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处理“形”、“神”的关系,一直是古今画家探索、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个问题触及了绘画的本质,触及了绘画发展的规律,是许多创作思想、理论的冲突在实践中的集中反映,是“以形取神”还是“遗貌取神”.时至今日,东西方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也不能为之寻到一个结论性的说法,或许这一问题本身就不该有一个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结论.最初,绘画因为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反映物象的准确程度几乎成了它唯一的艺术标准.随着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绘画,往往因为这一阶层具有复杂  相似文献   

2.
程茂煜先生1949年生于北京,其父程俊良先生是我国近代在京老宅门里走出来较有影响的花鸟画画家,受其父的影响和熏陶,茂煜日积月累的利用空闲时间临习传统笔墨绘画技法,茂煜先生为人忠厚,事不媚俗,光明磊落,做人如此作画也遗貌取神,师心不蹈迹将前辈们的艺术灵魂进自己的创作,他画的“芭蕉菊花”追求淡和自然,淡作为艺术审美的范畴之一,始源于道家《老子》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其释家以淡寂形容禅的境界,抽象的哲理概念,所以能转化为艺术审美范畴,乃在能构成一种超乎物欲的清静的艺术境界。茂煜先生善画藤本题材,藤本题村在中国画发展史有其…  相似文献   

3.
刘世存 《神州》2011,(29):163-164,166
中国画的精妙在于以书法笔墨来表现。山水画不仅善用笔法墨法,同时还特别讲究画的"立意"、"立象"之道,"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山水画是以散点透视造型构图,其是表现的艺术。表现寄托以神与诗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中国山水画家不只是运用墨法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并融入作者个性的审美意念,以情、意、境、趣的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表现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方丽华 《东方收藏》2022,(7):106-108
彩绘是一种古典的国画技艺,陶瓷则是一类非遗项目,当精湛的制瓷技术和诗意的彩绘技艺相结合时,会碰撞出另一种美,那是意境之美与器型之美的高度融合。素雅的瓷器固然迷人,但当彩绘与瓷器相融,就诞生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臻品。手艺人在具体创作的时候,构图注重透视法则,在色彩配比上也注重统一协调。本文浅谈如何利用色彩和透视等原理,在瓷器上勾勒,让传统陶瓷彩绘技艺在新时代走进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5.
关于《搜神记》中佛教内容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在佛教已经流行的东晋所写成的神鬼故事集《搜神记》,居然极少有佛教内容。本文经过考证,排斥了因该书曾佚失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性,认为主要是由於束晋之初的江左佛教之主导意识遗带着浓厚的以自然为本之玄学色彩,从而来不及有很多华土的鬼神传奇被结合而出现在佛教的故事中。  相似文献   

6.
段芸 《文物天地》2020,(5):70-75
一《明永历帝遗玺拓本》基本情况云南省文物总店书画库旧存一件特殊的拓片(图一),拓片名为《明永历帝遗玺拓本》,拓片上的明永历帝遗玺(图二)则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拓片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于画面主要部分的印章,印文为"敕命之宝"(图三),分别用朱色(正拓)和墨色(反拓)各拓一次,在黑、红色印文的中间以墨色拓印龙首纽图案作为间隔,三个图形以"I"字形排列居于画中;第二部分是位于作品上端赵藩的一段长跋文和下面印文图形侧边竖排文字共同组成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从这一期起,新辟《沧海拾珠》专栏。汉语言中有"沧海遗珠"的成语,本意是珠遗沧海,喻指遗漏精华或埋没人才。现以"沧海拾珠"作为栏目,则是拾文物工作既往之遗珠,补文物事业历史之空缺。或曰:拾取既往文物工作中不见经传,却又影响深远的人物、事件之遗,增补文物事业成果、经验、史料之缺。本期发表的三篇文章,盖如式样,可供参考。为此,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老专家、老领导、老同志开启记忆之窗,把自己亲历目睹的那些对文物事业功劳卓著而又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记录出来,公之于众,既丰富历史记载,又供后人借鉴,更成为自身对文物事业的新贡献,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8.
流传于汶川地区的羌族羊皮鼓舞是"通灵""展演"与"历史记忆"三位一体的地方文化,在羌族人眼中有法事之舞与表演之舞的区分。但在国家"非遗"语境中,以其具备的"表演"特征,将之列为传统舞蹈类国家"非遗"项目。基于凝视理论的研究视角对之进行解析显示,国家与地方社会在全景敞视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因各自视见的不同形成了视觉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主体对文化的定义与文化再生产,也影响着"非遗"传承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旅游神"即与交通、道路、出行相关的神祇。在中国,有"行神""道神""路神""道路之神"等叫法。为了表述方便,统一称"旅游神"。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中国以及其它地区均产生过旅游之神,并且形成了祭祀这些神祇的仪式、制度、风俗和文化。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其衍生出的祖饯习俗在完整性、普遍性、等级制、规范性和延续性等方面均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军民的忠烈信仰是宋代救亡图存的精神支柱,军人也是忠烈信仰与传播的重要群体之一。北宋时,三圣神信仰起源于泾原路平夏城,后成为陕西军队的保护神,广被奉祀。南宋初,因和尚原大战获胜,三圣神获赐"旌忠"庙额、加封至四字王。在张俊、杨存中等陕西籍将领的主导下,立庙临安。三圣神在江浙地区、川陕之间广为传播,成为临敌之际致祷庇佑之神。因国家劝忠所需,三圣神也在这一时期衍变为三位为国尽忠的忠烈之士。三圣神到三忠臣的衍变及该信仰的长盛不衰,是国家诉诸祠祀向军民劝忠的集中体现,其广泛传播则与重要将领的提倡、军民迁移、战争获胜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画像中,最常见的布局是“对举”,即构图两相对应地布置。如:日神与月神、伏羲与女娲、天禄与辟邪、青龙与白虎的对举等。这种布置方式有的是因两个构图中心的需要、有的是方位的原因等,更多的则带有哲学寓意——阴与阳的统合等,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进行过研究。为便于进行这篇章下面的探讨,我们将这种“对举”现象姑称为汉画中的“二”。  相似文献   

12.
鬼谷子 ,是一位人尽皆知而不识 ,家喻户晓而不明 ,人神兼备的高古隐逸名士 ,但迄今为止 ,文坛书肆虽可见二三册有关鬼谷子之出版物 ,然或译自东洋扶桑 ,或沦胥于野史稗乘者流 ,既无力拯济鬼谷子出“子不语”之林 ,更谈不上为其升座开光了。关于鬼谷子 ,尚古典章史传 ,语焉不详 ;秦汉以降之士林 ,虽间有论及 ,亦止于吉光片羽 ;至于晚近之学术界 ,庶几忘遗。兹不揣浅陋 ,博征远绍 ,索隐钩沉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 ,对鬼谷子及其相关问题 ,草为斯论 ,以求方家赐教法正。   一、历史上的鬼谷子与鬼谷子的历史  鬼谷子 ,是人还是神 ?此乃千古…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版《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邕管·贵州》有“乌浒之俗: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食之;云宜弟,取妻美让兄;相习以鼻饮”。其中将分号标在“云宜弟”之前,则“宜弟”乃“取妻美让兄”之谓.这种理解,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宜弟”究竟为何义?《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云:“昔者越之东,有(车亥)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子,谓之宜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云:“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后汉书》卷116《南蛮列传》载:“(交址)西有(口敢)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为乌浒人是也.”  相似文献   

14.
船山明亡後隱於深山四十餘年,以漢衣冠終其身,並世殆無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深信人能以"養性"爲功於天地。船山以爲,通天下一氣,一陰一陽,絪緼相繼而不息。最清者》太虛"天氣",純粹而靈;降而爲"地氣"或"五行之氣",則稍濁而有礙;地氣凝結,則爲形質。人之所以有靈,在於有心,心中函有太虛天氣,是爲"神",爲"性"。此神爲地氣所包,地氣則限於形質。心中之神雖得自太虛,然既生之後,則與地氣交通往來,人能自取自用。神之爲清爲濁,於是端賴於己。且人一生所爲所思,皆不滅而融入其神,死後同歸太虛。故君子"存事没寧",不遺造化以疵纇。如此信仰,直可名爲儒家士君子之宗教也。  相似文献   

15.
敦煌具注历日所见"本命元神"及相关图像,当指中国古代北斗七星禄命信仰体系下相对于本命星神而言的元辰星神。由于十二生肖与北斗在宗教信仰上的关联、以及北斗七星官神在造型方面的相近性,故敦煌具注历日将生肖置于星官帽顶的构图方式,不仅可以客观表达以生肖代表本命、以星官代表元神的双重象征,而且就视觉效果而言,也避免了因本命星神与元辰星神同为北斗星官、容易导致在造型上相雷同的冗沓。隋唐墓葬中冠戴生肖的人像俑,当与敦煌历日见载的本命元神图像一样,是元辰(元神)信仰与生肖信仰相结合的产物,用以展示和传递北斗在古代中国"注死回生"的宗教隐喻。  相似文献   

16.
战国楚简中所见"太一"是掌管人生死病患的职能神,在同类神灵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其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无论是高级贵族还是普通的平民都可以向之祭祷。其等级高于后土等,但是相比于"大水""楚先"等,则并未有任何等级上的超越或是统属关系,很难确定其为至上神。"太一"与"帝"并不能等而视之,两者之间仍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基层社会,其本质属于国家政治的范畴。当下出现了一个体制内部精英共谋、各类资本转化与互惠、遗产主体边缘化的中国"非遗"生态。由于国家视野与学术研究对于"遗产"的观点存在异质的价值悖论,令介入遗产事务的学人们多有困惑与妥协,而中国"非遗"保护浓郁的行政特色,决定了无法以此去实现学科内部的快速增长。学者们涉足其中的兼职心态,以及"非遗"主题下质与量不均衡的成果现状,也无法使之形成一个学科本位式的常态科研重心。学者们需具备超越"遗产观"的学术发展远景;坚持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田野作业,保持学术独立书写;向建设公众(应用)民俗学的分支学科方向努力;关注"非遗"保护场域下"传统再发明"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陈宏谋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乾隆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有"岭表儒宗"、"理学名臣"之称。他以程朱理学为本,敦崇实学;学以致用,居官务实;坚持"学者为己",力求"明道济世";为官清正廉洁,遗惠在人,为雍乾时期社会经济和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香玉 《神州》2014,(7):79-81
<正>《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有60余处3D制作的大场景,号称是迄今为止"场景最多的徐克电影"。眼花缭乱的武打动作也是3D特效的延伸,这些特技挑战观众极限想象的同时,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特效下的潇洒"伪江湖"。《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简称《神都龙王》)可以看作徐克2010年作品《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前传。时隔三年,徐克重拾狄仁杰系列,电影业的整体特效水准已经大跨步前行,徐克大胆选择尝试水下3D,打造海上视觉盛  相似文献   

20.
岳永逸 《民俗研究》2023,(1):26-38+156-157
在相当意义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是大国政治博弈与话语权争夺的结果,非遗保护运动的展开很快演化为文化治理的政治技艺。长时段观之,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延续了传统中国文化演进的上下回还、流转的内在逻辑。现代民族国家意涵的凸显与赋予,加强了不同阶层、群体、行业、地域文化的自我澄清以及一统性。家国情怀的激发,则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然而,受镜头美学和行政管理逻辑支配的“馆舍非遗”保护模式,使得非遗保护运动的表述和实践多少背离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服务传承主体的初衷。要使非遗工作进一步发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功用,就须将“馆舍非遗”还归于民,将源自民俗的非遗再民俗化,使之成为真正支撑人之“生”的文化。如此,“个人的非遗”也就有着革命性的内涵,对于相关学科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筑牢和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