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禹始封于夏《汉书·地理志》说:“颍川郡阳翟,夏禹国。”这是大禹始封于夏的较早记载。《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阳翟又是禹所封,为夏伯。”考《汉书·地理志》于偃师云殷汤所都,于朝歌则云纣所都,惟于故侯国则皆称为国。令阳翟不云夏禹所都,而曰夏禹国,可知阳翟是禹的封国而不是禹都。《汉书》注阳翟,应劭曰,“夏禹都也”,臣瓒曰,“《世本》言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师古曰“阳翟本禹所封耳,应、瓒之说皆非。”《水经注·颍水篇》也说夏禹始封于阳翟为夏国。这些说法是正确的。《通志·都邑略》也承认“禹封于夏”,惟以夏国在陕州夏县,则微有错误,因为北魏太和十一年分安邑县所置北安邑,十八年始改名  相似文献   

2.
<正> 《史记·韩长孺列传》,《汉书·窦田灌韩传》都说韩安国是“梁成安人”,然《汉书·地理志》梁国无成安县,而颍川郡和陈留郡俱有之,以故韩安国之籍贯颇不易确定。《史记》“集解”和“索隐”引用徐广的话,说成安“在汝颍之间”,而“正义”则依据《汉书·地理志》云:“成安届颍川郡。陈留郡又有成安县,亦属梁,未知孰是也。”其实,只要考察一下梁国行政区范围的盈缩,就可对此问题一目了然。据《史记》、《汉书》可知,汉之梁国始建于汉高祖五年春正月,原为异姓王彭越的封地,  相似文献   

3.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  相似文献   

4.
<正>"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这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对钧窑瓷器变幻莫测的釉色的赞誉。一钧窑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禹县在夏代少康时曾为夏都,称为"夏邑";在战国时曾为韩都,称为"阳翟";在秦汉时为颍川郡的治所;在金代禹县归钧州管辖,故称"钧  相似文献   

5.
王健 《安徽史学》2009,(5):89-93
襄城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攻打并制造第一次坑杀事件的城市.襄城在哪里,唐人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注、张守节<正义>均注为颍川郡襄城或许州襄城(今河南襄城)以来,至今沿袭无异义.通过军事史实、交通、地理环境及地名诸方面研究可以肯定,今河南襄城并非项羽所攻之襄城,<索隐>、<正义>所注谬误,清代迄今学者未得深究.项羽攻打之襄城应是秦朝泗水郡治相县,位于今安徽淮北市.襄、相音同义近,可以互训通用,河南襄城改称过相城,安徽相县也曾有过相城、襄城的地名.  相似文献   

6.
汉代在郡国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中,有因当地物产之宜或某种需要而特设的专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及《续汉书·百官志》的记载,这些特设的专官种类很多,包括有农、林、水、工、盐、铁、畜牧等各个方面。在西汉时,这些郡国的特设官一般隶属于中央的官署管辖,东汉则皆改隶于郡  相似文献   

7.
明初,在黔蜀边界设立永宁卫、乌撒卫,分别与永宁宣抚司、乌撒土府同城而治,卫所隶黔,土司隶蜀。明后期,永宁和乌撒地区出现了疆土纷争、土官日益骄纵不法、土司拖欠协济粮饷、黔蜀矛盾突显等问题。地方官将其归因于两地"司卫同城分隶"之旧制,不断有官员提出将永宁宣抚司和乌撒府改隶贵州的建议,但均未得行。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隶事关多方利益,牵涉重大,明廷难以轻易决断;此外,祖制不可违也是未能实现改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75年,禹县无梁乡周垌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北宋刻石一件。刻石内容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阳翟县为保护白马寺(现在周垌村)的寺产颁发的公据。刻石高32、宽35、厚13厘米,青石质,左上方刻有"官"字,在"祥符二年二月日"处刻有篆体阳翟县印(见图)。现收藏于县文管会。阳翟县,秦置,明洪武元年(1368年)并入钧州,万历三年(1575年)改钧州为禹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迄今仍之。公据明确规定了寺院四至和土地、树木等归属权,对研究宋代官方文书有一定价  相似文献   

9.
鄞县故城考     
秦汉时期,政归一统,郡县分设,在今宁波地区初置句章、鄞、鄮、余姚四县,隶会稽郡。其中的鄞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历过三次大的变革:自秦汉时期初设鄞县至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句章,治于今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城山;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改鄮为鄞重设鄞县至2002年改鄞县为宁波市鄞州区,治于今宁波城区三江口一带;自2002年改鄞县为鄞州区至今,治于今宁波城区之南。此间虽在唐代武德四年(621年)至武德八年(625年)短暂有过鄞州之设,但其无论名称抑或承继关系均与鄞县有异,可略而不论。  相似文献   

10.
有关清代玉田、丰润二县由顺天府改隶永平府的时间,清代史料即有六说,传至今日更莫衷一是。已公开的清代档案为找寻改隶时间提供了完整的证据链。先是通过雍正朝雨雪奏折,确定了二县改隶时间当在雍正三年(1725)七月至雍正四年十一月之间。继而通过《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之吏科、户科奏折,判断出二县改隶时间当在雍正四年二月之后。  相似文献   

11.
后燕慕容垂的疆土无洛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一二论述后燕版图。列有豫州河南郡。并谓河南郡后燕领县十三,其首县为洛阳。举《后燕录》为证。《后燕录》说:“垂济河焚桥,众三万至洛阳,苻晖闭关门拒守,不与交  相似文献   

12.
曹组,字彦章,后改字元宠,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北宋晚期著名词人,宋词“滑稽派”之代表,晚年遭际,有宠于徽宗,是当朝御用词臣之一.然在生卒年这一基本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经考证,曹组的卒年当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生年当在宋仁宗嘉祜七年(1062)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之间.  相似文献   

13.
或许是自古以来多为兵荒马乱骚扰之故,今武鸣这方水土这方人似乎对“武”情有独钟,不争论却爱恨交集。仅从县级以上行政建置命名上看,即与“武”结缘再三。首先,是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在今县东北马头镇卢陆屯的止戈县,县名就寓意用武于边荒保护人民。用今天的话讲,用武戍边,造福人民。该县当时隶南方州,贞观六年(632年)改隶邕州,贞观八年(634年)改隶澄州,武周(684-705年)时改隶廖州,不久复隶澄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隶贺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隶澄州。宋开宝五年(972年)省入上林县。是时该县所辖今属武鸣县的部分县地,在宋治平四年(1067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方舆胜览》卷70利州西路同庆府"建置沿革"载:"唐复为成州,又改为同谷郡……收复之后,复置成州。朱梁改为汝州。"(中华书局,2003年,第1221页)此"汝州"当为"汶州"之讹。考诸史志,陇右不曾设有汝州。《旧五代史》所记汝州属河南道,在今河南省境内。《新五代史·职方考》载:"叶、襄城,故属许州,唐割隶汝州。"(中华书局,1974年,第742页)此事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此汝州亦即河南之汝州。  相似文献   

15.
张达志 《历史研究》2023,(5):205-218
<正>安史之乱中唐廷与安史政权改易州郡之事,看似题无剩意,但仍有可辨之处。首先,唐肃宗改郡为州具体时间,既有认识并不明朗;其次,肃宗改郡为州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安燕政权与史燕政权行州制还是郡制,学界先行研究也未清晰呈现;再次,史料虽有史思明在肃宗改郡为州后又改州为郡的记录,但唐官方史书却未明确记载史燕政权改州为郡举措是否得到落实。鉴于此,本文以唐肃宗改郡为州与史思明改州为郡为线索,对安史之乱州郡通名改易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辨析对峙双方州郡地名变化及背后原因,以期加深对隋唐州郡频繁改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依据《左传》《山海经》《竹书纪年》《归藏》《连山》等古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所见城邑遗址及相关资料,对先夏、夏初都邑阳城、阳翟进行了考证,认为在先夏时,鲧、禹都阳城,阳城系鲧所建,禹时另建大城;启都阳翟,其地为古代天文意义上的"天下之中",亦即周武王打算"宅兹中国"的"有夏之居"。从而证明,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伊、洧之间,汝水、颍水流域以北的嵩山一带,既是先夏、夏初时夏人活动的主要地理空间和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早期国家政治组织形态形成并发展的源地。  相似文献   

17.
<正> 1.第1382页(中华书局标点本,下版本同):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按“太守并称刺史”,不通。《旧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元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此“太守并称刺史”之“并”字当为“改”之误。  相似文献   

18.
<正>汉武帝平南越乱后,揭阳县(今广东潮汕地区)为南海郡辖下六县之一,王莽时更名南海亭,东汉复名揭阳县,仍隶南海郡。三国西晋时期,揭阳县隶属关系却不甚清晰。《三国志》无地理志,而《晋书》卷15《地理志下》载南海郡统县六,"番禺、四会、增城、博罗、龙川、平夷。"独缺揭阳县,南海郡北邻之南康郡却辖有"揭阳县",故后世多误以为揭阳县其时隶属于南康郡。今人《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南海郡"条下按语称:"揭阳县吴时似废,"给这一问题留下了继续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夔为殷契考———兼说少昊、太昊曹定云殷墟卜辞中有“夔”字,其形体作。关于此字,以往学者有过多种隶释:史学大师王国维初释为“”①,后又改释为“夔”②;陈梦家先生隶作“”或“”③;徐中舒先生释作“”④;近年又有学者释为“夏”⑤。以该字形体而论,...  相似文献   

20.
江州寻阳郡置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初领寻阳、柴桑二县,郡境兼跨长江南北今黄梅、武穴、九江一带地,郡治在柴桑;永嘉元年(307年),增领彭泽、上甲、九江三县,统辖地域向东、南扩展至今湖口、彭泽县;永嘉二年至五年间(308-311年),原在江北之寻阳县治南移至江南之湓口城,寻阳郡遂失去江北地,同时,九江县废入柴桑;安帝义熙八、九年间(412-413年),省寻阳、上甲,原在寻阳县境内的松滋、弘农二侨郡降为县,隶寻阳郡。这一系列变化,是政局变动、区域政治格局、地方政治势力、经济兴衰以及军事行动、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