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章建文 《安徽史学》2010,(3):115-117
一、吴应箕、刘城开创了贵池的史学传统 吴应箕(1594-1645),始字风之,后更字次尾,号楼山,南直隶贵池县兴孝乡人.复社五秀才之首.是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也是一位史学家.他的学生陈维崧(字其年)在<钱础日史论序>中指出了他的史学地位:"先是,贵池吴先生、太仓张先生俱有史论.吴先生意气雄伟,倜傥非常,所著楼山堂史论,高文老识,成一家言,有极笔之叹矣."[1]不仅如此,他对贵池史学还有奠基之功,具体来说,表现在治学方法、史学思想和史学实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夏燮的史学     
夏燮,字谦甫,一字季理,别号谢山居士,江上蹇叟。今安徽当涂人。生于1800年,1875年逝世。他一生写下大量著作。计有二百万字的《明通鉴》100卷、《五服释例》20卷、《述均》120卷、《中西纪事》24卷、《粤氛纪事》20卷,又校勘明《陶安学士集》、吴应箕《楼山堂集》、汪莱《算学遗书》、《汉书八表》等,俱刊行。没有付梓的还有《明史纲目考证》、《明史考异》、《谢山堂文集》等书。强烈的爱国思想夏燮生长的时代,正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时代。夏燮认识到这是中国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蒿目增伤,裂眦怀愤”。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危难既引起他深切的忧虑,也激起他强烈的  相似文献   

3.
吴应箕(1594—1645),贵池人,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民族志士。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满清统治者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他的行动以及留下来的诗文,永远值得后人的景仰和学习。应箕生在明朝末年,那是一个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盪不安,多災多难的时代。清人正兴起于东北,山海关外,烽火连天,明军败创的消息,时时传来关内,使人忧虑不安。腐朽的统治者,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关头,不知改革政治,反而镇压人民。人民已经生活不下去了,统治者还在进行无厌的榨取;敌人已经快要打倒关内来了,统治者还没有进行认真抵抗的准备。怎能不使人忧虑呢? 应箕对于劳动人民辛勤地劳动、困苦的生活,表示了深切地同情,对于统治者的无厌榨取无限愤慨。他在《耕田苦》一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心学思想主要包括"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本体论和"反求诸心"的心学方法。他的心学思想开启了明代心学的先河,尤其是对湛若水和王阳明心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明代思想史上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明代蜀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任瀚的地方史和方志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他应在明代史学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闫素芬 《沧桑》2012,(1):51-52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文将对箕子及其一生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岭南学派,又称江门学派,中国儒家学派的一支,成形于明朝中晚期,发源于广东新会,由著名理学家"白沙先生"陈献章所创立,为明代较具影响力的理学流派之一。岭南学派强调治学要贵疑,主张面向自我和自得,学问不要为传统所锢蔽。岭南学派在理学的各派别中颇具进步意义。岭南学派主要人物有陈献章、梁储、李承箕、张廷实、林廷瓛、湛若水等。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实斋,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岭南学派之创始人。他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的学者,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  相似文献   

8.
赵逵夫 《文献》2002,(3):124-140
《楚辞疏》的作者陆时雍,是明代末年思想比较深刻、有一定独立见解的学者和诗论家.他的《楚辞疏》论诗谈艺,多所会心,是明代楚辞学著作中有特色的注本.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张隽赍持"因序以征书"的遗民心志,辑录<古今经传序略>,保存了大量的有明文献.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佚文温璜<易解自序>及韩昌箕<历代史衡自序>,借此可考见明代吴江著述之一斑,亦可补史志之遗缺.  相似文献   

10.
李致忠 《文献》2002,(3):200-205
《洪范》乃《尚书·周书》中的一篇,相传为箕子所作.箕子,名胥馀,商纣王诸父,封子爵,国于箕,故称箕子.  相似文献   

11.
钱谦益与瞿式耜这两位人物,一位是大节有亏的文坛盟主,一位是节义薄天的孤忠大臣。然而,就是这样在明末清初出处抉择迥异的两个人,却是情意深厚的师弟。他们四十多年间忧戚与共,是师弟,亦是挚友。乙酉之后两人在政治上虽然选择殊异,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互通声气与彼此间的思慕。虽然瞿式耜在想到自己的这位恩师时也产生过矛盾痛苦的情怀,但他还是以“到头终不负门墙”自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12.
明朝对西藏的经略始于洪武初年,至洪武八年(1375)基本确定了对西藏的全面统治和管辖。永乐时期的明朝,以西藏为中心阻断蒙古、西域之间的联系,使西藏成为明代"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终明一世,西陲晏然的景象。西藏与明朝之间明确政治管辖关系的形成,既体现出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层面的强烈需求,也包含有明朝继承元朝疆域遗产的政治意图和构建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北方防御体系的战略需要。西藏作为明代"中国"与"天下"在西部疆域范围的重合部分,为近世"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明代"天下"的范围既包括明代"中国",也包括周边的朝贡国家。明代"中国"划定出明朝的西部疆域范围,明代"天下"则是由明朝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所确立的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射,并在古代向近世转变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王晖 《史学月刊》2004,(2):14-18
战国秦汉时的文献中常言商王纣脯醢俎杀诸侯方伯,并认为这是周武王兴兵讨伐、商纣亡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多有怀疑。今地下出土的晚商金文及殷墟甲骨文资料可证商纣俎醢酋长侯伯并祭祀先王完全是历史事实。从殷墟卜辞看,商代从武丁起以人为牲的情况呈递减趋势。商纣俎醢酋长侯伯不是个人品质性格问题,而是殷人文化习俗观念使然。  相似文献   

14.
范银花 《东南文化》2011,(5):123-126
元代画坛大家黄公望的山水画风及精神修为深受明清江南士人的推崇,明清两朝的虞山绘画也深受其影响。但自黄公望之后,明代虞山再无大家出现。而有清一朝,以王时敏、王翚为首的画坛因崇尚摹古画风而丧失了创新进取的精神;加之在社会风气影响下,文人情怀也由淡泊转向趋利,这些都导致虞山画派日趋没落。  相似文献   

15.
张蔚星 《收藏家》2011,(12):13-20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因过继给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早年曾为吏后因故入狱,出狱之后入"全真教"成为一名道士,又号大痴道人。他说自己是"松雪斋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16.
《小华外史》一书,1 9世纪朝鲜吴庆元父子编撰。“小华”,即“小中华”,指朝鲜王朝。明朝灭亡以后,朝鲜君臣上下多有崇祀明朝之举,同时编修了大量追述和思念明朝的史书。本书就是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中产生,内容是记载朝鲜王朝与明朝的历来关系,而在明朝灭亡以后,则详述朝鲜举国怀思明朝、祭奠明朝皇帝和优礼明朝遗民及其后裔的史实。吴庆元父子用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把其编成。全书征引史料十分丰富,参考了明、清、朝鲜以及日本的史料1 80余种,几乎每条史料都标明出处,史学方法严谨扎实,学术视野广阔。在思想上大倡尊周思明理念,宣扬尊王攘夷、尊明贬清观念,将清朝视作夷狄。此书之编撰在清朝已经统治二百余年之后,是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学术界有人完全否定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观点,专门考察了清朝在与外国开展政治关系时建立朝贡制度的最初目的。我们认为,清朝所构建的朝贡制度具有谋求自身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显著用意。与明朝相比较,清朝在处理涉外事务时在实际上已经摒弃了明朝二祖在海外世界扮演天下共主的理想,而专注于自身的边疆稳定和安全,使她的封贡体系具有周邻性和边疆防御体系的突出特征。而清朝将周邻诸国的朝贡事务分别安排于礼部和理藩院两个不同机构进行管理,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朝贡事务所做的制度安排,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相关国家和部落的民族特质,体现了清人处理涉外事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在明朝初建时曾发生过较为剧烈的变化。过去学术界在考察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者都着重从明丽双方去寻找答案,事实上,北元政权特别是盘踞辽东的纳哈出势力的存在,对明丽关系的发展一直起着负面影响。纳哈出势力的存在与明丽关系的不稳定在时间上也是相吻合的。明朝方面在积极谋求与高丽发展关系的同时,努力解决辽东的纳哈出势力,也是明朝发展同高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丁文江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一生议政、参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留学时期,这一时期他喜欢阅读《新民丛报》,与康有为、吴稚晖等人有过来往。第二阶段是在五四时期到1926年底,这时期他与梁启超、胡适等人关系密切,在《努力周报》发表了大量文字,出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表现了积极参政的倾向。第三阶段是在1930年代,丁文江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时评政论和旅行游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丁文江虽有政治热情,且具行政才干,但却缺乏意识形态和政党的背景,这实际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  相似文献   

20.
以往政治地理学对于行政建置的研究,多注意其结果,极少注意到变化过程。广东花县原为数县交界之地,从明中叶开始,当地不断出现要求建立新政区的呼声。方案有建直隶州、建镇、建县三种。但历经150年,直到康熙年间才最终建县。本文分明中叶、明末、清初、最终建县4个阶段讨论国家与乡绅对政区建置的意见分歧,表明乡绅意志最终通过政区设立得到体现,反映出地方权势对国家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