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敬权 《神州》2014,(18):26-26
韘作为北方骑射民族发明的智慧文化遗产,对亚洲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过深刻的影响。玉韘的流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对"武"的文化偏好,玉韘的演化发展是由实用器慢慢经历不断同步与适应、繁化、美化直至逐步变形,最终成为艺术配饰并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不同时、区的差异明显,甚至呈现出各自的系统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导言 韘,也称泱,为古代射箭时的工具.<说文解字·韦部>:"韘,射泱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广韵>卷五:"韘,射泱张弓."即鞣是射箭的人戴在右手大拇指上,并用韦固定以免滑落,作拉弦开弓之用.  相似文献   

3.
<正>韘为古时一种辅助射箭的实用器。普通人所用的韘是用皮、革、竹、木等材料制作的,非常不容易保存,只有极少数政治领袖、军事统帅使用的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韘在考古中被发现。一、何谓"韘"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  相似文献   

4.
封面介绍     
《收藏家》2018,(3)
正汉韘形佩长8、宽8.2、厚0.5、孔直径3.5厘米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韘就是一般所称的扳指,晚商已有玉韘出土,刘贺墓出土的玉韘,在韘形佩主体的外围,以勾转单元设计出环绕的神龙、凤鸟以及螭虎。神龙张口含珠,上唇抵触韘形佩主体向上的收尖;收尖的左侧为一回首的凤鸟,凤鸟驻立在韘形佩三角形弦勾处,由此将弦勾处隐藏于其中;凤鸟尾部下为一弯转螭虎,直  相似文献   

5.
严钊周 《南方文物》2000,(2):117-117
西汉初年政局渐趋稳定,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到西汉中期已有所发展。当时汉武帝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学。先秦时期儒家的“君子贵玉”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还提倡孝道等伦理道德,厚葬的习俗大为流行。汉代的皇室贵族等上层阶层的人们生前佩玉,死后也用大量的玉器随葬。这时期的玉器制作因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汉代用玉不仅数量多,种类也颇多。前朝的礼仪用玉逐渐减少,而开创了新的玉器类型,如玉剑饰、韘形佩、“翘袖折腰”的玉舞人等装饰用玉开始盛行。特别是丧葬用玉显著增多。当时的丧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玲玉、握玉及玉面饰等。  相似文献   

6.
刘晓婧 《文物世界》2015,(1):10-14,46
太湖地区史前玉玦以素面、扁圆环形玦为代表,主要用作耳饰,盛行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晚期,其主流材质、制作方法分别由石英向软玉、打制法向切割法转变,体现了石英玉时代向软玉时代的嬗变及玉、石制作技术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项羽本纪》玉玦,似玉环而有一缺,由于这多少有些奇特的形状,在热衷于佩玉的春秋战国之际被演绎为一种人格的标志:“君子能决断则佩玦”,还被赋予另一种象征意义:“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白虎通》).“鸿门宴”上范增所出示的玉玦,就表示两种意思:一、速速决断;二、与刘邦“决绝”即杀掉他.  相似文献   

8.
<正>扳指之玦,是指射箭用的钩弦之器,它还有个名字叫"韘"。据考古发现证实,韘初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比较流行。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初还刻有弦槽,传统汉式扳指侧视为梯形,而蒙古族和满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迄今所知最早的玉扳指出土于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中,扳指雕刻精致,横向有一条浅槽,是长期钩弦的使用痕迹。妇好本人就是可以带兵征战的统帅,所带的使用痕迹说明这是她实  相似文献   

9.
目次一兽面玦形玉饰的发现情况二兽面玦形玉饰的形制分析三兽面玦形玉饰的形制演变四兽面玦形玉饰的年代五三星他拉玉龙的年代六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的用途七结语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曾称为兽形玉、玉猪龙或玉雕龙。以往所称的玉猪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玦形,另一种是C字形。通常认为C字形玉猪龙是由玦形玉猪龙直接演变发展而来,并根据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C字形玉猪  相似文献   

10.
战国玉器种类繁多,其中玉龙佩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装饰,其形态富于变化,对于战国考古学断代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依据一些年代较为明确的春秋晚期及战国墓葬所出土的玉龙佩,按时期先后进行排比,考察其形制、纹饰的演进,以探讨不同时期玉龙佩的特点。常见的春秋战国玉龙佩,大致有二种型式。Ⅰ式龙身弯曲较甚,两侧有足(?),背部中央有一穿孔;Ⅱ式龙身稍为弯曲,两侧无足(?)或仅一侧有足(?),背部中央穿孔或不穿孔。以下按这二种型式分别论述。壹、玉龙佩(工式)的分期  相似文献   

11.
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玦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具有完整器形的非生产用的第一种玉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区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玉器工艺最为精湛与辉煌的区域。开本区域史前文化之先的马家浜文化的用玉,自然对研究这种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近50年来,马家浜文化的发现获得重大收获,有关玉玦的信息也逐渐丰富。本文试图结合考古资料对出土玉玦比较进行分类分型,通过玉玦的出土位置分析其使用功能,从而对马家浜文化玉玦作一些基础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史文 《史学月刊》2005,(12):84-91
晚清国家观变化所呈现的强烈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恢廓的世界眼光以及各种国家观念纷然杂陈等时代特色,不仅是晚清国家观变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更是当时“千古未有之变局”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国家观念上的反映。上述特色非但使晚清国家观注入了新的内涵,也加速了晚清国家观由传统王朝观向近代国家观的转变;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尉 《收藏家》2009,(2):11-14
明清流行一种玉牌佩件,扁平状,有方、圆、椭圆、双喜、亚字、海棠、瓶形等造型,往往正背面均装饰人物(童子、仕女、高土、刘海、和合等)、走兽、花鸟、山水等图案,有的还镌刻诗文、吉语等,或有作者落款。这种玉牌明代中晚期后开始多见,至清代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14.
良渚玉琮富有装饰性,其纹饰有兽面纹、组合纹和人面纹,三者在时代分期上出现的次序不一致。早期纹饰繁缛,三种纹饰都被涵盖;中期以组合纹、兽面纹为主;晚期趋于简化,主要纹样为人面纹。装饰图案的演变反映了良渚先民不同时期的审美理想、宗教崇拜和巫术冲动。  相似文献   

15.
凤尾裙小考     
"凤尾裙"是一种特殊的清代女裙,清前期在江南地区流行,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当时的情况。近代学者在叙述时多沿用李斗的称谓,但对其出现的时间和形制尚未形成定论。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察,确定凤尾裙是清代女裙,它出现的时间不晚于乾隆六十年(1795)。又根据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博物馆、东华大学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藏品和晚清的图像资料,确定"凤尾裙"的形制是由数量较多的、底端呈尖角的缎条组合而成,缎条之间相互衍缝固定形成裙身,穿着时须加衬裙。清中期以后,部分凤尾裙与马面裙结合,仅留其装饰余韵。  相似文献   

16.
从东北亚视野,探索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距今8000—7000年前),中国东北兴隆洼遗址,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及日本福井桑野遗址出土相类似玉器,包括玦饰、匕形器、弯曲条形器等组合。由香港中文大学通过实验证实鬼门洞的玉玦是通过砂绳切割技术开口,这是一种以砂、绳子和水结合,对玉器加工的技术。同样的技术在兴隆洼和桑野出土的玦饰上被证实。因此,从空间、时间、玉器组合及制作技术,证实在7000年前后,中、俄、日上述三处的遗址可能存在共同玉器文化的因素。最后,讨论了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玦饰的起源和传播关系:一、按现今东亚玦饰整体分布,8000多年前原生玦饰玉文化在辽海一带已经形成。在距今8000—7000年间,玦饰范围已突破辽海地区进入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是东亚最早玦饰的分布圈。二、早期玦饰的传播,是玉器组合的扩散。  相似文献   

17.
多璜式组玉佩是周代大型玉佩饰的主流形制,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晚期。目前发现并复原的20余件多璜式组玉佩,均出自诸侯及其夫人或次夫人墓,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这些多璜式组玉佩自上而下用朱线将玉璜、玉珠管按照尺寸递增或递减的规律穿系而成,所用玉璜为青玉或青白玉,且多由旧玉改制而成。组玉佩用璜数量多寡与佩戴者身份地位有关,并且遵循主观意识形态下较为统一的以璜为核心的佩璜规范。  相似文献   

18.
夏商时期的玉虎,经历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中晚段、二里头文化、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前段、商代晚期后段等几个发展阶段。笔者推测夏商时期玉虎的渊源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早中段。夏商时期玉虎的流变,一方面是在商代晚期前段由玉虎演化出玉龙,另一方面是直接向西周时期玉虎演化。西周时期承袭了商代晚期玉虎的文化传统,发展了玉虎造型的种类,产生了诡异凶猛的玉虎,以及形象更为逼真的玉虎,新出现片状镂雕玉虎,为东周图案化装饰纹样玉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在江南古镇同里,从该镇三元桥南堍沿河走百来米,往左一拐便可到达。经数年整修,陈去病故居已于2004年4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去病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1874年8月12日生于苏州娄门内平江路庆林桥附近的暂住之地,故初名为庆林。其先祖因避元末战乱,自浙江兰溪迁至吴地,清中叶,陈家的一支由周庄迁青浦后又置产于同里,从陈去病祖父起入吴江籍。陈去病为遗腹子,当时身怀六甲的陈母倪太夫人正就医于吴门,生子后即返回同里。陈去病又名佩忍,后改名为去病,字伯儒、百如,号汲楼,别号巢南,亦曰病倩,自署垂虹亭长,晚称勤补老人。陈去病…  相似文献   

20.
山西博物院馆藏一件仿痕都斯坦玉碗,玉质莹白,装饰华丽。痕都斯坦玉器是由南亚、西亚传入我国的伊斯兰风格玉器的总称,由于清高宗对其情有独钟,遂产生了仿痕都斯坦玉器。仿痕玉和痕玉玉料均为和田玉,加工工具稍有不同,器型题材与装饰风格基本相同,器型多为实用器,题材多为蔬果花叶,纹饰繁缛华贵,常用宝石,金丝,玻璃等装饰,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