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着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以发人深省的内涵和端庄稳健的美感形式,使中外游客耳熟能详,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可是,联文的撰写人赵藩却逐渐地被忽略、淡忘。  相似文献   

2.
成都轶事     
一、武侯祠名联 金秋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我陪远方来的久违挚友游成都武侯祠,她们欣然读起悬挂在武侯诸葛亮殿内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落款为“光绪28年冬11月上旬之吉,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潘敬撰。”友人随着便问我对联的背景历史来。遗憾!平时我不太留意,虽曾读过相关报道和史料,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治蜀没能解决的问题周乾溁治理国家,必须人才。诸葛亮识见高远,能力超凡,忠心耿耿,公正无私.是一个绝世的奇才。以之治蜀,自当政平人和。但独力难擎,还需要有更多更多的人才与之通力合作。诸葛亮认识到这一点井为之尽力。他识才善用,只要是人才,就提拔重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文物》2002,(6):93-93
“攻心”联问世百年纪念活动即将举行 2002年是“攻心”联问世100周年。此联自清光绪28年(1902)悬挂于成都武侯祠后,多年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 新中国建立以来,毛泽东、江泽民等领袖对此联甚为重视。各界人士也很关注联文的寓意及作者赵藩,普遍认为这副对联辩证地总结了诸葛亮用兵和治蜀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语言简练,发人深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最富盛名的名联。此联含义深刻 ,富有哲理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清光绪 2 8年冬月上旬 ( 1 90 2年 1 2月 )撰刻、悬挂以来 ,迄今整整 1 0 0周年。百年来 ,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 ,留下了许多佳话。新中国建立以来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这副对联甚为重视。各界人士也对联文的寓意及作者赵藩非常关注 ,普遍认为这副对联辩证地总结了诸葛亮用兵和治蜀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 ,语言简练 ,发人深省 ,具有较强的历史借鉴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宣传成都武侯祠 ,由成都市文化局主…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南征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重要政绩,亦是蜀汉政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南中各地遗留有大量南征遗存,这些遗存因年代久远,或湮没或损毁严重。为了充分了解南征遗存的保护状况,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先后四次组织人员深入历史上的南中区域各地实地考察,大致厘清了南中地区诸葛亮南征相关遗存的现状。遗存大致可以分为与诸葛亮南征历史相关(或与三国蜀汉历史相关)的遗存;附会的诸葛亮南征遗存;后世兴建的祭祀、纪念类遗存等三类。目前能确定的与诸葛亮南征或者说与三国蜀汉政权有直接关系的遗存较少。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季为章的意见季为章同志在本刊七月号发表了“读诸葛亮论”一文,对于拙作“诸葛亮论”(新史学通讯一九五六年八月号)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做为学术上的讨论,笔者自然是极为欢迎的,不过季同志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与史料的掌握似乎都有些问题,现在提出笔者自己的意见来向季同志请教: 拙作于论述了诸葛亮的治蜀、对少数族的政策与其所从事的北伐战争以后,在最后的结语中指出:“诸葛亮对于少数族“不采取残暴镇压的政策,汉族与少数族一般还能和平相处,这在封建时代是少见的”;他在国内施行限制豪强的法治政  相似文献   

8.
剑阁明代石拱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剑阁,因有雄关剑门扼守蜀北咽喉,历代兵家总把此处作为防御外侵、北伐中原的重要基地。自蜀相诸葛亮在剑门置县一千多年来,修道治路,建城造祠代代不断,为了军事,也是为了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修道治路在“难于上青天”的蜀北就显得格外重要。故此在剑阁县境内就现存有剑门阁道、翠云驿道、来苏古道,并且条条道上都留下了先驱光辉的业绩,灿烂的文化,智慧的结晶,伟大的创举。长达数百里的完整古道  相似文献   

9.
妙联一束     
牧惠 《文史天地》2002,(8):21-21
记不得在哪一本书见过一种说法,对联起于明朝,而且由朱元璋开的头。据说,他到了一家阉猪店,帮他写了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纪晓岚则考证出,对联最早出现于唐末,并有后蜀大臣辛寅逊为蜀主孟昶写的对联为证。他是言之成理的。在这则笔记中,纪晓岚谈到某某爱开玩笑的人,写出的对联引起被认为嘲讽了自己的朋友生气的故事。使我不禁连想起讽刺挖苦权贵的一些对联。明臣黄道周被清军俘虏后,投降了清皇朝并当了大官的洪承畴去牢里看他。他闭目不见。洪出,黄举笔疾书一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  相似文献   

10.
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蜀、魏之间发生了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前,蜀丞相诸葛亮就把战略重点放在天水西南的祁山之上。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躬耕地在何处,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人民十分关心的一件历史公案。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衡所作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议者多认为他想当和事佬以平息争论。但从这幅对联上,说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了。近几年来,由于说襄阳隆中为真正三顾  相似文献   

12.
正公元234年,53岁的诸葛亮(181-234)死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蜀军不得不班师回朝。把诸葛亮厚葬之后,黄皓(三国时蜀国的宦官)就上书要求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后主刘禅本是个耳软心活之人。听黄皓这样一说,心不由得动了一下,但他还是把诸葛亮写给他的《自表后主》拿出来让黄皓过目。里面详细罗列了诸葛亮的财产状况:"臣初奉先帝,资仰于  相似文献   

13.
蜀汉政权与益州士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蜀汉政权与益州土著士族的关系,与其稳定有密切联系。吸取刘焉、刘璋时期的教训,自刘备入蜀、诸葛亮治蜀到蒋、费执政,蜀汉政权既注意控制其势力的过度膨胀,又注意维护益州士族的利益,故益州士族对其较为拥护和支持;蜀汉后期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影响到益州士族的根本利益,故其对蜀汉政权的覆亡漠然置之。  相似文献   

14.
现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唐代《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被世人称为"三绝碑"。自唐元和四年(809年)刻立后,就有人在该碑的碑阳、碑阴空隙处及碑侧进行题刻,现存唐、宋、明、清代15则题刻。这些题刻已成"三绝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三绝碑"的历史研究、文物价值;记录了历代对诸葛亮的缅怀和敬仰,以及对唐碑的爱护,承载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对清官贤相的尊崇和期待。  相似文献   

15.
简讯     
蜀汉江油关位于涪江上游的平武县南坝镇。这里群山耸立,沟谷纵横,到处悬岩绝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对此地就十分重视,立国初年便在此驻守重兵,设江油戍(即江油关)。公元263年,曹魏派钟会、邓艾率军伐蜀。邓艾取道阴平,偷袭江油关,蜀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江油关失守,魏军长驱直入成都,蜀汉就此灭亡。  相似文献   

16.
古城位于郫县治北10公里,马街镇北半里许。关于这座城的筑造年代问题,过去治蜀史者很少论及,近几年来逐渐受到注意,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是汉代城址,引“汉代徙郫治于沱江南为据;其二,认为此城早不过三国时期。笔者系鹃邑人,对桑梓历史颇为注意。因此,曾多次对杜鹃城和古城两处遗址进行实地的考古调查,同时检阅有关文献,经反复考虑后认为上述两说均难以成立,而应是秦灭蜀后所筑三城之一的郫城,即《华阳国志·蜀志》云:“(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6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  相似文献   

17.
马谡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将官,在一次与魏国的战争中,没有按照主帅诸葛亮的布置行事,打了败仗.丢掉前沿重镇“街亭”,使诸葛亮进退失据.诸葛亮把他斩首。史书这样写道:“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败战之后,“(亮)戳谡以谢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下引此书,不注书名)这已成定论,没人再提什么疑问。当然,违反节度,打了败仗,依军法是要斩杀的。如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楚国战败,楚君就杀掉其将得臣。但既杀之后,晋君闻之大喜,这样说:“莫余毒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再也不会找我的麻烦了。显然得臣之杀是一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还是春秋时代,秦晋(肴殳)之役,秦军战败,秦主将是孟明。秦大夫及秦君的左右都说(肴殳)之败,“孟明之罪也,必杀之”。秦君不听他们的话,“复使为政”。(《以左传·文公元年》)后,秦又伐晋,取晋地王官及郊。“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左传·文公三年》)处理的办法不同,效果不一样。军事史上对于违反军令,打败仗的将官,不加杀害的例子很多。如晋文公不杀违反军令烧毁曹大夫僖负羁家而多才的魏(?)。就蜀国的实际言,与魏国对抗,实力相差很远。单就人才来说,如史家习凿齿之所指:“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指魏)”。(《蜀志·马良附谡》裴注)人才就更宝贵  相似文献   

18.
在民国割据称雄的军阀集团中,滇系是比较特殊的一支地方军事势力,“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句话不但适用于四川,也同样适用于包括了云、贵、川的整个大西南。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诸葛亮的人才观概述诸葛亮一直是治理蜀汉的主要人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历代的人臣。没有他的蜀汉是不可想象的。诸葛亮用人佳则蜀汉强,诸葛亮用人误则蜀汉衰。诸葛亮的识人、选人、用人,自成体系,他有自己独特的人才观。诸葛亮用人,其出发点是为维护大汉的统治。具体到当时就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定中  相似文献   

20.
陈寿的“史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233-297)《三国志》,在当时已有人说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谓“史才”,就是指善叙事说的。这一点,确实是他的成就。陈寿的史才,表现在他对三国历史有一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他在《三国志》记述了自184年黄巾起义以后,至280年晋灭吴,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他以曹魏的几篇帝纪提挈这一时期历史上的大事,又分立魏蜀吴三书以叙三国鼎立的发端、发展及结束.他记叙了黄巾的兴亡、董卓和群雄的四起;记述了官渡战后曹操“天下莫敌”,赤壁战后三国鼎立,夷陵战后蜀吴长期合作和蜀魏长期对立;记述了魏明帝传位婴儿以至曹爽的失败是魏晋替兴的转折,记述了诸葛亮之死是蜀政变化的标志,记述了孙权晚年嫌忌好杀已肇败亡的危机。他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