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3,(40):103-103
十八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金融家族,在以贷款人的身份先后控制了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
开明专制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出现了一批“开明君主”,他们对衰朽腐败的封建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这就是风行大半个欧洲达数十年之久的开明专制。推行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有: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莱西亚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皇帝、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以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和丹麦、西班牙、葡萄牙、  相似文献   

3.
一俄国以研究中国为对象的所谓汉学,由来已久。从俄国获准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中俄《恰克图条约》(1728年)算起,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然而,俄国在哈尔滨的汉学,却是本世纪初的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俄国在哈尔滨的汉学家(包括研究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的学者)的组织——俄国东方学家协会。十九世纪末,即将发展为帝国主义的沙皇俄国,开始了对中国的帝国主义性质的侵略扩张。为了称霸亚洲、瓜分中国,争夺势力范围,沙皇俄国除了依靠它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军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末,波兰贵族共和国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和灭亡后,波兰人民经历了123年的亡国生活,备受民族压迫的痛苦,终于在1918年11月恢复了独立,重建了国家。是什么原因促成波兰国家的重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归功于英法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奥同盟国的胜利。波兰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则把波兰国家的重建归功于毕苏茨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抹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波兰国家重建的作用。本文试图阐明帝国主义交战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波兰问题的态度和十月革命对波兰国家重建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普鲁士先后发动的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使整个欧洲均势处于调整期。欧洲各大国之间实力的变化促成了1870—1907年间三极均势的出现,1890年俾斯麦的辞职将此三极均势格局分成了两个阶段,使之不稳定地维系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论苏联犹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太人的分迁史始于公元前。据记载,公元前他们就出现在俄国。不过大批的涌入是在1773年沙俄政府瓜分波兰之后。俄国犹太人数字最高时达到五百五十万,约占全世界犹太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无论是十月革命前或以后,犹太人问题始终是这个拥有一百多个民族、少数民族接近人口半数的国家中的最尖锐、最突出、最严重的民族问题之一。列宁早在1900年就敏锐地注意到犹太人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他都把它作为极其重要的革命课题来探讨,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原则,为解决这个历史上从未园满解决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贵族是俄国的特权等级,但贫困却是俄国贵族的长期特征。小领地贵族的大量出现和不断破产,是俄国贵族贫困问题的核心内涵。彼得一世的政策打击了大贵族,促进了部分小贵族的崛起。俄国的领土扩张、特别是瓜分波兰之后,当地的封建主进入俄国贵族等级,大大增加了俄国贫困贵族的数量。到19世纪中期,俄国贵族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农奴制经济的结构性危机、贵族债务的增加、小领地贵族及其农奴的大幅萎缩,表明贵族的贫困已经成为显著的社会政治顽疾。贵族贫困问题的形成与演变,表明沙皇政策对贵族地产的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俄国贵族的长期贫困并非是贵族衰落的反映,而是贵族等级本身的开放性、农奴制经济的落后性以及缺乏一子继承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今日历史》/2014年9月刊1814年5月,拿破仑战败,哥萨克骑兵进军巴黎。俄罗斯、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这四个战胜国遂邀请欧洲各国代表到维也纳,共商欧洲和平。会议有两大目的,一是重新划分欧洲国家边界,二是谋求永久和平。这也是历史上欧洲国家第一次用谈判方式建立大陆秩序。为什么是1814年?此前的1713年,乌德勒支会  相似文献   

9.
1807年——1814年普鲁士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改革是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危机四伏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打击和推动的结果。这场改革以胜利者法国为榜样、结合国情进行。改革不仅为反拿破仑的解放战争和复兴普鲁士准备了军事条件,而且使普军开始从中世纪的封建雇佣军逐渐向近代化军队演变。同时,由于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阶级力量孱弱,改  相似文献   

10.
1815年,沙俄从波兰瓜分所得领土,在维也纳会议被确认。沙俄随即在拿破仑建立“华沙大公国”的基础上重建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波兰国王的“波兰王国”。  相似文献   

11.
清末.统治中国二百余年的封建政权已尤如飘摇在大海中的一只破船。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步步紧逼,又遭到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抗。一班腐朽的皇族官僚不断放出改革朝政,实行“立宪”的虚假承诺,但已失信于民,不能起到欺骗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不断举行武装起义,给垂死的满清王朝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到光绪三年(公元1911年),即辛亥年,  相似文献   

12.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反动君主国在打败拿破仑帝国之后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历时达八个多月之久,其宗旨是尽可能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且由各大国瓜分领土,重新安排欧洲的版图。所谓“神圣同盟”则是为了维护维也纳会议所强加给欧洲各国人  相似文献   

13.
张旺 《文史天地》2014,(4):84-87
正一、苏波战争与《里加和约》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为了自己的生存,被迫于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割地的《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等地的管辖与主权,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为德国所控制。从此,在苏德、苏波关系中出现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问题"。1920年4月下旬,波兰军队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对苏俄发动了进攻。战争初期,波兰军队长驱直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战线过长而遭致苏俄红军反击,红军不仅收复  相似文献   

14.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2,1(6):69-81
俄国封建晚期城市人口再生产的扩大虽保证了市民绝对数的增长,但却不足以同时保证在国家总人口中市民比重的增长。俄国封建晚期城市化缓慢的直接原因在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数量不足,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性质;部分市民迁往农村或转为农民。  相似文献   

15.
究竟如何认识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实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不同意见。在苏联,一种意见认为,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是“最新资本帝国主义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帝国主义特征的“资本主义特殊阶段”,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就是“帝国主义时期的沙皇制度”。本文作者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该文从理论和历史两小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是指沙皇制度的掠夺政策和压迫政策,而不是指进入垄断阶段的俄国资本主义;这种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存在于沙皇制度自形成至灭亡的整小历史时期,并不仅仅存在帝国主义时期。作者还指出,把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引申为俄国帝国主义的特点同样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晓岷 《世界历史》2002,(1):121-121
北京大学历史系刘祖熙教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的《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1 861— 1 91 7)》 ,是一部一系统、全面阐述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专著。全书分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 ,共九章 ,3 7万余字。本书通过分析 1 861年农民改革和 1 90 6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评估地主经济向农业资本主义的演进、农民分化和富农经济的发展 ,揭示了俄国农民问题的症结。通过对俄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问题的分析、论证 ,指出了俄国赶超型工业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本阶级君主立宪制过渡的复杂性。再…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得以复国。而此时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实力最强的国家,波兰积极追随法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时,欧洲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波兰东西两边的苏联和德国实力逐渐增强,处于夹缝之间的波兰的安全受到了重大威胁。为求自保,波兰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推行了等距离外交。但由于各种原因,波兰的等距离外交并没有挽救它再次被瓜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1864年2月,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在对这场战争性质的评价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大都认为这是一次王朝战争,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一个步骤。①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由于丹麦的民族主义者企图吞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才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②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场战争实质上是普、奥发动的对丹麦的侵略战争,对丹麦来说,则具有民族自卫战争的性质,因此不能单纯地把它归结为王朝战争。  相似文献   

19.
克里木(现译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是沙俄欧洲扩张道路上同欧洲同盟的一次严重较量,是它第一次以失败者身分在欧洲和会上接受制裁,标志着沙皇俄国国际地位上的一个转折点。本文试图从国际关系方面对这次战争作一剖析。国际关系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十四、十五世纪,欧洲的英国和法国的农奴制已经开始瓦解,而俄国的农奴制还正在兴起;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已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桎梏,资  相似文献   

20.
波兰政局的剧变与团结工会刘邦义波兰战后发生过多次事件,其中较大的有三次,即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1970年的格坦斯克事件和1980年的8月事件。在这三次事件中1980年8月事件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在1980年8月事件中出现了一个举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