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傩舞之谜     
边极 《福建旅游》2005,(6):48-48
在华夏传统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和巫术意识。其中,跳傩舞即是典型传世之作。据考证,福建最早流行傩舞的当数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无疑,泰宁是闽域傩舞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2.
张秋萍 《广西地方志》2011,(4):56-60,30
随着人们对娱乐等社会性需求的加强,官方允许的社祭反被民间用作祭祀各种庞杂神灵的迎神赛社的理由。“跳岭头”持续一定时间长度的狂欢与酬神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祭的种种需求契合、秋社与秋傩又在时间上吻合,种种历史巧合发生了奇妙的结合,“跳岭头”被吸纳进秋社中;社也成为“跳岭头”内涵的重要组成,并被利用来划分“岭头”一定分布区...  相似文献   

3.
去年11月下旬,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主办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首都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以及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开展民俗、戏剧、宗教等多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一傩,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由傩、傩祭、傩舞发展而来的傩戏,在民间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它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傩祭写作“(?)”。据古文学家于省吾先生考释,乃是一种用人牲或兽牲,搜寻住宅,驱逐疫鬼的祭祀活动。《山海经》即记载了祀神的歌舞活动。《吕氏春秋·古乐篇》”亦记载帝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就是  相似文献   

4.
今黔、川东、湘、鄂西一带,属古黔中文化圈,乃苗、土家、汉(客)等民族世代杂居地,其傩本为中原文化之播生品。但近却流行苗傩、土家傩之称谓,且常堂而皇之地见诸于报端,更有冠其为“活化石”者。为有利于华夏祭祀文化堆积之开掘,实事求是地认识傩,笔者在对  相似文献   

5.
年之祭     
祭祀祈祷,拜迎恭送,挂桃符,贴门神,点燃爆竹,表演驱傩的化装舞蹈……古人过年时,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乃是自己与天、自己与神鬼的关系。他们的思想深处盘踞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无论是“一出家族祭祀戏,世代演绎五百年”,还是“黄土地放社神从天降”,或者最远的边地“独龙族剽牛祭天”……种种行事,动机只有一个,就是争得和维护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陈荣 《中国土族》2005,(2):24-28
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西宁社火起源的民间传说及认识“社火”表演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坊录》卷九记载:“立春前一日…  相似文献   

7.
黑是神秘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图为江西萍乡武功山的傩舞,佩戴黑色面具的舞者,手持法器,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这里的黑色显得诡异而神秘,是沟通人神之色。  相似文献   

8.
白木 《文史春秋》2006,(8):51-53
傩(nuó)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是由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傩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傩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盛行于江西、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安徽、福建等地的民间。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遗…  相似文献   

9.
昭通端公戏泛指由端公主持和表演傩祭傩戏和傩舞,这三者往往互相交融结为一体,祭之为舞,舞之为祭,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傩戏文化对文化学、民俗学、戏剧史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2,(6):144-147
“万载”傩神 以面具为神,独此地无二。江西万载县池溪村傩神庙就是傩面的世界。“面”“面”相视:有怒目阔口者、眉清目秀者、忠义威武者、皂面无情者,这四色傩神,其受香火。客家傩舞开锣的时候,傩面即被迎请出庙,开始傩的“神戏”之旅。江西是傩文化的发祥地,艺人匠心独运,从刻制的赣傩面具上,既能感受到他们对干种神角的致敬,  相似文献   

11.
庹修明 《东南文化》2000,(4):115-120
傩和傩祭,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傩、傩舞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文字形成前的母系社会。  相似文献   

12.
郑夏楠 《东方收藏》2022,(10):120-12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逐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由此开启了非遗事业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其中,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承载厚重,涵盖礼乐文化、儒家传统、天文历法等多个学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对佾舞礼乐文化进行溯源,挖掘其现代意义,力求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两岸民众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梁军 《丝绸之路》2013,(4):82-83
"傩文化"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共生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老民族都曾有过傩文化的漫长经历。傩以象征性的仪式活动为载体,传承着千百年来民间信仰、观念、习俗、游艺、表演、宣泄、狂欢的深厚传统,它历经沧桑而依然存活于21世纪的乡土社会中。甘肃古傩文化的底蕴极为丰富,悠远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瑰丽多姿的各种傩仪、傩舞、傩戏、法师舞以及由它们派生出的傩神、傩面、傩俗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宝藏。  相似文献   

14.
《福建旅游》2005,(6):5-5
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有江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和国内县级规模最大的青铜群雕,在这里,可以领略“尚书第”、“世德堂”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追思古街古巷古井古城墙上的似水流年,欣赏梅林戏、傩舞、桥灯、庙会等民俗风情,感慨状元文化园青铜群雕凝固的科举盛事、宋明文化,还可以品尝来自山野人家的土特产品、风味小吃。  相似文献   

15.
薛城人灯     
刘蕊 《神州》2011,(11):1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灯"从宗教祭祀派生出来。古时,人们为求幸福、免灾,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只能借助于"神"和"鬼"的力量达此目的,从而具有鲜明"傩舞"的时代胎记。远古时,在"人亡灵在"的驱使下,便利用"陶罐塑人形"。在丧葬时,具有为死者开路、辟邪、驱鬼、入土为安的作用,表达了对亡灵的敬仰,此乃确为"傩祭"之遗风。  相似文献   

16.
薛城人灯     
刘蕊 《神州》2011,(6):1-1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灯"从宗教祭祀派生出来。古时,人们为求幸福、免灾,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只能借助于"神"和"鬼"的力量达此目的,从而具有鲜明"傩舞"的时代胎记。远古时,在"人亡灵在"的驱使下,便利用"陶罐塑人形"。在丧葬时,具有为死者开路、辟邪、驱鬼、入土为安的作用,表达了对亡灵的敬仰,此乃确为"傩祭"之遗风。  相似文献   

17.
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楚公逆钟铭文的祭祀对象“四方首”指四方社、稷之神。钟铭记载了对楚国社稷、祖先的一次大祭祀,其中使用了战争掠夺的人牲作为祭祀品。文末对铭文中读为“谐”与“肆”的两个字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青海隆务河流经同仁县一带地域,在藏地被称为"热贡",是一片藏、土、汉、回、蒙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认为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为"黑日",这时妖魔鬼怪会纷纷出来作乱,所以要举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动。"於菟"为古汉语,是老虎的意思。跳於菟也就是人以模仿老虎的动作来驱逐妖魔,保佑太平。这种原始拟兽舞,是一种民间传统傩舞,又被称  相似文献   

19.
从南阳汉画像看汉代的傩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迪 《中原文物》2002,(1):78-81
傩是由原始宗教而派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假面跳神".傩起源于远古社会,形成于商代.到周代、汉代,傩发展为由方相氏主持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复杂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傩文化,其具体内容有傩祭、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丰富而形象的傩文化内容,使我们不但对汉代的傩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对研究傩文化的起源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傩的源生与流变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傩的文化内涵和学术意义。中国傩源起于自然崇拜,""的初始原型当为禳星祈福的女巫,是远古星宿崇拜的一种反映。禳星祈福的女巫是古代方相氏的最初形貌。中国傩在距今约二万年前甚至更早时期便有可能产生。傩由北向南迁移与图腾崇拜有关,""与"隹""鸟"的结合是太阳、鸟图腾崇拜的历史印证,是稻作农耕文化的内在要求。驱""巫仪是鬼神崇拜的产物,方相氏在驱""仪式中以巫的角色担负着驱疫恶鬼禳解邪祟的使命。道教、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傩舞、傩仪的形式与内容,促进了傩戏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