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两个孙子,在三岁时都有特别可人的表现,这些真实的故事,每每想起,都令人捧腹。大孙子三岁时,特别喜欢听故事,看图画书,一边打吊针,一边看书,做到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共享。他会认钱,我把一张像钱一样大的纸给他,他拿到手里一看就说“:这是支票。”他想到广场上玩,我不应允,他就从三楼把东西向院墙外扔下,不得己,我只能抱着他一起下楼,走过广场,再走进别人的院子里,要他把扔掉东西捡回来,他也借机大玩了一把,特别开心。他参加我们择菜活动,把两根蒜插到两个鼻孔里,说“:你们看,我是大象。”今年小孙子也三岁了,特地从广西北海到深圳来过年…  相似文献   

2.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个孤儿。他没田没地,靠打猎为生。一天,孤儿到山上看支下的扣子,走近一看,正好扣着两只活的小狐狸,他连忙解了下来,用绳子拴住,牵着往回走。走呀走,他走到一座山上过路人常歇息处。他把两只小狐狸拴在路旁的一棵松树上,自己走到一个岩石跟前,靠着岩石歇气。  相似文献   

3.
正明末小说家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总结"看颜值"的历史现象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君看项籍(项羽)并刘季(刘邦),一怒使人愁。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刘邦看颜值,项羽看颜值,圣人孔夫子也看颜值!据《史记》记载:春秋时,鲁国有个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的。他容貌丑陋,想拜孔子为师,孔子一看见他,第一印象就不好了,心里嘀咕他资质应该不好。勉强拜师后,子  相似文献   

4.
俞平伯最喜读侦探小说,尤喜福尔摩斯的作品。他的长女俞成与他有同好,并常把她读过、认为有趣的书推荐给他看,他看过后,往往还要与女儿讨论一番。平时他从不看电视,但当播放英国的连续剧《福尔摩斯》时,每集都不肯放过。为能听清对白,他的外孙专为他接上一副耳机,看得津津有味。由于他对福尔摩斯的故事非常熟悉,所以每次看后都要发些议论,指出电视剧脚本改编的优劣。俞夫人的七弟许宝也是个福尔摩斯迷,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次家中失盗,他自命为福尔摩斯,让平伯扮演华生,颇认真地侦探了几日。虽得不少线索,却始终未能破案。1976年冬,在他的…  相似文献   

5.
同桌     
正我的同桌很多,最难忘的是四年级时的同桌。那一年,老师叫我和一个男同学一起坐。看他的外表就知道他不怎么样,瘦瘦的,背有点儿驼,看上去像一个"小老头"。我有一点看不起他,反正他也不敢来惹我。有一天,数学老师走进教室,叫同学们把直角三角板拿出来,自己比画比画。我打开铅笔盒一看,咦!直角三角板怎么不见了呢?我把课桌和书包翻了个遍,还是找不到。又看了看地上,也不见三角板的踪影。这时,我看见  相似文献   

6.
卧倒     
德国一家电视台曾提出重金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优势夺得了头筹。镜头是这样的: 在一个火车站,一个扳道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正为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他惊呆了,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上玩耍。如果他扳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含义之一便是从孩子儿时的习惯推测他的将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习惯如何将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否。毫无疑问,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必须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几乎所有领导学、人才学的教科书,都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作为选拔人才、选用干部的一个原则。这句话就我所知出自《金史·陈起传》,是“疑则勿任,任则勿疑”一句的转化。意思录说,如果有怀疑就不要用他,如果用他就不要怀疑他。对此,作者有不同看法。(一)“疑人不用”,这是不合适的。因为:首先,怀疑不是事实,用人主要看实践,看事实,看政绩。某人是不景人才,只有看他在某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了,才能承认他具有某方面的才能,是个人才。就是说,社会实践是检验人才的尺度。任何人才的才华只有在实践中显现出来并取得成果,才…  相似文献   

9.
吴明明 《炎黄春秋》2003,(4):68-70,75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进呈天子神宗,说变法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梦先生     
从前,有个白族农民,名叫罗兴发。此人为人诚实忠厚,阴差阳错,却成了梦先生。一天,他下地犁田,犁了半天也不见媳妇送晌午来。肚子饿得咕咕叫,实在忍耐不住了,就回家来看看。到了家里,媳妇不在,他揭开锅盖一看,只见锅里炖着一只鸡。他想:“好了,媳妇给我杀鸡了,我赶快下地好好犁田,等一会她就给我送来了”。他又连忙下地犁田去了。不多一会,媳妇给他送晌午来了。一看不是鸡肉,而是半土锅  相似文献   

11.
正1823年,一个饥肠辘辘、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流落到巴黎。他没念过多少书,也没啥技能,只好去求父亲的一个军官朋友找个差事。军官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想帮这个忙,于是问他有啥特长。年轻人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军官感到爱莫能助,只好让他写下地址,以后有合适机会再找他。年轻人羞愧地写完地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我在全国政协开会,有个老领导坐过来,说喜欢古典文学,想看看《金瓶梅》。我想他虽然级别够,但是他又不是做研究的,看这个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南村有位风水先生,给人看的宅基,坟场,地脉都非常灵验。比方说,他说这里是发福福地,里面定有一块砖,那么挖出来决不会是一片瓦。故此,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来请他,还尊称他为“李大师”。日子长了,连他的名字也被人忘掉了。有一天,他给一户人家看坟地,选在一处荒坡上,说:“这里虽然荒凉一些,但风水最好,是块绝妙的发旺旺地,动土这天,会有个戴铁帽的人路过这里。”主人半信半疑,因为谁也没见过戴铁帽的,要是那天真的出现一个戴铁帽的人,那李大师起码也算得上个半仙了。动土这天,大约在响午光景,果然有个顶着铁锅的人朝这里走来,在场的亲朋宾客都看呆了,大家交口赞扬李大师的神机妙算。李大师非常得意。正在大家恭维李大师  相似文献   

14.
我爱花泽类     
又看了一遍《流星花园》,依旧喜欢他。他斯文,不似有钱人家小孩的那般强悍而缺乏修养。他长情,从小迷恋大自己三岁的滕堂静。他不"鸡婆",总说:"别人的事我不感兴趣。"这样的男子是最让人安心的吧!一个冷冷的男子是不屑于拈花逐蝶追草争芳的吧!他  相似文献   

15.
烟袋在嘴上有个老头,总喜欢把烟杆叼在嘴里,久而久之,已习惯成自然。一次,他烟瘾大发,想抽几袋过过瘾。可东找西找,老也找不到烟袋。谁拿走了呢?他很是纳闷。对面一群年轻人一看他那样儿,禁不住哄然大笑起来。老头认定是这些后生藏了他的烟袋,又拿他来开心,便破大口骂道:“笑个屁!”可最后那个屁字还没脱口,想不到烟袋便从他嘴里滑落下来。  相似文献   

16.
正下课了,我拿出小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忽然,一个小东西掉进了我的颈子。我暗叫一声不妙,就听见一个声音道:"哎哟,不好,兰天羽的颈子里掉进小虫子啦!"抬头一看,此人正是我的死对头胡瑞熙,只见他一脸幸灾乐祸的表情,想来不会有错。别人原来都站在我旁边,现在听他这么一说,"呼啦"一下全跑得远远的,生怕这小虫会飞,飞到他们身上就糟了。  相似文献   

17.
苏州西郊有个浒墅关镇,20世纪40年代,一户张姓人家生了个男娃娃,取名张钟华。小钟华一日日长大,和别的小孩没什么不同,一样能吃能睡,爱玩爱闹。可是,到了五六岁,不知怎么一来,他有了一个特殊爱好,常常独自蹲在一个地方,专心致志盯着地皮,半天不动弹。小钟华在看什么呢?看蚂蚁打架。有一天,他又发现一群黄蚂蚁和一群黑蚂蚁厮杀得难分难解,本来要跟小伙伴去游水也忘了、兴味十足地蹲在大太阳底下,一看就是一个多钟头。黄蚂蚁个头小,开始时数量较少,黑蚂蚁占了上风。小钟华替黄蚂蚁着急,恨不得自己变一只大大的黄蚂蚁,投入战场助战。  相似文献   

18.
王澜 《南京史志》2011,(Z1):80-81
一次,一个五岁的男孩儿正蹲在地上看一群蚂蚁搬一粒豆,一边看还不时用鼻子在豆上闻闻。我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闻呢?"他歪着脑袋看我一眼,仍旧蹲在那里,边看边闻,并甩给我一句话:"蚂蚁有鼻子吗?这粒豆好像臭了,它们怎么还在搬呢?"孩  相似文献   

19.
石晓灵 《南京史志》2022,(40):26-31
<正>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走了几百里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写作的诀窍。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请教我,你请教它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看了三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小时候,家里人看他样子蛮灵泛(湘方言,机灵),但到底聪明不聪明呢?他们决定一试。4岁那年,父亲曾麟书叫夫人江氏煮了5个鸡蛋,让一个女佣吃了一个,然后叫着曾国藩的乳名:“宽一,刚才我煮了5个鸡蛋,现在只有4个了,肯定有人偷吃了,你能查出是谁吗?”曾国藩略一思考,说:“这个容易,看我的好了。”他端来一个脸盆,又倒了几杯茶,把家里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见那个女佣吐出的茶水里有鸡蛋黄粉,于是指着她说:“就是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