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大林关于苏联向中国提供空军掩护等问题致罗申电(1950年7月13日)送:斯大林同志,斯大林同志,莫洛托夫同志1950年7月13日3时15分收到北京苏联大使请转告周恩来或毛泽东下述事项:“1.英国人通过其驻莫斯科大使向我们发出正式照会,申明他们由于受...  相似文献   

2.
“老兵可以退役,但精神永不谢幕。”1月25日,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任内最后一篇文章《难忘英伦十一载》,在文末借这句英国军歌名言挥别英伦三岛。这句话也是他对自己半生外交事业的总结明志。29日,刘大使接受《环球人物》记者视频专访。31日,他偕夫人归国,满怀深情发表致辞:“持节英伦11年,我成为中英关系史上任期最长的中国大使和中国历史上在一个国家任职时间最长的大使,深感荣幸和珍惜。”  相似文献   

3.
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封闭已久的中国的大门后,一批又一批传教士涌入这块“阔别已久”的土地上。凭藉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深入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传播福音、发展教徒。中国学习西方的洋务潮流兴起后,有些传教士也宣传经他们加工过的西学知识,以作为传播福音的手段,企图达到使中国基督教化的目的。但是,于1861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的英国人傅兰  相似文献   

4.
戈登在苏南     
戈登(CharLes GeorgeGordon,1833—1885)是英国对外侵略,争夺霸权奴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急先锋,是屠杀东方人民的刽子手。自从英国军官学校毕业后,便开始了他罪恶的生涯,为使英国在近东利益不受损失,他积极地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1860年来华,参与进攻北京和焚毁圆明园的罪恶勾当;但不久,清朝统治者又与戈登握手言好,“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犯下滔天大罪;后又在印度、苏丹等地奴役土著居民;1880年再次来华,进行所谓“调停”伊犁事件,使中国大片领土割给俄国。但是,罪有报应,恶贯满盈的戈登终于在1885年1月26日清晨被苏丹马赫迪起义军用长矛刺杀、结束了他肮脏卑鄙的一生。反过来,戈登对英国帝国主义来说却是一位功臣,无怪于他的墓碑上还刻着“不列颠帝国的拯救者”的歌功颂德的字样呢?被资产阶级学者称为戈登一生最富传奇性的事迹是“中国戈登”在苏南,他疯狂地屠杀和镇压太平军。  相似文献   

5.
赫德1854年来华,1861年以总税务司身份总揽中国海关权柄近50年,他一方面作为“中国政府的臣仆”活跃于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以“是一个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服务机关”的税务司公署为大本营,维护清王朝的权威与利益,一方面又作为英国在华的重要代理人,为英国资产阶级谋取在华最大权益。他既谨慎圆  相似文献   

6.
1945年12月21日,蒋介石授权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傅秉常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1946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联合国和平会议.1946年和平会议是观察中国驻外使者在蒋介石的旨意下如何处理国际事务的最好案例,因为此次会议的目的是解决国际重大事件,即长期以来一直被历史学者称之为冷战起点的“伊朗危机”.至于中国代表团的作用,关键是能否对处理国际事务有积极意义和影响.这是个重要问题,尤其考虑到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并称为“四大国”,但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其他三国.既然如此,分析当时中国驻外使者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不论大小都非常有意义.比方说他们是如何表现的,蒋介石对他们又有什么期待.这些问题在傅大使出席伦敦会议时所记的日记中能够得到一定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正《晚清时期老外的"国学"情结》自1807年英国人马礼逊来到中国后,来华的西方人络绎不绝,他们往往背负外交、经商抑或宗教使命,其中不乏长袍马褂久居甚至老死中国者。他们身上表现出长期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国学"情结。第一,人名多附庸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汉学家Samuel Wels Williams,中文名字为卫三畏。"三畏",不仅与他的英文名Samuel音相近,而且  相似文献   

8.
文史选萃     
《贵阳文史》2008,(3):96-96
给英国大使一个下马威 沙祖康原则性很强,在外交场合为维护国家利益,对任何人,他都寸步不让,上任伊始他给英国大使一个下马威。沙祖康重返日内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特命全权大使。那时候各个国家驻日内瓦的大使,都礼节性地来祝贺、拜访。沙祖康说:“英国大使来拜访我,落座后,很不礼貌地说:‘大使阁下,我们大英帝国对你们的人权情况表示关切。’  相似文献   

9.
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期间所持中国护照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1995年在英国发现了清政府外务部为斯坦国第二次中亚考察颁发的游历护照。本文对该护照的由来、内容及后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分析。作者认为,该护照将斯坦因的官衔拔高为“大英国总理教育大臣”等并要求西北各地方官员“照约妥为保护,毋得留难阻滞,致干查究”,结果误导了他们,致使斯坦因在考察期间未受任何阻拦和限制。同时作者也认为,该护照虽然认可斯坦因来华“考查古迹”,但并未准许他发掘、购买文物以及将文物运出中国。  相似文献   

10.
史 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中 国早期现代化发端于建立新式军工业。……西人来华工作,在总体上适应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随着鸦片战争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洋人、洋枪、洋炮便涌入了中国。一些洋人适逢中国兴起的洋务运动,遂投身其中,扮演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投机家、冒险家的角色,英国人马格里便是这些人中一个。是他最早创办了中国军工企业,并成为首位中国的“洋厂长”。 马格里爵士,英国奥金莱克人,获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随英国侵略…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由英国汉学家约·罗伯茨 (J .A .G .Roberts)编写 ,蒋重跃、刘林海翻译 ,时事出版社 1 999年 1月出版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之一。作者约·罗伯茨 (J.A .G .Roberts)现在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ofHuddersfield) ,从事中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他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资料翔实 ,可读性强 ,是一本集历史、文学于一体的佳作。本书是作者根据 1 9世纪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部分来华人员的著…  相似文献   

12.
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签字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拒不履行“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调动大批军队“围剿”解放区,致使内战阴云密布。这时,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采取了调解国共两党争端的对华政策。11月27日,杜鲁门总统在宣布批准驻华大使赫尔利辞职的同时,宣布任命陆军上将马歇尔以大使身份,为总统驻华特使。马歇尔于12月15日离华盛顿来华,20日到上海;21日抵南京,受到蒋介石的接见;22月到达重庆,并很快会见了中共著名人士  相似文献   

13.
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着古巴与“超级邻居”美国长期抗衡,他很喜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首诗的意境。他说:“这些年,我一直面对死亡的威胁。敌人尊敬那些不惧怕他们的人,那些敢于挑战他们的人。”卡斯特罗总是穿着一身橄榄绿军装,一直给人强硬的印象。然而,这位世人眼中的“铁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本刊特约中国前驻古巴大使徐贻聪和记者赵凯讲述他们所认识的卡斯特罗。  相似文献   

14.
杨雨青 《纵横》2014,(4):51-54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团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英国等固结为同盟,联手对抗日本。1942年1月,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统帅,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将军来华,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以及中缅印战区司令官。这两位中国战区的领军人物,本应成为亲密战友,携手并肩,共同对敌,不成想二人却反目成仇,矛盾越发不可收拾,最后以史迪威被赶回国而告终。从蒋介石和史迪威两人的日记里,可以看出两人矛盾之深。  相似文献   

15.
蔡再成 《百年潮》2008,(8):57-61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从军队系统调了一些高级将领,到北京集训。经过集训,这些高级将领成为新中国派驻各国的大使,人们称他们为“将军大使”。这其中就有我的舅舅袁仲贤。  相似文献   

16.
在四大发明提出之前,西方好多人只知道中国有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后来,来华传教士、英国著名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强烈要求增加造纸术这项“卓越的发明”,从此四大发明概念正式成型。  相似文献   

17.
1938年下半年,国民政府为争取欧美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特派正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胡适抵达美国后,积极向美国朝野宣传中国的抗战,争取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竭力向美国争取财政援助,促成了数笔美国援华贷款;他设法阻止美国国会修改不利于中国抗战的“中立法”,坚决反对美国和日本的妥协等。因其使美成绩斐然,因而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导游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旅行社组团的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是通过导游的沟通来实现的,导游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社会主义旅游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导游的工作。 由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使他们经常处于复杂而活跃的环境之中。他们不仅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旅游情境,还要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打交道。日本人称导游为“无名大使”,英国人称导游是“祖国的一面镜子”,由此可以看出各国对导游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翻译导游人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初期,在传教士内部发生的“礼仪之争”已经演化为清王朝和梵蒂冈所代表的欧洲礼仪文化之间的冲突。康熙为使入华传教士遵守“利玛窦规矩”,重新思考他的宗教政策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安排法国来华耶稣会士白晋、傅圣泽等在清宫研读中国典籍《易经》,并就白晋等人的《易经》研究与传教士展开对话。这场文化对话,不仅揭示出“礼仪之争”发生后在来华耶稣会士内部出现的矛盾及白晋所代表的“索隐派”的文化倾向,也表现出康熙在“礼仪之争”中对待耶稣会传教士的策略以及对待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震访英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王震听说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70%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震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王老有点眩晕,这是失业工人吗!?他看到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