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苗书梅宋代官员的寄禄官阶分为文、武两大类,虽然有些武阶官可以担任州县差遣,高级文臣如范仲淹等也可以担任统兵帅臣,但两大官阶系统是不能轻易互换的,其铨选机构有严格区分,其来源也各不相同。宋代武臣的主要来源有荫补、武举、吏职流外入仕、...  相似文献   

2.
"北门学士"是唐高宗时武后为顺利干政而权置的一种差遣职。当时高宗不理国务,武后急欲干政,却屡遭宰相大臣反对。武后为达到干政目的,遂召文词之士入禁中待诏,秘密参决机要。这些文词之士"常于北门候进止",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武后干政成功,以及后来临朝称帝,北门学士均曾起过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贾玉英教授著《唐宋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变迁史》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是其《唐宋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一书的姊妹篇,除绪论等内容外,正文凡八章,各章自成专题,又相互联系。全书以体制变革为门径,以制度变迁为主线,依次对唐宋时期京畿管理体制变迁、"道""路"制度演变、地方政区"府"制和三大京府的管理制度及其演变、地方州军监管理制度演变、县级管理制度及其演变、乡村基层管理体制及其变迁、地方使职差遣及添差官制度演  相似文献   

4.
付邦 《史志学刊》2022,(6):24-29
宋人笔记中所谓唐“观风使”,其职名不见于唐代文献,应非唐廷设立的正式差遣。实际上,这一称呼是宋人对诸道采访使、观察使、监察御史、刺史等唐代官职的别称,因其权责大体不出“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的范围。“观风使”一称来源于《唐会要》中记载的“观风俗使”,巧合的是,与前者类似,这一称谓也为宋人的权且之作。《唐会要》的编撰者认为,以“观风俗使”为名的差使自贞观八年(634)后不再设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不仅于有唐一代延续始终,更是观察处置使一职的滥觞。影响及后世,清雍正时期,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需要,效仿唐制复古地设置了“观风整俗使”,但这一措置实质上是对唐代职官的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天宝时期东宫诸曹司主官判知本曹司事务的行政职能逐渐消失 ,依然设置的东宫职员中 ,又有相当一部分成为闲职 ,有些则成为担任地方官或使职差遣 (如藩镇军将、翰林学士等 )的加官 ,东宫官的叙职已经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其品阶秩次也显露出某种劣势 ,甚至有些东宫机构被裁撤或者阙置等。本文主要通过考述东宫职员的设置和职掌的巨大变化 ,引论出天宝时期东宫体制的变化 ,并把这一变化归纳为“东宫体制非实体化”。本文认为 ,唐玄宗时期形成的东宫非实体体制 ,既是政治体制调整变化的一部分 ,也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调整变化的结果之一 ,这一体制不仅对太子政治地位与政治前途造成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天宝以降乃至唐朝后期皇权政治的运作尤其是皇位继承均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辽代因修起居注而设记注官,但《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所列起居舍人、起居郎并不是记注官,所谓的“起居舍人院”也并不存在。辽代的记注官为使职化差遣之职,由牌印郎君、翰林都林牙等兼任。牌印郎君属于皇帝身边近侍,隶属于牌印局,翰林都林牙(总知翰林院事)属于朝官中的文官,可能隶属于大林牙院。辽代记注官皆以契丹文化人充任,这与辽代皇帝为中心的政务运作系统普遍使用契丹语有关。辽代记注官所编《起居注》失之于略,根源在于诸司供报送录制度不健全,以及记注官听闻议政的权力有限。辽代记注官之设,既弘扬相延数代的编修《起居注》传统,也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画直是唐代杂色伎术类直官之一,主要职责是写貌帝后御容、绘制功臣肖像、图记人君事迹和描绘山川风土等。唐代见诸记载的任用画直的中央官署,有秘书省、开元馆、史馆和集贤院,但仅秘书省和集贤院有正式的员额编制。从现存史料看,秘书省和集贤院分设画直,当与中央诸官署的空间布局存在功能上的对应关系,二者分工明确,各自承担本辖区中央行政部门的图绘任务。在唐代,画直属于使职差遣官,以加领虚衔的方式寓俸禄、秩品阶,系职官体系中的基层官员,但在图绘领域,却为中央行政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发挥着广泛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宦官政治发达的形势下,唐代的内职诸使制度不断发展。唐代的内职诸使具有使职的特色,除处于最高级别的枢密使和宣徽使,其他内职诸使之间没有形成明确的高下等级关系。至五代,内职诸使之间逐渐形成明确的高下关系,并且随制度的发展更加严密化、系统化。在整个五代的变化过程中,以后晋为界限,前后王朝内职诸使的等级化现象呈现出不同的趋向。后晋之前主要以职务为主,后晋之后则主要以职阶为主。这种变化与整体内职诸使制度的外官化发展存在互动关系,因而体现于内职诸使的外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再论唐代的使职和职事官——李建墓碑墓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唐代,举凡没有官品的实职官位,都是使职,如史馆史宫、知制诰等。由於没有官品,使职常以“他官充某职”的方式来委任。使职的特徵,主要有三:(一)使职与掌权者之间有一种信任,有一定的“私”关系;(二)使职的权力和享有的好处,远多於类似职位的职事官,以致职事官以为使职“侵夺”了职事官原本的权益;(三)使职常不载於正...  相似文献   

10.
刘迪香 《史学月刊》2008,(4):131-133
一 使职与巡阅使的设置及其研究现状 使职官是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它作为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事者必不容不究心"(吕思勉语).民国前期使职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巡阅使制度.  相似文献   

11.
(1 )己卯 ,诏知永兴军夏竦兼本路都部署、提举乾、耀等州军马 ,泾原秦凤路安抚使、知延州范雍兼延路都部署、延环庆路安抚使。 (《长编》第 9册 ,第 2 888页 )泾原秦凤路安抚使是夏竦兼任的差遣 ,点校者误以为是范雍原来的差遣 ,《宋史》卷十《本纪》云 :“己卯 ,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范雍兼延环庆路安抚使。” (中华书局标点本 ,第 2 0 5页 )因此“提举乾、耀等州军马”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泾原秦凤路安抚使”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2 )乙卯 ,以陕西缘边制置青白盐使、秘书丞蒋偕为…  相似文献   

12.
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唐朝使职沿袭汉魏至隋的一些做法,又出现新特点:使职大量增加,遍及政权各部门;出现复合使职,兼任情况普遍;若干使职常设化、固定化、系统化。唐朝使职总数当在350个左右,可依职能分为5大系统。使职僚佐选用采取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辟制。使职大量产生的原因一是唐朝官制有缺陷,二是使职具有常设官制不具备的优点,三是唐朝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陈侃理 《历史研究》2022,(1):53-76+220-221
秦汉国家在自然聚落的基础上划分行政区“里”,选任里吏,辅助官府统治基层社会。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改变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规定里典、里老原则上由无爵年长者出任,以期消除民间秩序对官僚行政的阻碍。这一举措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产生激烈冲突,加速了秦的灭亡。汉初调整政策,设置三老官属,有意扶植、利用社会领袖。但里老一职被废除,三老官属人数有限,影响力无法深入里中。西汉中期兴起的循吏政治,推动在里中增设“父老”一职,并使之成为通制。里父老却迅速偏离原定的教化职能,转而负担诸多日常杂务,趋于差役化和卑微化。此后,里吏与社会领袖事实上趋于分离,使得汉末魏晋的国家难以有效控制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14.
沅陵傩文化主要通过老司公的度职和傩事实践活动,表现其真心诚意,任劳任怨,团结协作,无私无畏,甚至以身殉职等高贵的职业伦理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5.
受钱大昕和严耕望的启发,本文重新把唐宰相定位为一种无官品的“使职”(而非有官品的职事官),就像节度使、盐铁使等使职一样,宰相只不过是皇帝任命的一个“使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宰相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取决於皇帝对他的信任,有相当程度的私密关系。唐初,皇帝沿用隋朝的惯例,通常以三省长官为串相。贞观年间,逐渐改派其他官员(如侍郎等)出任宰相。由於宰相是一种使职,与其他使职一样,在初期往往有许多使职名号,称号不固定,有许多变动。但从高宗朝开始,已逐渐统一为“同三品”和“同平章事”两种。本文考察唐宰相的使职名号及其命名逻辑,务求更进一步理解唐代宰相之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洪武朝,明太祖大规模的使用国子监生为官任教差遣历事伴读等,使国子监生活跃在洪武朝的各个舞台上,这与洪武朝的政治社会背景和明太祖本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明太祖成功的使用国子监生不仅对洪武朝而且对随后的永乐诸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具体的使用和培养国子监生的制度也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唐后期直属中央的诸司侵凌州县、影占差役人户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新旧赋役体系交替和行政体制转轨背景下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两税法推行后,诸司吏役不再由计司与州县统筹调配,而是自行选补。由于使职差遣体制下诸司地位高于州县和二者在政务运行中关联不足等体制、机制问题,诸司选补吏役时多影占州县人户。为惩此弊,朝廷将由君相审核的挟名敕机制引入诸司吏役选补流程中,并在大赦文中多次申明。五代宋初,朝廷逐步调整诸司与州县的关系,落实吏役选补“不碍州县色役”“候州县回文”等原则,明确州县在差役事务上的统筹权。与此同时,加强对诸司吏役定额的管理。《天圣赋役令》等相关令典确立了“户”作为差役的计征单位,除官户外的所有人户都是州县差役承担者的原则。诸司与州县的差役纠纷现象由此消解。以上复线的历史过程,是唐宋之际以两税制度为核心的赋役体系演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源数据的兰州市主城区城市职住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录仓  常飞 《人文地理》2020,35(3):65-75
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职住分离”日趋严重,导致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急需对新的职住关系进行检视。职住关系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锁定居住地、工作地,以及居民如何在居住地-工作地之间位移、居住-就业的空间匹配关系。论文以百度POI大数据和热力图为支撑,辅助问卷调查,结合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综合应用职住比模型和最近距离等分析方法,多尺度刻画了兰州市主城区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区尺度上,兰州市职住关系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职住平衡型占99.40%,居住倾向型和就业倾向型分别仅占0.12%和0.48%。从城市核心区到边缘区,职住失衡逐渐加重。职住平衡更多地体现在单位型社区上,失衡主要由商业型社区引致。在街道尺度上,职住关系差异明显,绝大多数街道处于职住平衡状态。城市核心区街道以“就业倾向型”为主;边缘区街道表现为“居住倾向型”。  相似文献   

19.
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彦辉 《史学月刊》2000,6(4):19-25
乡里政权是汉王朝派出的最基层行政机构,乡官里吏尽管职卑禄薄或根本无禄,但职轻责重,构成汉王朝最基本的政权基础。汉代豪民在类型上可大致划分为工商豪民和乡里豪民。汉武帝官营工商以后,乡里豪民成为豪民阶层的主体,并逐渐有效地控制了乡里政权,成为汉政权维系地方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同时,豪民又渔肉乡里,破坏封建秩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统一国家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20.
徐晓光 《神州》2010,(11):48-51
人类的进化其实就是从摸着石头开始的,石头成就了一个石器时代。东方人对石头历来就有着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和偏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藏石、玩石的传统。《水浒传》第十二回里,讲的就是道君要盖万岁山,差遣殿司制使官杨志搬运花石纲,船行至黄河翻了船,杨志不能回京赴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