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植傑在“诸葛亮论”中,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也提出了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的意见。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是做过不少蒐集思考的工作的,文章里也有不少确当的论述。这篇文章的主要缺点,在于还没有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作出符合于历史的评价,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活动的叙述也有着不少错误,笔者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有关诸葛亮的历史还了解得很不够,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以求对于这一问题有深入一步的理解。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呢?“诸葛亮论”的“结语”一节中说:“总之,诸葛亮在封建社会里,应当是属于被肯定的人物,但是我们对于他,不能估计过高,他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才能,一向极为  相似文献   

2.
《文物》1981年第7期发表了胡顺利同志的《关于湖南一件铜匕首的民族风格》一文,对拙作《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载《文物》1980年第12期)一文中介绍的长沙树木岭一号墓中出土的铜匕首的族属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件铜匕首柄上的人物形象与‘断发’的越人不同,而与‘魋结’的西南夷属族相近。它是西南夷遗物的可能性更大"。对这一论断,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本刊自去年九月号发表了万繩南同志的“论隋煬帝”之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辩论,先后收到稿件甚多,其中对对万繩南同志意见表示支持者仅是少数的、个别的;绝大多数同志对万同志的意见都抱着相反的态度,我们按照收到来稿次序先后,在本刊去年十二月号和本年一月号发表了两篇,到现在万同志还没有进行反驳,而来稿意见的论点又大致是相同的。为了节省读者的宝贵时间和节省篇幅起见,我们仅从来稿中选辑一些意见发表,说明大家对隋煬帝评介问题的般看法,其余恕不一一发表。意见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观点方面的,—部分是关于论点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王春良同志在共“关于甘地的经济思想”一文中(载于本刊本期),对于我所写的“关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一文(载于史学月刊1957年二月号),提出了些宝贵意见,特别是对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的“阶级根源”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明和分析。这使我对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非常感激王春良同志对我的帮助。但是王春良同志所提到的有些意见和看法,我认为仍有讨论的必要,现謹提出,请王春良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5.
(一) 拜读了您刊本年第九期万绳楠同志所写的“论随炀帝”一文之后,党得万同志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新颖见解,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而且确实他所提出的某些论点,值得重视和研究。但笔者,对于万同志的大部分论点,不能苟同。这里限于篇幅,仅提出一点即:隋炀帝是不是暴君,发表我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万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当甲午战争九十周年之际,我写了一篇题目《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的文章①,对否认李鸿章为主和派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其后,又将自己的这一看法写进了《甲午战争史》一书。台湾学者吴圳义先生在一篇长达两万余字的书评中对拙作提出丁异议。②可惜吴先生未能运用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认为蒋廷先生和郭廷以先生与笔者有“不太相同的看法”、因此,我感到还有再进一步申明个人观点的必要。一、战前在对日政策上的态度李鸿章确实是一位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在甲午战争中集军事、外交于一身,表现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范文澜同志在“关于中国通史简编”一文中说:“农民战争胜利的结果、出现了汉唐明三个大帝国、也就清楚的划分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反之,农民战争失败的结果,军阀混战割据,外族乘虛浸入,出现分裂沦陷的局面。”(新建设四卷三期)范文澜同志的这种提法、笔者是完全同意的,因而在本刊五五年十二月号的问题解答中申述发挥了范文澜同志的意见。笔者所以同意范文澜同志意见的理由有二。一,范文澜同志的提法是有理论根据的,是恩格斯所早巳明确提出过了的。恩格斯在  相似文献   

8.
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在释读和研究上还存在分岐,本分析了该联的写作背景,介绍了从正面肯定诸葛亮功绩的释读,着重指出联中“不审势”主要指蜀汉集团始终坚持的“兴复汉室”的国策,“宽”指汉末西蜀刘璋政权对土豪族的政策,“严”指蜀汉政权对土豪族的政策,“皆误”指他们因此先后失败。  相似文献   

9.
梁星彭先生在《考古》1998年4期发表了《从郑家坡遗址谈地层学在考古分期断代研究中对于类型学的主导作用》一文,对拙作《再论郑家坡遗址的分期与年代》)1(以下简称《再论》)、《郑家坡文化与刘家文化的分期及其性质》2(以下简称《郑家坡与刘家》)以及牵涉到的《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3,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指出了拙作不够严谨乃至错误之处。对此,我深表欢迎和感谢。不过,梁文涉及到一些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关系诸问题,却不敢苟同,趁此机会愿与梁先生讨论,并求教于其他考古同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  相似文献   

10.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纵横》1996,(1)
编辑同志: 您好! 很感谢贵刊在95年第一期发表拙作《日皇座机“天皇号”被俘始末》,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复印了若干份寄给在台中的黄渭熊老先生,他今年已95岁高龄,当他收到发表的文章后,立即命其长子复信给我。信中写道,当其父细读拙作数遍后,悲喜交加、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只有大陆才这样重视我在抗战时为国家贡献的绵  相似文献   

12.
商周至两汉时期,在我国广大南方地区,生活着“百越”民族。百越非止一族,古来学者已多有述及,凡言及百越,则异口同声,可做信史。 东瓯、西瓯,均属百越,而其族源关系却向无定论。两者族称中以地望东西对举,而其用一“瓯”字,有无渊源关系?梁钊韬先生据古籍史料及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铜鼓上的船纹考证:东瓯是西瓯的先民之一,而东瓯之西迁是在秦汉之际乘双身船浮海南下,进珠江口,而又“溯西江西迁至贵县地方。”此论已得到学术界一些同志的肯定。笔者曾在浙江省博物馆见到鄞县石秃山出土的一柄铜钺(见图1,材料已发表于《考古》1984年第八期)。该钺与贵县罗泊湾出土铜鼓相印证,进一步说明了上述东瓯西迁之说绝非子虚乌有:浙桂两地,山海相隔,千里迢迢,而东瓯西迁之迹依稀可辨。  相似文献   

13.
张侠同志的《关于南昌起义决定问题的考证》(载《近代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对拙作《关于“八一”南昌起义若干史实的考证》中两段话提出了批评。这两段话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同志向党中央提出的。据一九二七年我党《中央通讯》中关于南昌起义的记载,它最初由已去九江的恽代英、邓中夏和李立三同志等人提出,当时还在武汉的周恩来同志接到报告,同意他  相似文献   

14.
程中原 《百年潮》2006,(6):62-65
《百年潮》2006年第4期发表冯蕙同志《对<1941-1981:毛泽东与胡乔木>一文的一个补正》(以下简称《补正》),指出拙作认为《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六评白皮书”“可说是毛泽东和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杰作”的论断,“在相当程度上不符合实际情况”,并对七篇文章逐篇作了介绍。《补正》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胡乔木起草的《无可奈何的供状》  相似文献   

15.
建安十二(207),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历史事实,详细论述了蜀汉对周边及境内少数民族这种和抚为主、辅以武功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并对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劳动、生息在祖国境内共有五十多个民族,它们之间相互交往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但在古代,边境地区少数族是在“中国”之内还是在“中国”之外?秦汉以后,少数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国”是“中国”之内与汉族王朝并存的政权还是“外国”?这些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在论述这些问题时,着眼点又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论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就空间范围来说,应以今天的中国疆域版图为准。这种看法,似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它无异是将历史上“中国”疆域和今天的中国疆域划了等号,也无异认为中国的疆域自古至今都是一成不变。另一  相似文献   

17.
陈翰笙同志在《世界历史》试刊号(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上发表了《对研究世界史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涉及我国世界史研究工作的原则和方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关于史学起源的观点,我认为颇值得商榷,特提出来向陈翰笙同志请教。世界史学史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开始于何时何地,这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陈翰笙同志在《意见》中说:“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还是十九世纪上半期在  相似文献   

18.
“求异存同”论陈田云地方志如何体现地方特色,这是修志同仁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同志认为,“洋独略同”是反映地方特色的好方法。近来,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主张以“求同存异”代之,(参见《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期)。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本文...  相似文献   

19.
欧阳跃峰同志的文稿《<崇陵传信录>记刚毅回京日期有误》,对拙作《景善日记是白克浩司伪造的》一文中提到的刚毅回京的日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作者认为刚毅奉慈禧之命于6月7日(阴厉五月十一日)出京,前往涿州等地“察看”义和团,目的在掌握第一手材料,作为清政府对外和战决策的依据。6月15日(五月十九日)。慈禧下令催刚毅、何乃莹迅速回京,刚毅等人接到谕旨后,理应连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有些中外学者对夜郎族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苗族说,白族说,濮族说等。如早在1916年,就有法国学者马司帛洛在远东法国学校校刊上,发表《秦汉象郡考》一文中说:“竹王统治之夜郎国,亦苗种也。”中国学者马长寿于1935年5月,在《民族学研究集刊》发表《中国西南民族分类》一文里,也说:“夜郎为苗族所建。”朱希祖于1939年9月,在《青年中国季刊》第一期发表《云南濮族考》一文中说:“濮与僰实同一种属族。”在论述中,是主白族说的,但把今仡佬族先民“濮”与白族先民“僰”混为一谈了。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里说:“夜郎系濮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