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之后,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发生了深刻变化。居民购房公平自由,私有住房的比重急剧攀升,住房设施日益完善,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居住开支迅猛增长,城镇居民居住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受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居民居住消费过程中,一些诸如住宅私有率过高、住宅面积过大、一房伴终身等严重脱离实际需要和基本国情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
李力丽 《风景名胜》2021,(1):0129-0129
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当前人们对于住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住宅建筑不仅要满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要求,而且因人而异还需要配有满足不同人群的意愿的相关功能。所以,建筑施工技术团队要根据当前人们的要求找到相应的技术方法。另外,在住宅建筑中经常伴随着人力的浪费、技术不完善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可以对以上问题进行改善。本文将对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势进行总结,然后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1.关注公平和公益,构建普惠性园所。首先,确定小区配套幼儿的建设规模。新幼儿园的建设规模要以适龄幼儿数为基准,我们按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的"原则上每1万人左右建设1所幼儿园"的要求,通过调研,确定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规模为18个班级,基本满足今后8年内试教区范围内户籍幼儿和常住外地幼儿的入园需求,体现幼儿入园的公平性。其次,确保幼儿园收费的普惠性。我园是地方上的公办园,要凸显公益性的特点,因此,新建幼儿园的资金基本以政府全额投入为主,以保障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性收费标准的设定,  相似文献   

4.
袁媛  伍彬  古叶恒 《人文地理》2015,30(1):70-77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背景下,城市贫困空间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探讨贫困空间的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并兼论与东部城市的异同。研究显示,在重庆市层面,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扩大,都市区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渝东北偏远县城则逐渐恶化。在都市区层面,贫困空间分布非均衡性较强,与老城区、工业及其配套居住区耦合。这种特征受到"体制"和"市场"因素的系统作用,体制因素是历史空间继承、早期住房政策与分配制度、城市规划对保障住房的布局引导;市场因素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内城选择性更新等。根据西部城市的贫困特征,反贫困政策应该重点促进都市区局部地区和偏远辖县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房价已经涨到县城。这似乎不在媒体和舆论的关注范围。但事实表明,西部欠发达地区,两千以内的房价基本成为历史,高的到达三四千了。县城房价也疯狂,意味着高房价已经围困了全国所有城市。对于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们来说,意味着很大的困难。我曾经有一个假设,假设县城的房价处于“宜居状态”,会有一些承受不起大城市生活成本的人回到县城去。现在看来,这条“退路”也变得渺茫。当然,这并不意外。  相似文献   

6.
曹嵘  白光润  王琳 《人文地理》2004,19(1):13-16
在评析传统的住宅经济区位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居住环境的生态价值对住宅区位的重要意义,进而从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角度提出了城市住宅的生态区位模型。并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环境生态价值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以及对未来住宅区位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林  杨棽 《人文地理》2021,36(5):101-110
近年来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成效显著,住房困难人群安居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其乐业与否也逐步受到关注。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选取网络公示配租数据,探讨2015—2020年公租房配租居民就业空间分布以及职住分离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公租房居民就业少量分散于地铁站点以及公租房小区附近,多数居民就业分布在内外以内,呈中心大集聚、边缘小分散态势。②2015—2020年就业集聚于内环以内的态势未发生改变,局部变化受到了城市发展布局与配租数量的影响。③公租房居民通勤平均直线距离在14—17 km之间,距离经历小幅下降后持续上涨,居民内部分化明显,部分人群距离超过30 km,面临愈趋严重的职住分离问题。④居民职住分离程度在个体和社区层面上具有差异性,区位条件好的公租房小区居民职住分离程度较低,男性和收入较高的居民分离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闵杰 《炎黄春秋》2002,(5):68-73
20世纪是中国建筑形式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特别是城市的居民住宅。在这100年里中国建筑完成了从传统住宅到现代居室的转变,它的主要特点是集约式住宅取代了独门独户,高楼取代了平房,舒适的配套设施取代了简陋的居住条件。这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时空间行为研究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已有研究对中国西部城市关注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西部城市特色的结论。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及城市设施分布数据,分析居民时间利用、时空路径等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城市设施分布的匹配关系,以此补充微观行为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研究,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方法论提供西部城市的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时间安排灵活等特点; ②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跨城市通勤和休闲行为; ③居民活动分布与城市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10.
马红英 《旅游纵览》2013,(9):234-235
本文在分析陕西几所民办本科院校选聘外语教师方式的基础上,出了几点建议提。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教师对大学很重要,选聘教师就极为重要,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很难完成,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通力协调、合作,尽可能在经费、设备、梯队、住房等各方面给予积极配套,才能使选聘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对宁夏县域经济类型进行划分,揭示不同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过程中的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①宁夏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呈现出工业主导型与商贸与综合发展型两种类型;②工业主导型的城镇化发展指数和乡村发展指数都比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高,但差距在缩小;③除2000、2005年外,工业主导型县域均处于城乡发展较不协调状态,而商业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则处于较协调状况。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应该更关注三次产业的融合、鼓励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增强县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人口集聚与就业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2001年4月至8月抽取湖南省浏阳市、华容县、新宁县、凤凰县和资兴市等五个代表样地的农村居民共1300人(户),对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和旅游活动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村居民闲暇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闲暇生活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总体上休闲方式多样,但闲暇质量不高而且单一,并受经济和区位的影响。旅游活动已渐入农村,并将成为农村居民闲暇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县域贫困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地区的地理识别,是区域扶贫政策精准、有效实施的前提。以经济指标衡量河南省县域相对贫困程度,并借助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区位交通、历史基础4类变量16个影响因子对区域贫困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河南省县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县域多分布在豫西和豫东南,且区域内存在部分潜在贫困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居民储蓄水平、气温、湿度、到最近城市的距离、国道道路密度、期初经济水平7个因子对县域贫困程度影响显著。地区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经济因素的减贫效应时,也应重视自然因素的致贫效应,政府主导,因地制宜,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县城在乡村城市化中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县城在我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快速发展的现实,分析了县城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拥有的而一般小城镇所不具备的非经济方面的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地域条件、区域与设施条件等方面。最后提出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建设县城,并配合各项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县城优势等各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Poland has a relatively higher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as compared to number of housing units available. The distortions in housing stock have increased in Poland since the 1960s and 1970s as deficits remained very high and the demand increased in Poland while other socialist nations of eastern Europe reduced their housing deficits. Housing is important irre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country, whether socialist or non‐socialist In a socialist economy, housing is heavily subsidized to meet the minimal requirements of all the people. Though the expressed policy of the socialist country is to minim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re are still basic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existence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housing stock.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macro‐regions: the buildings varied in their age, condition, uses and composition. In Warsaw or Central Poland, roofs are constructed of tar boards and the buildings are used for subsidiary uses.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Pol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buildings are used as single‐family buildings. Many of the dwellings in the south are single family, with roofs constructed of tin plate and sheet metal. The walls of the buildings in this area were constructed of logs and boards. Endemic to the north‐western portion of Poland are roofs constructed of tile.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found within the regions of Poland stem from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16.
以人均GDP 作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与ESDA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关联性三个方面对2005-2013 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福建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波动性增加,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其中福建省经济差异的最大贡献者是闽东南地区内部差异;②县域经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县域经济集聚性呈波动衰退状态,两级分化现象呈减弱趋势;③较发达县域沿四大交通线路呈“口”字型分布;④欠发达县域在部分省际接壤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出现经济落后走廊;⑤县域经济增长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表现为收敛;⑥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较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7.
周文丽 《人文地理》2013,28(3):148-153
文章以甘肃省农村居民为个案,基于甘肃省526位农村居民的微观调查数据,对西部典型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考察。研究表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意愿不够强烈,出游频数较低,年均旅游消费支出相当有限,偏好与亲友结伴出游,出游时间主要集中于农闲时间,出游目的主要以探亲访友和观光游览为主,出游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为汽车和火车,亲友介绍是其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与东、中部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所不同,可自由支配收入及旅游产品价格依然是影响甘肃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迁居行为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但以微观手法研究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尚不多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以位于北京郊区的回龙观居住区为例,以微观的手法对城区拆迁居民、经历体制转型的中老年人、北京本地年轻人以及外地来京年轻人的迁居历程进行解读,寻找经济、社会和制度变革与个体生命历程的交集,进而洞察郊区居民迁居的一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迁居机会供给、住房需求、住房获取能力、迁居决策4个方面归纳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特征,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阐释重构机制。对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北京城市空间重构及郊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丹阳郡在西汉至六朝之间的历史时期,逐步成为南方区域发展的中心地区。本文分两汉、六朝两个时期,从郡治迁移、辖县分布、郡县析置、户口增减、侨州郡县分布与设置等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基本釐清了丹阳郡的政区变迁与区域发展的主要情况。研究表明:(1)自汉武帝时改置丹阳郡以来,郡治先徙宛陵、东汉末年再迁建业,从此历六朝不改,丹阳郡成为六朝时期的"京邑首郡";(2)六朝时期是丹阳郡区域发展的重要时期,辖区变动也最为剧烈;一方面,人口增多,新县、新郡的析置频繁,辖区面积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北方侨民的两次大规模南迁,特别是东晋南朝以降,辖区内增置大量的侨州(郡、县),进一步促进了本区的区域开发与繁荣,丹阳郡的区域中心地位也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