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蕾  曹艳鹏  张海 《江汉考古》2021,(5):128-133
平粮台、郝家台龙山文化遗址是近年来豫东、豫南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对两处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颅骨标本进行了人种学研究.平粮台组颅骨形态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居民一致,而郝家台组与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均有较多相似之处.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平粮台遗址单一的粟作农业,郝家台粟作与稻作农业的并存揭示了郝家台龙山遗址可能存在人群的文化交流,这与郝家台组颅骨多种体质类型的混合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古稻进行复原、分析、比较,认为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古稻属于倾籼稻类型的栽培古稻。其粒型介于八十垱古稻和籼稻之间,已向籼稻特征演化。粒型长和宽之比与普通野稻、粳稻、八十垱古稻、籼稻的长宽比差异显著,显示古稻粒型有向长而窄演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配合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馆展陈需要,本文对出自庄桥坟遗址M131的墓主人头骨进行了科学的修复、三维环境下的形态测量学分析以及三维颅像复原工作。通过三维扫描和形变校正,得到了相对完整的头骨模型,并将其作为体质特征分析和颅像复原工作的依据。M131个体是一位30~35岁的男性,其犬齿窝较弱、颧面部转角处欠圆钝、鼻根凹较小,属于蒙古人种(蒙古类群)。从头骨测量值形态分型的结果看,该个体头骨的主要特征为圆颅型、高颅型伴中颅型,典型的狭额型伴偏狭的中上面型,偏中等的高眶型伴典型的阔鼻型,中等腭型伴长颌型,面部扁平度中等,颌部为偏特突的突颌型。总体来看,其头骨特征主要是古华南类型的,但部分特征则可能受到古中原类型的影响,具有古华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混合的特征,与广富林遗址古人类的头骨形态特征较为一致。依据格拉西莫夫“从颅骨复原容貌”的理论,对M131个体头骨进行全面观察,总结出其头骨所对应的五官及容貌等细节特征,最后应用计算机虚拟技术重建其生前容貌。  相似文献   

4.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云南保山昌宁达丙营盘山新石器遗址出土的145粒完整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保山昌宁营盘山古稻属于倾粳稻类型的栽培古稻群。在判别函数和距离测定数据指标上都属于粳稻类型。与参照系的各个性状差异极显著,包括与粳稻亦然;表明粒型与现代粳稻亦有不相同之特点。其粒型短而厚重的演化特点,表现为近圆形的重粒类型。  相似文献   

5.
1995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境内先后发掘新津县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崇州紫竹遗址六处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古城,其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4500—3800年。这批古城址群因其文化内涵丰富,出土遗物独特,陶器群、石器群组合稳定,文化遗迹特征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6.
余杭良渚遗址群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晔 《东南文化》2002,(3):24-29
对余杭良渚遗址群的聚落形态考察已非常迫切,本从遗址分布、类型、规模、年代等方面对遗址群进行了初步的聚落考察。  相似文献   

7.
马家浜文化的稻作农业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前对古水稻和水稻田的研究,研究者多认为其稻作农业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本文通过近年对杨家、马家浜遗址出土大量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始于马家浜晚期,水稻在此阶段成为主要食物资源.并根据对水稻粒型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马家浜晚期,粒型的增大出现一个飞跃,应与耕种技术的进步有关.粟的发现暗示着旱作农业的南传可能存在陆路的传播路线,是将来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用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广西那坡感驮岩遗址出土的110粒完整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感驮岩古稻属于倾粳稻类型的栽培古稻群。在判别函数和距离测定数据指标上都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最近于粳稻,与普通野稻最远,表明己是栽培稻。该群古稻与参照系差别较大,粒型大而重。  相似文献   

9.
刘辉  唐宁 《江汉考古》2012,(1):54-58,60
金鸡岭遗址窑址群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窑址群。陶窑从形态特征看有圆形窑、长条形分室窑、长方形馒头窑三种类型,其中长条形分室窑似龙窑结构在长江流域是首次发现,为我国早期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窑址附近发现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架可能与窑址奠基或祭祀仪式有关。该窑址群时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0.
江原古城说     
20世纪50年代,川西考古工作队对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古蜀化遗址的初步调查,预示对古蜀化的认识和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1995年7月上旬,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成都市考古工作队、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的重新调查,拉开了成都平原古蜀化神秘的帷幕。为了证实龙马古城是否为长江上游早期城邦和古人类的发祥地,同年10月至12月,上述三单位联合进行了发掘,揭示出一个从未发现过的化类型——宝墩化。1996年,都江堰芒城遗址发掘,1997年,崇州双河遗址试掘,继后温江鱼凫、郫县古城,崇州紫竹等史前城址相继被揭开面纱。2000年后,又在大邑发现同一化类型的城址。这八座同属宝墩化类型的城址都在成都西南,其中有四座在井江流域、六座在古江原县境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禾本科植物的一个种,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并最早在乍得-苏丹地区得以驯化[1]。中国史前时期是否存在高粱一直是一桩疑案。很多争论是基于对古文献中若干文字是否为高粱的诠释,但也有10余处考古遗址确曾报道发现高粱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唐代[2]  相似文献   

12.
人牙结石淀粉粒分析是开展古代居民食物来源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此方法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仅存的两具裴李岗文化人骨牙齿上的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成功提取出38颗淀粉粒,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淀粉粒主要来自于栎属、豆科和块茎类等非农作物,少量有可能来自于粟黍类作物。虽然分析样品较少,提取出的淀粉粒数量不多,但这一结果或许表明采集植物有可能构成了裴李岗遗址居民植物性食物的主体。结合贾湖、莪沟、石固和寨根等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学研究,裴李岗文化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广谱性特征。本研究为全面认识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居民食物构成和聚落生业经济,深入探讨中原地区早期农业形成过程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证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差分析方法,区分出禾本科植物中的农作物花粉;通过对青海互助丰台卡约文化遗址文化层和丰台村周围现代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有农作物花粉,反映人类农耕活动对聚落及其周围孢粉组合有明显的影响;文化层样品的孢粉组合显示,卡约文化早期阶段,禾本科植物花粉明显多于晚期阶段,可能反映了卡约文化时期(约公元前1200-800年)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的过程;孢粉组合还显示,与现代丰台村相比,卡约文化时期,聚落周围有更多的禾本科植物生长,人类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比现代丰富。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综合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Rock‐magnetic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topsoil layer of Kurma archaeological site (in the Olkhon region, on the north‐western coast of Lake Baikal, Siberia) in an effort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iron ores for iron‐smelting centres (at about the bc /ad boundary). Measurements have shown a magnetic enhancement of the topsoil due to magnetite grains resulting from weathering of strongly magnetic crystalline rocks. They have also revealed a preliminary pic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trongly magnetic topsoils around the ancient iron‐smelting centres. Perhaps,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sources of raw materials, the ancient metallurgists used black sand talus as an ore deposit.  相似文献   

15.
前言寄生物考古学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门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它以考古中发现的寄生虫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古代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分布,结合其他考古信息,了解当时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各种因素,如人群交流、迁徙、水资源、生业模式、社会阶层、自然环境、医药卫生等等,考察古人或与人相关  相似文献   

16.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ite coefficients obtained from site response analyses of Korean soil sit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specified in the current Korean seismic code, especially in the short-period portion of site response. This difference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hallow bedrock conditions (bedrock depth usually less than 30 m) in Korea. 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sit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ite coefficients for shallow bedrock sites based on site response analyses of more than 300 sites. The proposed site classification scheme and site coefficient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are an improvement over the current seismic code and previous studies.  相似文献   

17.
高青陈庄遗址M35、M36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黑色锈蚀等特殊的腐蚀现象。本研究在对这两个墓出土青铜器腐蚀现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典型的腐蚀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相应的科技检测分析。得知,这两个墓葬土壤中可溶性硫酸盐的含量很高;青铜器中含有大量的S;其黑色腐蚀产物为铜硫化物;闪亮颗粒物为结晶良好的铜硫化物,晶粒为平行的板片状集合体;含有大量的“铜”,纯铜颗粒和纯铜片的显微结构形貌与铜硫化物相同;铜器所带有的绿色调和绿色锈点为硫酸盐矿物结晶所致;基体表层黄白、灰白色锈蚀中含有铜锡合金;铜器很少检测出氯离子。  相似文献   

18.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提出及相关法规文件的颁布是实践大遗址保护的新形式,为城市建设和大遗址保护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找到了新内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有长期性、探索性的战略思路,要以保护为前提,以持续的、与时俱进的考古工作及不断进步的文物保护技术为支撑,并制订一定阶段的遗址保护规划和建设蓝图。要准确定性、定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筹建遗址博物馆,立足文物的文化建设,探寻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特质和考古学文化的文化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孟华平  刘辉  邓振华  向其芳 《考古》2012,(8):29-41,1,103,105
201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石家河古城三房湾遗址的东南低洼地带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证实该处存在城垣堆积,且走向明确。城垣的兴建年代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经废弃。此次工作,为全面认识石家河古城的结构以及聚落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是新时期大遗址保护新模式,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根本目的是保护遗址、服务考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必须科学规划,严肃论证,循序渐进,稳妥扎实。考古学家应积极支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管理部门应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热情支持,善加引导,健全规章,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