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在苏联发生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事件,是近年来苏联民族纠纷事件中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件。它是由属于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州要求并入亚美尼亚而引起的。这一事件对苏联的民族关系,对苏联社会政治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尚未结束。  相似文献   

2.
1990年是苏联国内局势严重动荡的一年,然而就在这年年初,被视为“美国资本主义象征”的麦当劳,正式在共产主义的堡垒城市莫斯科开业,当天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的场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这一事件背后则是双方长达14年的漫长谈判.  相似文献   

3.
左双文 《民国档案》2005,11(4):66-78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继续对苏强硬,一再放弃和平解决事件的机会,并几度阻挠东北地方当局和平解决的尝试,中苏交涉陷于停顿。苏联遂在边境发起一系列军事进攻,使东北方面损失惨重。在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国内变乱频生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应对乏力,只得放松了对东北方面自谋局部交涉的限制,事件乃以中方接受苏联最初提出的条件而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4.
从1960年初开始,苏联就在中苏边境不断策划和制造事端,如1962年的伊犁塔城事件,就是苏联利用我国三年经济困难,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策动6万中国边民越境去苏联的边境冲突事件。为了  相似文献   

5.
何祚康 《百年潮》2001,(12):24-26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高级讲师保罗·温格罗夫得到不列颠科学院的资助,在莫斯科阅读了苏联外交部档案和俄罗斯人的回忆录,对高岗与苏联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为高岗与苏联的关系远比人们所想像的要密切得多,而中国领导人也多次与苏联领导人谈及高岗的问题.他在<共产主义研究与转变的政治杂志>中所写<高岗与莫斯科的关系:来自苏联的证据>一文颇有些新资料,大多数以前未曾透露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震动.一个泱泱大国,没有遭受任何外来侵略,也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转瞬间轰然倒塌,到底什么原因使然?探讨苏联解体原因立即成了学界热门话题.由于与苏联曾经有过相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中国学界对此事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这个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一事,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在中国国内,《大公报(天津版)》对这一事件持肯定态度,即使苏联进军波兰也没改变其看法;《东方杂志》则未对之做过多肯定,但当苏联进军波兰的事件发生后,就对苏联予以了较多的抨击。导致两者看法不一样的原因是:作为报纸的《大公报》更需注意引导舆论;两者的关注层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关于茨冈人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阿纳托里·卡里宁(АнатолийКалинин)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七四年陆续发表了一部描述苏联茨冈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茨冈人》,为研究茨冈民族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生动而有价值的资料。苏联人所说的茨冈人,就是我们从《巴黎圣母院》、《卡门》、《叶赛尼亚》、《大蓬车》等文艺作品中所熟知的吉卜赛人。俄罗斯作家普希金有一首著名的长诗就叫《茨冈》。  相似文献   

9.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报告的影响,像毛泽东所说,是“揭了盖子,捅了漏子”。当年10月,在波兰和匈牙利先后爆发了性质不同但目的均为驱逐苏联势力的事件,即“波匈事件”。 面对突发的“波匈事件”,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最初的对策并非恰当。最  相似文献   

10.
由于苏联与中国早期革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苏联曾创办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这两所学校为中国培养革命骨干,但是为争夺革命领导权,学校中也有一些斗争,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当时就在苏联学习,由于卷进了这场斗争竟然突然失踪了。本文试图对此事件进行梳理,使人们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958年,中国炮击金门打响后,苏联在政治上给予了支持,又主动派外长到中国了解情况,并向美国发出强硬声明,还在苏联国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声援行动。在中美对峙时刻,苏联试图派空军和导弹部队以及通过召开最高级国际会议解决台海问题,但遭到中国拒绝。当中国调整对台政策后,却没有得到苏联的回应,苏联采取了回避态度。苏联对1958年炮击金门事件的反应在中苏关系演变进程中留下了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撤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苏联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客观地看,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作为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从联共(布)和中共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上述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3.
1983年大韩航空空难是冷战后期发生的一场危机事件。在里根政府对苏新遏制战略和新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决心利用该事件对苏联展开政治攻击。美国国家安全与外交决策机构进行了精心策划,从舆论宣传、双边制裁、联合盟友、操纵国际议程四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美国在这一事件中的强硬姿态和行动增加了苏联对美国核突然袭击的战争恐慌,进一步恶化了美苏关系,助推了东西方高度紧张的政治局势,与“星球大战”计划、“优秀射手83”军演等行动一起导致1983年成为冷战最激烈的年份之一。但空难也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民航安全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白小乐 《百年潮》2009,(3):44-48
1967年1月,69名中国留学生利用经莫斯科回国的机会,在莫斯科红场拜谒列宁墓,瞻仰了列宁的遗容.作为这批回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我参加了整个活动.在我们举行悼念列宁的仪式过程中,苏联警察竟对中国留学生大打出手,酿成一起重大的国际事件,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拜谒列宁墓的中国留学生遭围殴  相似文献   

15.
1956年中共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以波匈事件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由建国初期的全面肯定转向初步反思,即着重揭示苏联模式的弊端,以苏为鉴,试图跳出苏联模式周期率的支配。第二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由着重揭示苏联模式的弊端转向全力维护苏联模式,实际上又受制于苏联模式的支配。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1999,(5)
两种传统中的知识分子李:苏联解体之后,目前俄罗斯文化界对历史是如何反思的?知识分子是侧重总结个人的教训,还是回避?蓝:苏联解体后,苏联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后的七十年历史反思得相当深刻。几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进行了反思。对十月革命本身也有不  相似文献   

17.
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引发了中苏两国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张学良主持下的东北当局,动用了东北边防军以及东北海军与苏联军队相抗衡。国内史料在介绍这一争端的过程中,大多侧重于双方在陆上的战事。而对中国东北海军江防舰队与苏联阿穆尔河舰队展开的中苏历史上惟一的一次水上较量,鲜有涉及。庙街事件与东北海军的建立1919年,北京政府为加强边防,派遣江亨、利捷、利绥、利川等四艘军舰开往松花江。途经黑龙江口庙街时,因为天气渐冷,江面即将结冰,就停泊在附近过冬。当时,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俄国革命正在继续,英、美、日本等国均出兵干涉,…  相似文献   

18.
1929年7月10日,东北当局悍然以武装抢占中东路,封闭苏联驻哈尔滨的机关,并陈兵中苏边境,挑起了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在中东路事件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连续发出"反对进攻苏联"、"拥护苏联"、"武装保卫苏联"等口号,并依照上述精神制定了相关方针政策。"左"倾中央的这些行动引起了陈独秀的注意,他以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立场,发现了中东路事件的症结所在,提出了与当时中央不同但却是符合中国革命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的策略口号。结果,引起了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央在中东路事件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积极意义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在没有办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正积极想办法试图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当时的驻苏联大使蒋廷黻。  相似文献   

20.
文学家干预政治,政治家干预文学,都非明智之举。1958年10月23日,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苏联引起轩然大波,形成了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帕斯捷尔纳克事件"(又称"《日瓦戈医生》事件")。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年)是苏联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于1890年2月10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