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绪武 《历史研究》2015,(2):168-182
1949年1月21日,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并通知各国驻华使团一同前往,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率使馆大部分人员南迁,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在南京,其他西方国家使团纷纷仿效美国。4月中旬,周恩来派黄华去南京外事处工作,"可以作为燕京大学校友同司徒雷登进行私人接触,看看他有什么要求和愿望。"①25日,黄华到达南京。南京商谈,即是指1949年5月13日至7月25日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进行的私人接触,5月13日、6月6日、6月28日、7月25日,两人共会面商谈四次。8月2日,司徒雷登飞离南京。  相似文献   

2.
司徒雷登说,傅泾波之于我,就像是我的儿子、同伴、秘书和联络官。我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就,应该归功于他。司徒雷登逝世后,傅泾波挽之以联,其上联谓之:数十年耳提面命,形影相随,侍药意未周,一朝驭驾西方,能不锥心泣血泪。作为燕京大学毕业生,贺宝善多次走进当事人家中,探究两人的友谊渊源,深入解读司徒雷登与中国文化以及政治纠葛,向读者历数"我所知道的司徒雷登和傅泾波"。  相似文献   

3.
欧阳军喜 《安徽史学》2010,(4):49-54,59
战后中国的"新革命运动"是由司徒雷登发起的,其目的是通过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改革,把CC系的势力排除出去,让自由主义势力进入政府并掌握政权,以维持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由于"新革命运动"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司徒雷登试图通过"新革命运动"挽救国民党统治的努力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大学今校址原为燕京大学校址。燕京大学,它本是一所教会学校,校务由美国人司徒雷登一人主持。一次,司徒雷登先生设宴招待新同事。席间,他问诸人对学校的印象。在座的钱穆先生说:"本以为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来后大感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贝公’楼等等,看不见丝毫中国化。建议宜改为中国名称才是。"司徒雷登先生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召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篇《别了,司徒雷登》,使司徒雷登作为一个反面历史人物永远留在了普通中国人心中。但鲜有人知道当年司徒雷登的大使任命却是中共努力举荐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中共亲手把司徒雷登推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使其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正>1876年的一个夏日,一个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国男孩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寓所中。此后,这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五十年,他曾是传教士,曾是著名学府燕京大学的创办者,还曾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却也因此而饱受争议。有人说,司徒雷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外国人。这样的观点,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是通过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曾被选入中国内  相似文献   

7.
我在1925年入燕京大学。当时校址在北京城东南角盔甲厂。校园不大,学生不多。我早上上课经常碰见校长司徒雷登,大家叫一声"早上好"之外,没有和他有更多的交往,对他的印象不深。 1926年发生三一八惨案,燕大一个姓魏的女生中弹身亡。在追悼会上,司徒雷登致悼词。他做出很激昂的样子,痛骂段祺瑞向徒手学生开枪惨无人道,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这篇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写就的3600多字的文章中,真正涉及司徒雷登的只不过几百字,但司徒雷登却因此被定格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持久不衰的“名人”。  相似文献   

9.
周军 《文史精华》2009,(10):47-53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文章里,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在这篇历史瞬间的檄文里。真正涉及司徒雷登的只不过几百字.但他却因此被定格在“平素装作爱中国也爱美国”.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相似文献   

10.
张哲荪 《文史精华》2009,(10):39-47
近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件关于燕京大学的大事,也是关于司徒雷登的大事。一件是2008年11月17日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事隔153天。2009年4月18日,燕京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办公楼举行。  相似文献   

11.
夏自强  蔡公明 《纵横》2012,(11):8-14
有这样一位美国人,他出生于中国杭州,说一口地道的中文,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他子承父业在中国传教、教书,一手创办了与清华齐名的燕京大学,并且担任校长达28年之久;后来他在国共两党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就是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相似文献   

12.
司徒雷登“魂归”杭州城,折射出中国开放的气度与胸怀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因为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当时在美国驻华大使任上的他,奉命于1949年8月2日离华返美,时隔59年之后,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在美国相关人员的护送下,安葬在他的出生地,中国杭州的安贤陵园,并将他在杭州的故居,修缮一新,辟为“名人纪念馆”,了却这位既是美国人又是杭州荣誉市民魂归故里的心愿。对杭州“名人纪念馆”来说,亦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傅履仁 《文史博览》2006,(11):11-15
其实与司徒雷登在华的漫漫50年历程相比,“大使”经历不过是其中短短两年。从传教士到教育家到外交家,司徒雷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见证乃至经历了中国近代复杂多变而波云诡谲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周利成 《世纪》2020,(2):66-68
1946年7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推荐下,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同年10月18日至20日,应杭州市长周象贤的邀请,司徒雷登重回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重回杭州为亲人扫墓司徒雷登的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76年,他出生于杭州,从童年时代到做传教士,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的乳母是一位本土妇女,因此,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  相似文献   

15.
司徒雷登生前身后在中国的命运,是历史的吊诡,也是历史的教训11月17日,司徒雷登,这位著名的民国时代美国驻华大使的骨灰安放在了杭州,下葬在一个叫半山安贤园的公墓里。这里  相似文献   

16.
胡海燕 《江淮文史》2010,(2):172-176
如今在中国,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人可能大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文章对他颇多讽刺挖苦:“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篇文章,坐定了他帝国主义者的罪名,也使他在中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7.
1965年11月,黄华和我从加纳奉调回国,为黄华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当大使做准备。1966年初,黄华接到命令,调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任大使,我也随行。出国不久,国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黄华到任拜会即将结束时,国内发出指示,要使馆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于5月16日通过的通知。  相似文献   

18.
徐晓东 《百年潮》2013,(5):35-39
我是1983年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处工作的。原来黄华准备请外交部的叶弘良做他的秘书,监管外事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后因情况变化,叶弘良没来人大常委会工作,我被推荐为黄华的秘书。1983年8月初,我正式到人大常委会上班。这次变换工作,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将近三十年,我都没有离开全国人大,直到退休。这也是我一生中进步最大、收获最多的时期,一切都始自于跟随黄华工作。黄华是我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我在南京任国民党“国大代表”、粮食部田粮署简任秘书。我家住在南京鼓楼傅厚岗,离广州路美国驻华大使馆不远。司徒雷登的私人顾问傅泾波住在官邸二楼,和司徒雷登卧室相邻,以便就近照顾他的起居。每隔一二日,我必去傅处,又因此认识司徒雷登。傅中文底子较差,一切和国民党政府的来往公文函电,以及应酬回复信件,皆由秘书罗嘉敏(上海人)专司其事。罗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50岁左右。因他染有鸦片嗜好,经常误事,人又浮夸好说,便让他专给来往公文写英文提要。因为司徒雷登和傅泾波不大懂国民党公文所用的古汉语,故所有的公文,都需有英文提要,使其一目了然。傅恐罗嘉敏外泄机要函件,经常找我为其司笔墨。  相似文献   

20.
阎纲 《炎黄春秋》2012,(11):70-73
一、作协头等奇案中国作家协会在文革中屡犯奇案,例如从党组书记刘白羽的家里抄出朱德传记的原稿,出专刊"打倒朱德"、借机砸烂旧作协的"《朱德将军传》案";抢夺作协外事权,在亚非作协理事们的面前批斗刘白羽的涉外事件;搞突然袭击揪斗"司徒雷登的干女儿"冰心(只不过冰心结婚去戒台寺司徒派专车送往)、并展览其鞋物以示羞辱的"遭遇战";被红卫兵严刑拷打致侯金镜自杀未遂的"反林彪"重大罪案;行刑逼供、监督劳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