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雪丹 《福建史志》2022,(4):65-70+72
近代知名学者王治心在福建协和大学任职期间组织福建文化研究会,并担任该会首任会长,确立该会的研究范围、架构、使命、宗旨等,推动了该会与《福建文化》的发展。而王治心从地域视角研究“福建理学”“福建版本”,丰富了福建史地文化和物产文化的研究。王治心主持福建协和大学闽文化研究期间的学术成果,值得福建文史研究者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本身和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进步,一些考古学家对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提出修正.谢仲礼在《东南文化》1990年1.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考古学文化新界说》(以下简称《新界说》) 的文章.提出传统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只涉及物质文化,而忽视非物质文化.但“物质文化只能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这与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不大相符.于是他认为:“考古学文化是指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发现之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域内,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的古代文化遗存.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的非物质文化.”然而,无论是传统观点将考古遗存与物质文化等同.还是《新界说》认为物质文化是考古学  相似文献   

3.
徐娟  赵鹏  孙广耀 《神州》2014,(11):35-36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便已存在,溯其根源可至《易经》。千百年来,文化学者不断对“文化”进行释义。今天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一词指的是某一特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者说复合体。①在《文化学辞典》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则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精神、现代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至诚至善的民族精神和亘古烁今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悬士的中心任务。”余氏的这部著作,更多的是从古代精神文化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中国文人与中国文化的这种关系。然而,历史极其生动地告诉我们,文化与思想常常包含着对物质生活的种种追求,或者说,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和兴趣,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选取和爱好,同样深刻地反映着人的意识和情感。中国的文人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这一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他们在物质与精神的“人文”桥梁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物质文化方面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努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变革必然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每一个成员,不管他意识到或不意识到,其实都成了文化变革的参与者.近些年,关于文化的研究几乎成了学术理论界的热点,新的文化理论,新的文化学术语不断涌现,有的如 花一现,转瞬即逝,有的却因为和中国的历史、现实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企业文化”属现代文化范畴,和文博单位的关系也不密切,但我们觉得它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它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一种社会机构的作用,仍然有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为此,1988年,我们编辑部发起组织了“企业文化”讲习活动.活动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本专栏发表的就是这次活动中收到的部分论文.发表这批材料,一方面是尊重专家学者的劳动,反映他们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表明,《东南文化》固然是一份主要刊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但编者并没有忘记现实,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一部分博物馆人士近些年提出“博物馆文化”的研究课题,我们想:“企业文化”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6.
福建汉文化的由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历史上不是汉族的居住区,汉文化(不仅指汉族文化,包括其前身华夏文化)成为福建主体文化主是要通过封建郡县的设置和汉人的移入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仅就汉文化传入福建及其发展形成为主体文化的过程谈—点看法.一福建文化之起源目前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在东山海域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闽江下游有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此后发展起来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与东南几省有着许多共性.学者普遍认为创造这种文化的主人是古越人.由此可见,福建的古民族是由当地土著民族发展形成的,这就是《史记》中所称的“闽越”(有的称“闽”),因而福建古代的民族不是汉族(华夏族).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南部闽粤赣交界处的群山之中,生活着一群合族聚居的人群,他们多生活在同一栋巨大的夯土建筑内,常常是几十户上百口,彼此间有着血缘关系。他们的祖先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从中原辗转南迁的汉人,为与当地人相区别,他们自称“客家人”。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提到,客家住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型院落式住宅,如五凤楼;另一种是平面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如和贵楼、承启楼等。土楼主要分布于福建境内,江西、广东部分地区亦有分布。"福建土楼"作为一个专属名词,代表了以福建为主要分布地区的客家人居住的具有极强防卫减灾性能的方形、圆形夯土建筑。  相似文献   

8.
日本山口大学铃木满男教授发起、建议中日学者合作“越系文化的比较民俗学调查研究”.项目,拟调查福建、长江中下游、台湾和日本、朝鲜的越系文化民俗,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地,这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将探讨中、日、朝的文化民俗渊源关系、对研究他们的历史与现状,对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相处,有着重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福建地区是这个调查研究项目的第一站,从考古和文献记载,福建从旧石器时代后期以来,已有古人类的踪迹和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秦汉以来,福建又是闽越族的活动地区,作为古越族一部分的闽越,正如“百越”包括有众多族团一样。必然也包括有若干族  相似文献   

9.
风俗,应该是一种文化模式;一个地区的风俗,则是一个相对的人类社区的文化模式.每个人都在风俗中塑造自己的行为与经验,在风俗中形成自己的习惯与信仰.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风俗可以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社会心态,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上海大学刘克宗、孙仪主编的《江南风俗》一书,既充分运用了传统的“风俗”文化研究的成果,同时又颇具个性,它与其他风俗类书籍相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生产和贸易风俗作为研究的最重要方面放入了该书的第一章.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关于1949—1989年间国内外学人整理研究福建旧志的成就与不足,本文拟就目录版本学、校点注释印行、辑佚索引类编辞典、志书与作者研究四方面,作一述评,敬祈学界同仁刊正.一、目录版本学方面1.全省旧志总目录的编撰:迄今为止,未见赅详无误地体现福建历代各种旧志修纂时间、作者、始末,以及卷数、篇目、体例、内容、价值、缺陷、版本、流传、国内外收藏诸方面情况的“福建旧志总目提要”之类专著问世.作为“学中第一紧要事”和旧志整理研究内容之一,该项工作应是福建旧志整理工作者努力方向之一.《1982—1990年中国地方志整理规划(草案)》已提出编纂《中国地方志提要丛刊》和《中国地方志佚书总目》,但愿福建部  相似文献   

11.
吴越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古代人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切部分.早在1936年.就有蔡元培,卫康贤诸先生发起组织“吴越史地研究会”,并调查过苏州越城,常州淹城、杭州古荡、良渚等遗址。林惠祥先生也于1935年前后调查发掘福建武平等地遗址.一批研究论著相继问世.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78年以来,吴越文化研究再度复兴.先后有“百越民族史研究会”(1980)和“吴文化研究会”(1983)的诞生,南方各省尤其是东南几省的考古所、博物馆、社会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的许多专家学者鼎力相助,使吴越文化研究蔚成风气,遂有新成果叠出,除已推出《吴文化资料选辑》(吴文化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2.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1):127-128
<正>冯天瑜:《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以“通”、“典”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典志体”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  相似文献   

13.
正像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一样,残次病态的文化也已经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对不少当今歌词中的残次病态,许多人似乎视若无睹、不以为病。对此,我感到忧虑,因为文化对人的心灵和行为的影响,是更为根本和深远的。让我们先从一些歌词病例说起:(霸王别姬)第一句“我站在烈烈风中”,“烈烈”为“猎猎”之误;电视剧《我想有个家》中的《牵手梦缘》及里面的歌词“你我牵手梦能缘”,两处“缘”都是“圆”之误。如果可以把这些错别字归咎于字幕操作员的水平,下面的病例则与字幕操作员无关:电视剧(男人没烦恼)…  相似文献   

14.
佟柱臣教授的新著《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最近由巴蜀书社出版。此书是借助于文物考古发现,采用文物与文献相互结合、印证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边疆各民族物质文化发展史。所谓物质文化,系对精神文化(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而言,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本书是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作为研究对象,问及汉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用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文化现象的理解,并对车广锦先生《中国传统文化论》(东南文化:1992.5期,以下简称“车文”)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共同探讨,促进对中华文明起源中这一重要文化现象的学术研究。 一、关于生殖崇拜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始终是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繁衍两个方面。原始社会,人类对生殖器的崇拜表达了他们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强烈愿望。在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的氏族社会,人类面临着自然的灾难、瘟疫和野兽的伤害,就必须以“生”的力量来战胜灾难和死亡。灾难越是深重,对生殖的祈愿便越强烈。这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文化现象,原始人类炽盛的  相似文献   

16.
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实施全面侵华步伐。民国27年,日寇侵入福州,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随校内迁邵武,并在邵武度过了七年时光。内迁邵武时期的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不仅受到协和大学广大师生广泛好评,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酒和茶是人类发现、发明后加以制造利用,又反过来对人类自身产生重大影响的两种饮品,它们那是人类的物质消费品,但人却因为消费而对它们产生了精神、生理上的依赖,在中国古代,酒和茶都与社会文化发生了程度和范围不等的关联,成了中国文化中两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同的文化认同能力。并且酒与茶也在人们的社会历史、精神物质文化生活中发生了密切相关的联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探明这两种文化符号的独特意义,将有助我们去深入解读中国古代文化。 (一) 世界各地的多种文化在其兴起之日起,就各具其特色,人们所食用的物产也因其所处地域的差异而不尽相同,但是酒却是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不同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一般而言,酒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因为酒是用农作物尤其是粮食制作的。“凡酒,稻为上,黍次之,粟次之。”“五齐三酒,俱用秫、稻、麴蘖、鬯酒用黑黍。”传说中国在神农黄帝时便有了酒,文字有《太平御览》:“神农耕而作陶”,而陶是用来盛酒的,《抱朴子》载,黄帝造酒泉法,以曲米和成丹药;《素问》载:“黄帝命作汤液酒醴以为备。”实物则有如龙山遗址中尊、(?)、盉等陶制酒器,大汶口遗址中的灰陶尊、白陶豆、黑陶杯等酒器,以及甲骨文、金文中便有“酒”字等等。可见,酒在中国的出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福建的一批进步知识青年与党、团中央取得联系,在福州、厦门、龙岩等地积极推销《向导》《中国青年》《独秀演讲录》等书刊;组织“奇山书社”“民社”“工学社”“福建青年社”“协进社”等进步社团;创办《岩声报》《冲决周报》《工学报》《星火周报》《福建青年》等刊物,在福建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福建建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做了思想  相似文献   

19.
100多年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公开断言:“印第安人部落民族文化生活在美国文明的影响下正在日渐衰退,他们的技术和语言正在消失,他们的制度也在解体。今天还可能搜集的事实,再过几年之后即将无从发现。”摩尔根的预言在今天的美国已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古印第安文明已成为历史的绝唱,昔日辉煌的传统文化,已成为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永远无法破译的梦境!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中,出现了第一位研究本民族口头传统文化《玛纳斯》史诗传唱者玛纳斯奇的博士,为了对传统文化的骨血、文化根脉进行透彻的诠释和传承,他的足迹遍及整个新疆!他说,古印第安文明的消亡,是历史向我们敲响的警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法社会发展到宋代,产生了大量脱离社会秩序的游民,形成游民阶层,在游民中产生了通俗文化、通俗文学.游民不同于宗法人之处,在于他们有反社会性、主动进击精神和帮派意识,义气是他们联系的纽带.产生于游民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为游民的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从游民文化看中国历史,是审视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