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和步骤 ,将民主逐步地推向前进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和乡村民主。在对待农民问题上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中国农民文化水平低 ,对农民的政治动员不会成功 ,不愿意搞乡村民主。实际上 ,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选择 ,必须从我国当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实际出发 ,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 ,从社会的热点问题出发。以此为依据 ,我认为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前后毛泽东提出"放权"改革的历史动因和理论依据,阐述了毛泽东"放权"改革的路径选择,理性地总结和分析了毛泽东"放权"改革的特征.认为毛泽东"放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但是他的"放权"改革没有触及国家与企业的实质关系,也未能真正理顺中央、地方、企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分权主要是行政分权,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将以"放权"为核心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放权"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上没有掌握好一个合适的界限,"放权"和"收权"都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炎黄春秋》2008,(11):6-11
中国今天似乎人人都在谈民主,谈政治体制改革,希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体制,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弄懂了的。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权力集中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组成政府。权力的集中有专制的集巾与民主的集中之分。在世界上,从十七十八世纪起,民主政体代替专制政体而起,国家现代化开始了。我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权力的集中,  相似文献   

4.
牛雪玲  刘奎杰 《沧桑》2009,(4):64-6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涉及的问题重大而又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错,因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必须慎之又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从国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方位推进,才能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造成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累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共识。古语云:谋定而后动。没有共识,何以定谋?所以,我们当今的政治改革"稳妥"有余,"积极"不足。其实,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已经存在。这个共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现行宪法并非十全十美,但只要把它落到实处,我国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大步。《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62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15项职权;第63条有罢免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适应说”,这是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总结,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炎黄春秋》2007,(7):25-29
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以改善党的领导是邓小平抓住的主要矛盾 早在20多年前,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就设计了一幅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这个蓝图蕴涵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之中,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文选》第2、3卷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著作主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相似文献   

8.
杜光 《炎黄春秋》2013,(4):11-14
1988年7月12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宣告了自己的诞生。研究会的宗旨是"广泛联络从事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团体和个人,通过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它虽然自我定性为"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个主题的特殊敏感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和广大民众高度关注并希望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良好愿望与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相对滞后的矛盾,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单单有愿望是不够的。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能够向前发展,不能靠愿望,要靠动力。因此,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乃是弄清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寻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契机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准确把握各历史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和广大民众高度关注并希望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良好愿望与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相对滞后的矛盾,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单单有愿望是不够的。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能够向前发展,不能靠愿望,要靠动力。因此,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乃是弄清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寻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契机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准确把握各历史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吴伟 《炎黄春秋》2014,(10):18-22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一篇重要讲话,对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进行了严厉批判,首次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这篇讲话,后来被中共十三大尊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也被党内外的主流学者们奉为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经典。邓小平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讲话?他此时做这个讲话出发点何在?为什么邓小平讲了话以后,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后多年却没有下文?这些问题,需要仔细考证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第二轮志书要记述好政治体制改革,就要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历史作用,改变政治体制改革在第二轮志书中的弱势地位。政治体制改革的记述在第二轮志书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失明显,二是设目不当,三是内容不全,四是记述肤浅,五是内容空洞特色不显。政治体制改革应从如下五个方面设篇章进行记述:一是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二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是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吴国琳 《沧桑》2008,(1):143-144
陪审制度是起源于西方国家一种古老的司法权公众化的重要制度,诉讼公正和司法民主是陪审制度存在的基础缘由和目标。在我国如今的法治进程中,陪审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很明显的,亟待改革。本文着眼于陪审制度的价值功能,在借鉴两大法系陪审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设想,期望有益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达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的积极性,主动参加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义秀 《攀登》2013,(3):110-1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广大农牧民群众享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但随之出现了与医院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改革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使之完善,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黄新华 《攀登》2004,23(6):19-23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深化地方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深化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三要深化地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四要深化地方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五要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六要深化地方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建立电子化政府;七要深化地方政府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八要深化地方政府责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体系;九要深化地方政府工作机制改革,再造政府工作流程;十要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温家宝总理今年多次论述中国政治改革,这激起了人们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期望。在3月份的"两会"期间,温家宝就强调"政治体制不改革,中国现代化事业就不会成功"。在纪念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时,温家宝再次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最近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的时候,温家宝再次强调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并且明说,执政党会毫不动摇地进行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7.
杨在纯 《神州》2011,(8X):9-10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要素的繁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它也是我国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发展历程。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文化生态环境是社会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因素,也是用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观念体系,同时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软环境。而创建公平、开放同时又充满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政体改革的文化生态环境,将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持续的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雷颐 《炎黄春秋》2009,(8):76-78
政治体制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政治体制也要相应改革,不然就会制约、延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统治者的“自我改革”,尤其涉及统治者的重大利益,所以阻力巨大、困难重重。面对这种局面,改革者的策略往往是先易后难,想以非根本性的行政体制改革代替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多少弥补明显已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之弊。  相似文献   

20.
吕建中 《攀登》2006,25(3):86-8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有赖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社会制约和社会监督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