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谦 《百年潮》2006,(10):45-49
"新事物"与旧思潮 五七干校不仅担负着干部"下放锻炼"、"重新学习"的任务,也承载着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的使命.作为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他们通过干校既要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干群关系),又要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甚至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当时知识分子已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正是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干校的理论与实践折射出一些中国近代以来激荡、张扬的思潮.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发动和领导的平民教育(以下除引文外,一般简称平教)运动,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曾一度风行一时。许多迷惘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为之奔走呼喊,身体力行实践之;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和城市贫民,被“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所吸引,席卷进去。平教运动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问题。但是解放以来,史学界论者甚少。本文拟就平教运动的发生、发展与没落,平教运动的性质及其与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诸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受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的影响,向往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  相似文献   

3.
(一)“两个估计”说的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育战线几百万知识分子,就这样被推向灾难深渊,稍有不满者竟遭毒打和迫害,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这“两个估计  相似文献   

4.
钟沛璋 《炎黄春秋》2001,(11):36-41
新中国建立以来,怎样看待资本主义,一直是困惑我们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早日进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连出售小商品的“夫妻店”都一扫而光。即便如此,还是感到资本主义的阴魂不散,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要“兴无灭资”,不断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进行批判、斗争,甚至把原来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一律“提升”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埋头钻研科学技术的被视为“走资本主义的白专道路”。大批知识分子和学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又害怕分得了土地…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运动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曾经广泛地掀起了关于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讨论中明确地提出,只有依靠劳动群众,进行彻底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是改造中国的唯一道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发表了不少意见,其中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所谓教育救国论,即认为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状况,并且说这是最稳妥、最和平、最不会产生弊害的方法。这种观点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它实际上是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影响的反映。西方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崔光烨 《文史博览》2009,(10):29-30
众所周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是在“四人帮”被粉碎、伴随着拨乱反正才从我国的政治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是很少有人知晓在“文革”前也曾有过一次摘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的经过。那么何时何地如何摘下的?中纪委常务书记、曾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韩光在其回忆录中披露了这一至今还鲜为人知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为社会主义,俄国的十月革命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本文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派路线",是在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受到阻遏的情况下,毛泽东在1966年10月专断地提出来的。周恩来去找毛泽东,说党内历来提路线问题,都是说"左"倾右倾,没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以下简称"资反路线")这样的提法,这样提合适吗?毛泽东坚持自己的看法,周恩来保留意见,他在以后多次接见群众代表的讲话中反复强调犯"资反路线"错误是认识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好几个发展阶段。日本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最初阶段(1872——1896年)的特点:是日本无产阶级的自发发动,这种发动与其说是罢工,毋宁说是骚动;是工人联合会的建立,其中手工业、行会的思想体系占优势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初,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T·莫尔、P·欧文、圣西门、傅利叶、布朗、普鲁东、拉萨尔和其他等人)在日本开始传播。这种思想的可能传播,是由于大工厂工业的些微发展。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传播了这些思想,当时他们处在可作19世纪70——80年代之特征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自由民权运动”的强烈影响下。  相似文献   

10.
廉政第一刀     
在全国即将解放胜利之时,毛泽东曾向全党发出了保持革命作风、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的号召。建国后,毛泽东又多次号召全党保持清醒头脑,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正是出于这种考虑,1951年底,中共中央、毛泽东发动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拉开了新中国惩腐反贪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6):55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相似文献   

12.
闻一 《炎黄春秋》2014,(8):85-92
当“契卡”在广大农村实行“十字军讨伐”时,其火与剑的锋芒同时也指向了知识分子。作为“怠工者”和“反革命”,知识分子罪不容恕地被列于“资产阶级”的阵营之中。  相似文献   

13.
新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0,(1):9-9
<正>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相似文献   

14.
护国运动是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革命运动。它是由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的酝酿与发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略加论述,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知识分子在各种媒体上对事变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评论。关于蒋介石的生死与中国的命运,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或者主张蒋介石身亡将导致中国分裂,或者认为中国将维持统一,或者对大陆政策和"中国统一化论"均提出批判。一些论客强调"赤化"的威胁,而左翼论客则重视"人民战线"的进展。蒋介石归来后,日本舆论界形成"中国统一"的大合唱,并要求对日本的中国政策有所反省,从而引起了围绕"中国统一化"的讨论。这些评论深化了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却未能克服日本外交战略的根本矛盾,从而未能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起到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10):91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哪一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语言中,有一个"团结,教育,改造",还有一个"利用,限制,改造"。"团结,教育,改造"是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利用,限制,改造"是对工商业者(或称资本家,资产阶级),同时也是对私营即民营工商业(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1925~1927年间联合中国资产阶级,领导发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行了伟大的革命运动,其中的农民运动就其发动的范围、认识的深刻、组织的严密等方面,都是有史以来空前的农民运动。这正如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所说的:"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道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相似文献   

19.
十年以前,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像汹涌的怒涛,对准以刘少奇为头子的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大破"四旧",涤荡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各种腐朽没落的社会意识形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破"四旧"的过程中,北京市清理了一批为数众多的古代文物和工艺品。按照党的政策,这批文物和工艺品集中保存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准备在经过适当的鉴定之后,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安徽思想界异常活跃。介绍新文化,传播新思想,成为当时进步知识分子所热衷的事业。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科学与民主的思潮很快传入安徽。此前,陈独秀在安徽积极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安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围绕着如何“改造中国”、“改造安徽”等问题,纷纷发表己见,为探索改造安徽的根本途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