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1953年到1974年毛主席曾26次到东湖,东湖成为毛主席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59年3月,毛主席第九次到武汉的时候,在东湖边的梅岭一号接见、宴请了美国著名黑人学者、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杜波伊斯博士及夫人;美国作家斯特朗;日本社会党访华代表团团长浅沼稻次郎。也是这年,毛主席在梅岭一号给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写了《关于召开县的五级干部大会和人民公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问题》的党内通讯,这篇通讯,成了日后党内工作关注群众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09,(10):38-43
从1953年到1974年毛主席曾26次到东湖,东湖成为毛主席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59年3月,毛主席第九次到武汉的时候,在东湖边的梅岭一号接见、宴请了美国著名黑人学者、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杜波伊斯博士及夫人;美国作家斯特朗;  相似文献   

3.
东湖风景区     
东湖风景区,又名东湖公园,位于武汉市长江之南的武昌城东,面积88平方公里,依自然景观规划为六个景区(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是武汉市最大的风景游览地.  相似文献   

4.
东湖流韵     
凤翔东湖,是最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一处古典园林佳境,作为陕西十大风景名胜游览区之一,历来被誉为“北方明珠”。东湖之所以有名,实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相关。当然还有人类共识的那些原因:玲珑秀丽之美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东湖,虽不及洞庭、鄱阳之大,稍逊西、太二湖之秀,又少九寨沟五色之奇,但它却以自己那独有的媚韵风姿展示出可爱得让人心跳的旖旎娇容,并且柔柔婉婉地诉说着它那一连串的轶事趣闻。由于东湖与西湖南北相望,又皆因苏东坡而名,所以人们一直将它们称之为“姊妹湖”。东湖原名饮凤池,传说周文王时就曾有凤凰飞鸣过此并饮池水,故名。宋仁宗嘉七年(1062年,即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第二年),苏东坡率民数千,相度地形,挖掘疏浚,引来城西北角的凤凰泉水注入,并植柳种莲,修桥造亭,改饮凤池为东湖。东湖分内、外二湖,共占地约14公顷。湖形随城墙蜿蜒,柳荫夹道,碧水映天。人常说凤翔有三宝:东湖柳、西凤酒、女人手(指手很巧,凤翔的手编麦秸杆草帽等手工艺品驰名全国,远销海外)。其中当年造湖所植的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北宋古柳便是第一宝。湖中亭、台、楼、轩林立,桥、径、洲、堂毗连,步移景异,舟动水漾,令游客时时惬意倍添,处处诗心撩起,生出诸多感叹。...  相似文献   

5.
东湖楚城     
武汉市东湖东南一隅,群山绵延,山岚水色,风景天成。其中有一峰突起,势入云霄,林壑尤美,其名磨山;磨山脚下有一城,其名楚城;磨山主峰峰顶有一建筑,回廊飞檐,穷尽楚山楚水之形胜,名为楚天台。经过众多专家、学者数年认真论证后,从1989年起,湖北省、武汉市各级领导便开始了以东湖磨山为主体的楚文化旅游区第一期工程规划和总体规划。其后4年,楚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楚城、楚市、楚天台、楚辞碑、祝融铁像、图腾柱群等一批具有浓郁楚风的建筑、雕塑作品向游人再现了昔日楚国的风采。楚国都城郭,是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2008,(7):26-27
天姿绰约的东湖,不仅是武汉的、湖北的东湖,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东湖,保护好这一方水土,是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今,东湖这颗武汉明珠,正着手整体规划和科学开发其良好的旅游资源;抓住在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打造东湖作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7.
1954年8月,我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上海迁来武汉之后,就定居在东湖之滨。在近50年的岁月里,我与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尤让我牵念的是东湖的水质,因为它与我的科研事业密切相连,我天天要和东湖打交道。在这里我说说东湖蓝藻水华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8.
1971年8月中旬,号称火炉的武汉仍处在酷暑期,炎热的气浪反复袭击着武汉三镇,人们在闷热之中感到异常的烦闷、难忍。位于武汉东湖边的东湖客舍比往常更忙忙碌碌,原来毛泽东主席巡视南方几省后.来到这个让他格外喜爱的住所。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刘丰和张华学等领导同志为了保证毛主席安全,选拔了精兵强将,抽调了曾多次担任毛主席安保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选调著名的精锐英雄连队“钢八连”配合北京来的8341部队担任毛主席的警卫二厂作。  相似文献   

9.
东湖写翠     
东湖写翠路笛如今的西峰市东湖,已不是50年代的东涝池,而是一座风景秀丽、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了。这个人们用汗水和辛劳浇灌起来的高原风景区,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走进东湖公园古典式建筑大门,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座由黛色巨石堆积起来的假山和一池清澈如...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08,(7):50-51
吃在武汉:"广东的吃,上海的穿,又吃又穿在武汉"。武汉地处华中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武汉的饮食习惯融汇东南西北,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武汉饮食文化。武昌鱼:"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一首豪迈的《水调歌头游泳》,让原本就以美味传世的武昌鱼更是声著华夏,名扬五洲了。武昌鱼,生产于鄂州梁子湖中,  相似文献   

11.
雷金息 《旅游纵览》2020,(1):104-109
<正>沉醉温柔的水,宁静的时光,又回到梦里的乌镇。我一直很向往水乡古镇,甚至有些迷恋。乌镇吸引我的是那一半建在地上,一半伸入河里的"水阁"、身着蓝印花布衣服摇着乌篷船的水乡姑娘、唱皮影戏的村民、古巷里染布的阿婆……还有那经典广告语:"心的乌镇,来过,未曾离开。""时间改变了许多事物,却不曾改变过这里……"  相似文献   

12.
1 温泉婚礼:天地良缘爱在君澜 选定海南君澜热带雨林温泉酒店度蜜月,不仅仅是酒店与热带雨林、野溪温泉自然融合,更在于她精心准备的“天地良缘”和“爱在君澜第二季”这两个套餐,吸引了众多新人前来度假。  相似文献   

13.
烟波浩森,岸柳婆婆。微峦起伏,楼台错落。朱碑耸立,屈子吟哦。花香四季,游人如梭。这便是游人心目中的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东部,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所环绕。全区面积达88平方公里。东湖风景区的主体当然就是东湖。据80年代的资料,湖面约33平方公里,如今恐怕不足此数了。对于东湖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地质学家为我们作了两方面的解说。第一,东湖处在古云梦泽范围内,由于长江的贯通和横向摆动发育,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所发育出的长达10多公里环湖长条形高地,一侧向东湖倾斜,为长江的自然堤。堤内形成相对低下的…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08,(7):28-37
体验东湖,亲水听涛楚韵磨山,极目烟浪落雁之容,野木迢迢睡莲拂岸,林海吹笛东湖的景区像位于不同音阶的音符,用葱葱代表颜色,水木代表属性,年代定格于楚文化,然后串联起来,成就一首人文生态之歌。管委会副主任王大军向我们介绍景区情况,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欢欣,在于能有美好相逢。于此,才能体感生之所幸。武汉东湖绿道已于2016年岁末建成开通,为我们这座城市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新景,显然这是一桩福及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情。有关东湖绿道驿站及其景观节点的取名经过,我作为参与者之一有所亲历,在此予以简单回顾。武汉东湖绿道全长28.7公里,是一项千年之作、传世经典的惠民工程。在2016年10月17日,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2014,(1):24-24
正新年到、梅花闹,1月东湖梅园中梅花的陆续盛开,让武汉的冬天不再单调。武汉东湖梅园位列中国四大梅园之首,领先于南京梅花山梅园、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作为武汉传统的一张梅花旅游名片,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了市民及游客的欢迎。梅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磨山景区南麓,三面临水,回环错落,自成一体,周围有劲松修竹掩映,山青水绿,风景秀丽。园林景致也可谓"天然去雕饰",它依山环水,在地理位置上  相似文献   

17.
玉寒蝉  张琪 《风景名胜》2009,(12):64-67
在东湖边赏梅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也是一种独特的洗礼。第一枝梅花是踏雪而来,凌寒而来,寒香缀疏枝,摇曳着独特的风睛与灵魂。  相似文献   

18.
凤翔东湖,位于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城东门外。东湖面积57600平方米,经过各代修葺,现湖内以桥为界,分为南、中、北三湖。相传在周文王时,有凤凰  相似文献   

19.
王佩 《风景名胜》2008,(7):11-11
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比起来,东湖只能用浩瀚二字来形容。东湖面积是西湖的五倍,经青山港与长江相连,有听涛、磨山、落雁、白马、吹笛和珞洪六个游览区,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素有"春兰、秋桂、夏荷、冬梅"之美誉。三月兰花四月樱,水平如镜,岛噪山林;七月酷暑,热不可当,而湖水之浸润,繁荫之庇护,足以消暑纳凉。秋高气爽,桂蕾飘香,万株红叶,层林尽染。隆冬严寒,瑞雪纷扬,磨山数百亩梅花,疏影横斜,冷艳暗香。如果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那么东湖肯定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20.
《江苏地方志》2013,(1):6-7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南京的"炒炒米"、苏北的"烤头风"、苏州的"元宝茶"、江宁的"打神鼓"、常州的"裹金裹银"馄饨宴、南通的"打囤子"等等,这些独特的春节习俗,丰富了江苏人多彩的民间文化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来年生活的殷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