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品牌设计已成为了旅游企业重要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可以避免同质化的无序竞争,也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将旅游企业精准定位,塑造旅游品牌的良好口碑,通过旅游企业的品牌设计,为促进企业发展,营造品牌文化创造了条件,因此,旅游品牌的创新设计研究十分重要,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胡晓东 《旅游纵览》2022,(18):132-134
“十三五”时期,云南省玉溪市致力于把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把玉溪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明确和细化玉溪市旅游产业的品牌战略。本文运用品牌战略管理理论,结合玉溪市旅游产业的资源禀赋、发展目标和市场竞争,为玉溪市旅游产业品牌提供新的定位建议,使其调整旅游产业品牌定位策略,克服旅游产业品牌发展的问题,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洋 《旅游纵览》2013,(6):134-137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昆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基于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围绕建设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发展要求,综合生态、文化、旅游三大资源,提出"4567"战略,即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与市场融合四大融合路径,建设五大示范基地,打造六大强势品牌,强化七大重点领域,以全面提升昆明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大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民风纯朴。县内有非常丰富而独特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近几年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有力地支持旅游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对外推介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并深化体制改革,在产业的深度开发、品牌打造、发挥效益等方面大作文章,使旅游和文化产业得到较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美玲 《攀登》2013,(5):97-10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是文化发展的载体。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的必然选择。本文对青海省黄南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促进该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蓰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衢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搭上互联网的“东风”,让衢州旅游文化走向世界,对于衢州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衢州旅游文化传播现状,并从文化认同、渠道创新、品牌建设和人才培育方面探讨衢州旅游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郑立文  谢新暎 《旅游纵览》2013,(12):174-176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产业中应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最广泛和关联性最紧密的支柱产业。宁德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及积淀深厚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发展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其内涵,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探索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对策,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实现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发展参与型、民族型、文化型等类型的旅游,拓展旅游外延和内涵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如何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抓住有利因素,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交汇已经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迫在眉睫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与融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从根本上推动常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的原因以及旅游和文化产业互动的模式两方面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加强二者的融合力度,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产业中融进文化产业,使文化得以传承,旅游得以长足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克梁 《旅游纵览》2013,(8):287-28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宜昌文化和旅游业资源丰富,但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必须通过培育文化旅游新品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宜昌支柱性产业。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此,笔者对宜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11.
夏知晓 《旅游纵览》2023,(19):109-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进步奠定了稳定基础,也给旅游业迈进新阶段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近年来,部分地区开始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二者共同进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仍存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略显不足、旅游产业发展中文化建设缺失、文化发展缺乏创新驱动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利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简单介绍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一系列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大量新型旅游业态.本文从消费者需求和浙江绍兴产业资源等方面分析浙江省绍兴文旅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能,提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设计沉浸式旅游产品,打造新时代绍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以期绍兴文旅融合高...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发展方向,现今的旅游业已经不再是仅追求经济效益。深入探寻旅游文化产业适合怎样的城市发展基础上,分析结合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应该怎样发展,以及如何推动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各方面的收益,对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  相似文献   

14.
韩宏 《旅游纵览》2015,(2):108-109
"旅游发展文化先行"这是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成功经验,如何提高南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阐述了旅游文化的定义,分析了南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姚云贵  尹华光 《旅游纵览》2014,(11):198-200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如何确立和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已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片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功能机制及动力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法和逻辑演绎法,初步构建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图,最后对每一种路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探讨,以期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维导向。  相似文献   

16.
王瑞平 《旅游纵览》2022,(17):62-6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程度较高,两者的融合发展,既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又能够推动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进而成为保障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路径。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首先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融合发展动力、融合发展过程、融合发展载体等方面提出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顾佳琪 《旅游纵览》2013,(3):149-150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贵州省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应当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它们内在的互动规律,对于贵州省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当前网络传播给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深入分析了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传播策略,以期对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旅游、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词。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系统思维,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层面上两者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精心做好顶层设计,挖掘整理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变,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旅项目工程建设,丰富文旅体验活动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关系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其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使得两个产业在融合中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本文以梧州市泗洲岛下俚文化开发为例,探究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与管理,对文化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