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人们会不禁想起当年的延安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险恶,延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是战胜了任何强敌,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极端艰难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和延安人民水乳交融,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今天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2.
孙健三 《百年潮》2011,(6):71-72
关于斯诺的延安之行,世人最熟知的莫过于《西行漫记》。他在延安拍摄电影之事,鲜有人提及。笔者在多年中国电影历史史料搜集与梳理中,发现两份关于在国统区播映斯诺在延安拍摄电影的史料。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早用电影向苏区以外的世界,直观地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中共领袖们风采的记载。恰逢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百年潮》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活动,根据上述史料撰写此文,与关注中共党史和中国电影史的人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3.
前言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于1938年9月初在延安成立。这个电影团,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的直接关怀、指导下筹建起来的。1938年春,周恩来在武汉时应电影艺术家袁牧之的要求,与他进行了会晤,听取了他关于拟到延安及华北敌后拍摄新闻纪录片的设...  相似文献   

4.
陈漱渝 《纵横》2010,(4):41-44
胡乔木在回忆录《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中曾经提到当年在延安开展的一些斗争很不合适。比如: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21,(3)
正笔者最近有幸见到一本80多年前的日记,这本日记的作者甘露,于1940年5月进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延安女大"),在日记中甘露详尽记录了在延安女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可以说是了解中共中央创办的这所早期妇女干部学校的一份难得历史资料。与此同时,也让人们穿越时光隧道,切身感受到当年那些奔向延安的年轻革命者的热血青春。  相似文献   

6.
于敏 《百年潮》2014,(2):78-79
正1942年,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整个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了日本的心腹大患,日寇大举进攻各解放区,疯狂"扫荡";同时,胡宗南的30万大军一直包围着延安,剑拔弩张,对延安构成了威胁,使延安与外界的联系十分困难。二是1942年上半年,陕北  相似文献   

7.
靳友 《文史月刊》2011,(9):29-29
在回顾建党9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四大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但从他们身上,不仅反映了当年延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且彰显了我们党的尊重和包容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在波澜壮阔的东北解放战争中,佳木斯是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大后方。1946年初,党中央从革命战略全局出发,决定延安各大学、学院,各教育、文化、新闻机构,各文化艺术团体迁离延安,到东北解放区办学和开辟根据地。于是,延安大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总政文工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延安解放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延安陕甘宁边区书店总店、延安电影团等团体纷纷迁离延安,东渡黄河,勇闯国统区,奔赴东北。从1946年1月开始,陆续到达佳木斯市。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佳木斯市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由钟赤兵将  相似文献   

9.
黎辛 《纵横》1997,(11)
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工作多年的黎辛,回忆起当年毛泽东对党报的关怀,便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中,他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了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字、写稿、改稿、校对清样等等的历历往事。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的文化艺术曾经繁荣一时。其表现之一,就是各色文艺社团组织活跃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之中,为延安抗战文艺的繁荣、自由创作的开展、艺术水准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整风和《讲话》之后,原有的文艺社团组织,大部分消失了。《讲话》前延安文艺社团的状况从1937年到1948年,整个延安时期,延安共存在过至少75个文艺社团单位,分为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艺术教育7大类。整风之前  相似文献   

11.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曾记述过一个陪同他进入延安的“神秘的王牧师”。这位牧师,便是当年在中央特科工作过的董健吾。本文撷取了这位传奇式人物汉口历险的一个片断,展现了当年在白色恐怖下从事革命的艰险。  相似文献   

12.
慕安 《文史月刊》2006,(2):27-29
具有特殊性格、富于传奇色彩的我军高级将领许世友,当年在延安曾被囚禁受审过。关于这段史实,说法很大,真情到底如何?曾经在许世友身边工作过十几年的李永春说出了秘密。李老多次听许将军讲述自己在延安被囚禁的那段历史,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一贯重视出版印刷工作。延安时期,党的出版印刷工作更有空前的发展。延安当年是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是革命的政治中心,也是出版印刷中心。研究中国的出版印刷史,特别是现代革命的出版印刷史,更应该研究延安的印刷事业建设和印刷技术的研究与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4.
孙望麟 《百年潮》2014,(6):42-57
2014年4月,是中华民族伟大颂歌《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创作首演75周年。当年,张光年(光未然)才25岁,带领的抗敌演剧队三队不过是群中学生,平均年龄不满20岁,从武汉到延安才两个来月,就和冼星海合作创演出这部伟大作品,又亲聆毛主席教诲,最先唱响国统区。原抗敌演剧队三队副队长赵辛生(即赵寻)生前曾给我们讲述了他们追求梦想、坚守信仰的惊世壮举,使我们对当年创作这部伟大作品,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继承发扬左翼电影运动光荣传统繁荣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在中国左翼电影运动60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艾知生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左翼电影运动60年,纪念以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为标志的左翼电影运动的诞生、成长和发展。我谨代表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于当年从事左翼电影组...  相似文献   

16.
女红军陈映民,是陈绍禹(王明)的胞妹,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由大别山转战到了大巴山,经历过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之后又参加了西路军的苦征恶战,被俘后历尽艰辛,死里逃生.就因为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而被历史的烟云尘封,至今仍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掀起一股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浪潮。从1937年至1943年,4万多名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宝塔山下,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经受战火洗礼,学习锻炼成长,为全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延安,这座深藏于中国腹地的山城,当年缘何会成为知识青年们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18.
徐士泰 《安徽史学》2010,(1):114-117
我是1977年秋季从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毕业分配到省城工作的,前几年曾经回过母校,今年9月又借到泾县公务之便再回劳大.即使如此,我的心情仍然像诗人贺敬之当年回延安似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保塔山",更像久别父母的游子,恨不得一步跨进家门.  相似文献   

19.
传记电影《黄金时代》上映之后,人们对女作家萧红的命运和经历尤为关注,许多报刊和网络一时热评风起.人生只有31年的萧红有着坎坷的经历,更有着传奇般的文学生涯和爱情生活. 萧红当年名字叫张乃莹.本文整理者的父亲方未艾是她和萧军当年在哈尔滨患难之交时最亲近的朋友,生前曾把他们在哈尔滨的往事详细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前,创办的报纸,影响力最大的恐怕要算《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两种了。《解放日报》在延安,自然好办;但《新华日报》办在重庆,其困难就可想而知了。一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眼皮下办的共产党报纸,既要坚持说真话,又要对付国民党新闻检查官们,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就是当年参与办报的老报人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