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佗信仰的成因与道教有关。华佗与道教关系密切,其出生与游学环境均为道教盛行的地区,其本人亦染习方术,是以后世将其神化。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酝酿和过渡,华佗信仰最终确立于唐宋。其最初为地方信仰,由于民众祛病求福的功利心理以及三国故事深入民心,其后逐渐通过庙宇祭祀、神话传说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在明清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孝道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反映出死亡文化与追求另一个世界终极目的的信仰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对于催生宗教信仰影响非常直接,加上西北多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不论在观念还是具体实践上,都深刻影响到当时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浩 《民俗研究》2017,(4):79-89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北朝道教造像碑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期,在此基础上,对北朝道教造像碑主尊造像与魏晋壁画墓墓主形象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道教造像样式应来源于传统文化因素的观点。最后,通过实物与同时期道经中有关尊神名号、衣冠制度等文献的对比,认为早期道教造像系统具有较强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5.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道教自汉代诞生并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之一,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北宋是在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和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已的统治,北宋统治者对道教基本上采取崇奉、扶植的政策,在真宗时期掀起了第一次崇道的热潮。本文主要从家庭文化的熏陶、合法继承皇位受益于道教、大臣王钦若的推动以及宣扬赵宋政权正统性四个方面来探讨宋真宗崇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专著主要有:韩树峰《汉魏法律与社会:以简牍、文书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赵昆生《三国政治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姜望来《谣谶与北朝政治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王永平《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旭华《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大象出版社),付开镜《魏晋南北朝官员惩治与复起研究》(学苑出版社),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孟宪实、荣新江、李肖编《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繁体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丰建泉、王忠《三国时期军事情报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齐明《亦术亦俗——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卢巧琴《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浙江大学出版社),胡中才《道安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高人雄《北朝民族文学叙论》(中华书局),刘林魁《(广弘明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柏俊才《“竞陵八友”考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中有为数不少表现道教主神、升仙、驱鬼逐疫、炼丹、秘戏等与民间道教有关系的图像,道教在东汉民间有很大的传播,道教汉画像表现了汉代先民对早期道教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弥勒是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早期河北地区常见的佛教造像题材之一。本文主要以造像题记为依据,结合佛教典籍内容,分析此时期河北地区弥勒信仰的差别,旨在探讨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河北的流传状况。佛教发韧于古印度,在我国的传播是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而展开的。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五显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婺源县,实质是关于人体五脏六腑的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是由婺源县在道教中的信仰决定的,具体的形成过程可能还受到道教<黄庭经>和<福德五圣经>的影响.婺源县的五显信仰对我国东南地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姜望來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61-182,401
東魏西魏時期,道士因道教在東西發展境遇之不同,而以東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異造作黄黑之讖,附會東西兵爭勝負,多以黑勝黄爲言。及北齊天保六年文宣滅道,道教與佛教、道教與高氏之矛盾驟然升級,黄黑之讖也由此演變成黑衣之讖。"亡高者黑衣"之讖興起,矛頭直指高氏與佛徒,並波及北齊政治,北齊衰亡與之不無關係;黑衣之讖爲北周所利用,以爲己瑞,北周由弱而强與之有關。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讖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滅佛,黑衣之讖排佛之目的實現,建德六年周武平齊,黑衣之讖亡高之目的實現。  相似文献   

12.
江苏淮安财富广场南北朝家族墓是一处典型的家族墓地,墓葬排列有序,随葬器物较为丰富精美,时代特征明显,文化因素较为复杂,对研究南北朝时期丧葬礼俗及淮安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教音乐滥觞于南北朝时期。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音乐息息相关。道教音乐既是宗教音乐,又具有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汪增相 《安徽史学》2010,(6):16-21,124
佛教对北朝史家历史撰述有很大影响。首先,佛教兴盛促使北朝一些史家意识到官修史书记载佛教的必要性。其次,佛教兴盛促使北朝一些史家撰述了一些专门的佛教史籍。最后,佛教影响了北朝一些史家历史撰述的体例和体裁。  相似文献   

15.
时间与空间是解读考古材料的基本概念,在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更有其特殊的内涵,如在墓葬的断代与分期、区域文化因素的分析、遗存属性探讨等方面,时空背景是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新近出版的《鄂城六朝墓》报告不仅充实了魏晋南北朝考古材料,而且对于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的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概念,也带来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史载"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魏、北周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其时选举制度依旧注重门第与官分清浊的一面。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关陇士族和当朝勋贵的仕宦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时职官制度仍有流内与流外之分,"九命"与"九秩",就是在北魏"九流三清"和"勋品流外"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北周官分清浊的重要表现形式。西魏、北周的清浊观念也十分显著。"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并未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选官制度与职官制度的实情。  相似文献   

17.
龚韬买地券为广州地区首次发现的南朝买地券材料。买地券内容包含强烈的冥府观念和道教信仰,并折射出南朝时期岭南地区土地私有化的发展。为研究南朝时期道教在岭南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重要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18.
在河北省磁县的南部及西南部分布着许多古墓。为考证这些古墓的年代,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多次文物普查,为确认该墓群为北朝遗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游彪  周玥 《史学集刊》2020,(1):65-71
陶榖曾先后在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任官,是五代宋初文人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性格偏激急躁,追求名利,行事作风为当时人和后世所诟病。然而,陶榖的形象通过史料和文学作品的加工处理而典型化、脸谱化,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其真实面目。通过对陶榖家庭背景和行为的具体分析,可以对陶榖其人有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五代宋初所面临的士风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南和华南地区已经发现22件南朝买地券。它们依券文可分为三类,在内容、书写格式和行文语气上均有区别。总体上,南朝买地券一方面包含了强烈的道教因素,表明道教在南朝底层社会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券文内容也反映了南朝社会的生死观念和埋葬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