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坎离水火与阴阳徐传武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分别取象为水火。据《周易·系辞传上》:“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坎卦卦画作,一阳而二阴,《说卦传》又曰:“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知坎卦当为八经卦中的阳卦之一;而离卦卦画作,二阳一阴,《说卦传》又曰:...  相似文献   

2.
帛书《周易》三题──释“键川”、“设卦观马”、“禁民为非曰义”梁韦弦近读有关帛书《周易》思想的《周易新论》①一文,内容颇有新意,确非泛泛之论。文中指出:《周易》卦名既有"天人合一"又有"天人相分"的思想;《说卦传》纪录了北斗柄运行的轨迹;《丰》卦爻辞...  相似文献   

3.
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解释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含义与天道运行的“岁之义”无关;故卦辞所言方位与《说卦传》讲的“万物出乎震”的运行位序及帛书《易之义》讲的“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的运行位序皆不相合。《说卦传》与帛书《易之义》所言均未超出八卦与四季相配的范围,说明两者都不具各汉人提出的卦气概念的特定含义,故经史文献不称《说卦传》所言为“八卦卦气”,“八卦卦气”的提法是没有根据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应有历史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秦简《归藏》与《周易》用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易》采用商《易》的内容,前人多有论述。宋李过《西溪易说》:“以《周易》质之《归藏》,不特卦名用商,辞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师》之‘帅师’、《渐》之‘取女’、《归妹》之‘承筐’,《明夷》之‘垂其翼’,皆因商《易》旧文。”明确指出《周易》用商不仅见于卦名,也见于卦辞。尚秉和先生更是一贯申说:“《周易》之文,因袭于二《易》”然而,《归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伪书。直至1993年湖北江陵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端赖其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的“革故”与“鼎新”、“常”与“变”的结合,才使得中国文明得以新陈代谢、绵延不绝。《周易》中有革、鼎两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是《周易·杂卦传》中对革、鼎卦义的总体概括,也是革故鼎新一词的最早来源。在中华先民看来,无论天地、宇宙,还是社会、人生,皆以生命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6.
《周易》卦名用商《易》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卦名采用商《易》卦名,前人已有论说。秦简《归藏》的出土,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认识商《易》,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周易》卦名与商《易》卦名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秦简《归藏》不但繇辞中有商《易》旧筮辞,而且其卦名、筮辞结构也源于商《易》。  相似文献   

7.
象征思维是《周易》古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同一事物具有多向多重象征功能。传统上从鼎是国家之象征的角度解释《鼎》卦及“鼎新”之义的发生与《鼎》卦本义不符。鼎之本用是一种烹饪器具,古代化中烹饪器具、食物、饮食行为等皆曾象征、隐喻“性”。作在对《鼎》卦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对全卦进行全新的诠释,认为《鼎》卦本义是围绕男女婚姻性生活的占筮,其中以“鼎颠趾,利出否”隐喻停妻纳妾,因之发生“鼎新”之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考察故训旧注的基础上,对《论语》“御人以口给”的“给”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敏”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给”有“捷”义,不训为“足”、“供给”或“辩”;“敏”应解作“勉”,不训为敏疾之“疾”。  相似文献   

9.
《易·坤》卦“黄裳”考释于雪棠《周易》本是一部用于算卦的著作,其爻辞立象以尽意,文字甚为简约。以象说理,含蕴丰富、文简而义繁,便于应用者随机解说,但同时也造成了词意的扑朔迷离,使人难以确解。更因后世距《周易》创制年代愈来愈久,对当时的礼仪制度、思想观...  相似文献   

10.
西安碑林,文物古迹荟萃,碑石林立,名碑众多。随着参观人流,绕“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进入第一展室,排列在“开成石经”首位的《周易》十卷的经文,吸引着中外游客,更为经学爱好者所向往。《周易》也称《易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先秦思想史上居重要地位的文献典籍。它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注释和论述,“经”里面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  相似文献   

11.
黑白点子河图洛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方士、儒生妄行编造河水上出现神马背上有八卦,称河图;洛水上出现神龟背上有九畴文字,称洛书。东汉、东晋儒生以河图洛书附会九宫图,进而妄以九宫数改造河图卦画、洛书文字,使之皆成为数字。大抵至宋代已全部完成这种改造。宋儒又把这些数字改为黑白点子,各以其数字之数定其点子数,即一为一点,逐字类推,以迄九为九点。并以小圆圈作白点为阳点子,代表天数;小黑点为阴点子,代表地数。即以各如其数之点子以绘八卦之各卦、九畴之各畴,亦即以《易.辞》之“天一地二……天九地十”为河图数,以九宫数为洛书数。创之者为五代入宋的道士陈,有传其数学的穆一派,传其象学的种放一派,别有关郎邹雍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刘牧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两派。诸派递传造成宋代“图书之学”的怪诞。宋以后道士、儒生继续花样翻新,但已成强弩之末,无可谈了。  相似文献   

12.
《易传》的作者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新材料的发现,而且涉及到对原有史料的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艺文志》中的相关材料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而如何解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和"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仍存在分歧。《孔子世家》中的"序"通"叙",有论列之意;《汉志》中的"为之彖……"意思是"为《周易》作《彖传》……"。  相似文献   

13.
谢耀亭 《文博》2012,(1):89-93
“五”字构造可分二个体系:一为积画义之五,一为相交义之五。二者分别体现着不同的造字思想,前者基于“取象于物”的具象思维而创,后者建立在抽象的宇宙观下而造。“五”数的神秘化,与体现宇宙观的相交义之五有极为密切之关系。先民在对时空的逐步认识上,对体现着宇宙观的“五”逐渐崇拜起来,导致五数走向神秘化。反映在文字上,则为相交义的五取代了积画义的五。在宇宙观与五数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至深的五行思想。五行思想的兴盛使“五”更加神秘化,几乎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崇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俞正燮:“名者,文字也.”“古谓文字为名,北朝人犹守此义,屡见于《魏书》(癸巳存稿》卷十二)按:俞以“名”为文字之义在句中一以贯之,固然以曲代全,然以此义释“名可名”中之后一“名”字,义则甚合.“名”为文字,俞氏广引《文子》、《淮南子》、《周礼》、《礼记》诸书证之,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相似文献   

15.
早在战国时期,《序卦传》曾就《易经》卦序的排列方式有过简要的描述,并简单罗列了卦序排列内容的连贯性,但这种解说显然有些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也并不完全符合卦序编制的原意,其说可备一家之言。此后,唐朝的孔颖达指出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结构成“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组合方式。“二二相耦”,即两个卦为一组。“非覆即变”,即每一组卦又分覆和变两种形式。所谓“覆”,即相互颠倒。如屯与蒙,屯卦的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颠倒后分别是蒙卦的上爻、五爻、四爻、三爻、二爻、初爻。所谓“变”,也就是相反。如乾与坤,…  相似文献   

16.
经书之有注,缘于经文时代久远,人们难解其义,故有人起而为之作注、作传、作笺。再过若干历史时期,时代更为久远,人们不但对经文原义难于读懂,就连前人训释经文的传、注、笺文的意义也不明白了,于是就又有人起而为这些传、笺、注文加以训释,称为义疏、正义或者疏。《周易注疏》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主要怀疑《周易》之《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的孔子作说和部分爻辞有“臆出之说”。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周易》文本和流传的深入认识,具有一定的文献学意义;但另一方面更表现了他浓郁的理性主义经学思想,他怀疑《周易》有革新儒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周各类遗物上所发现的可靠的四爻筮数(或符号)易卦共有七例。四爻易卦与《太玄》之首有相似之处:其一,数合;其二,象合。基于以上原因,前人多将四爻易卦解读为《太玄》之首。我们认为此观点似是而非。首先,商周遗物上除了有四爻易卦,还有五爻易卦;其次,《周易》卦画表阴阳,而构成《太玄》之首的""不表阴阳。因此,以"数合"、"象合"论定四爻易卦为《太玄》之"首",难以使人信服。据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在三爻经卦与六爻别卦之间,有四爻卦阶段。商周遗物上的四爻易卦或可用来探究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之渊源。  相似文献   

19.
考古发现历代器物上刻铸八卦方位图及其渊源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八卦起源的传说,《易经·系辞上》载着:“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说卦传》载道:“昔者圣人作《易》也,幽赞于神而生蓍,参天两地而依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汉书·律历志》云“伏牺画八卦,由数而起。”对于这个问题,我根据殷墟、周原、沣镐等遗址出土甲骨、青铜器、陶器和石器上所刻划数字组合的卦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周易》的编纂年代,前人的研究,已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但意见并非一致。诸如,余永梁、顾颉刚主张《周易》作于西周初叶;陈梦家主张《周易》作于西周中叶。他们都是以周民族的历史、风俗制度以及书中卦爻辞所记史实为依的。陆侃主张《周易》“托始于周初,而写定于东周”,论据是:一、春秋时尚无定本,观《左传》所引与今本不同;二、《周易》辞句与东周文字相似,如“屯如邅如”,“贲如濡如”等,类似《小雅》、《国风》、《论语》中辞句。郭沫若和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则从古书对勘断定“《周易》之编纂成书,实自孟子以后,战国晚年”。李镜池则主张《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