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粿     
正"清明馃"也已跨越节日,不为清明节日所独有,悠然进入城区,外卖可得,俨然时令小吃,却已难觅少时的味道。清明时节,除了慎终追远、郊游踏青以外,印象较深的还有来自乡间田野的风味——"清明粿"。"清明粿",坊间又称"清明果",顾名思义,意为清明时节的特色小吃,实质上不是一种植物果实,而是一种时令糕点。在乡间,人们喜欢采集初春时节的田间野菜,和上糯米粉,加入各种馅料,包裹成粿,在饮食中吸呼着春天的气息。由于此"粿"易得,再打上清明的烙印,就随着节日而风靡,遂成清明时节的地域性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2.
气清景明,清明标示着一年中空气清爽、草长莺飞、景色宜人的时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绝无仅有,除了农事之外,清明还有扫墓、踏青、祭祀等特殊的内涵,东北各族人民过清明与我国其他地区有相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而形式上又有一些特有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2,(4):12-12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今年清明为4月4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词,而是与"洁齐"同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相似文献   

4.
黄崇远 《文博》2007,(3):94-96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忌日;前年的今天,刚过完八十六岁寿辰,母亲便与世长辞了,两天后是清明节正日。清明这个词与母亲实在太亲近了,不仅清明时节来清明时节去,回忆母亲的一生,也唯有清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2008,(4):128-130
清明节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可作清明的别称,又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2008年,清明节首次作为法定节假日,与4月5日(星期六)、4月6日(星期日)连在一起,形成三天假期。  相似文献   

6.
杏花时节     
每当烟花三月春雨霏霏的时候,人们总爱吟诵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的羁旅情怀,其意境清新、明白晓畅,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传诵。其实,那寄托了人们无尽遐想的杏花村,或许就在江苏的丰县。  相似文献   

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前,位于延安市东南缘黄龙县的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内,85岁的吴桃柄老人缓缓穿过青松绿草,在春色中仔细辨认着一块块墓碑上的名字。"70多年过去了,很多战友的名字我都记不清了,经常来看看,不能忘了他们。"吴桃柄对《环球人物》记者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不少人一直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  相似文献   

9.
在清明时节民间有折柳插坟、带柳还家、插柳于门、身戴柳枝、脚蹬柳屐、头插柳球等习俗,在南京还曾流传着"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的谣谚。柳作为冬去春来、复苏再生的祥瑞象征,作为带有阳气的、生火的"仙木",作为连接生死、长生长在的象征,表达着迎春纳吉的追求和伦理道德的训诫。可以说,柳在清明节俗中的一切应用,都演示了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明雨     
清明,是燃着亲情的一炷香,也是斟满忆念的一杯酒。袅袅香烟萦绕着多少人生往事,盈盈酒杯盛下了一个民族的魂魄。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每个人的清明都牵系着他的血脉,珍藏着他的人生底片。晚唐诗人杜牧曾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出一幅千年前的“清明放旅图”。我想,这首词平意远的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因为它写活了人生旅程中的落魄、困顿、乡愁和追寻,写活了伤感和希望。那在天地间纷飞的愁绪,那在迷中透露的清丽,虽已遥隔百代,仍然如在目前———人们的心扉,人类的情感,有时是不受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