"。就"直单于庭"方向而言,空间位置居于五原郡与云中郡之间的现今内蒙古包头土默特右旗地方,可以说具有坐标性的意义。其交通史的作用,在后世依然长期发挥,因而形成有久远影响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河南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和芝麻两种,花生明中期传入中国,清代在河南广泛种植。芝麻汉代从西域传入,明清时期在河南广为分布。这两者今日在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种植中仍占重要地位。染料作物中蓝草和红花均为传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从明至清,种植之风方兴未艾。两者在清末均由于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而中落,此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嗜食作物中的罂粟,清咸丰年间开始在河南省广泛栽种,后因国人的抗议,在民国年间禁种。烟草和茶叶的种植不惟明清时期就有一定的规模,且一直持续发展,为今日河南省以许昌为中心的烤烟基地和以信阳为中心的茶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