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建制度大部分最后形成于9至11世纪中叶。在这个时期,其主要特征是日耳曼的广大自由农民阶层被农奴化,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庄园之形成;自然经济占着绝对优势;大土地占有制和小农土地使用制之结合;劳动者没有和生产资料分离,而是和生产资料有机的联系着;超经济的强制,即大小封建主强制农奴向他们缴纳部分代役租和毫无代价的被强迫在地主土地上付出繁重  相似文献   

2.
俄国的“争取哥萨克身分”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乌克兰自合并于俄国后,封建主在沙皇制度支持下,不断侵占农民和哥萨克土地;剥夺哥萨克在1648~1654年解放战争中获得的权利和待遇,将他们变成农奴。在这种情况下,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乌克兰发生了内容独特的反农奴制运动——“争取哥萨克身分”运动。这是沦为农奴的农民和哥萨克企图通过法院和行政机关获得和恢复歌萨克身分和权利的  相似文献   

3.
18—19世纪,俄国村社是俄国农村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有独立的行政机构和管理村社内部事宜的各种职能。但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化的过程中,公社的土地被封建领主所占有,因而公社变成依附于封建主的纳税性组织,执行封建主的意旨,完全封建化了。所以,村社内部机制的基本方面都具了封建社会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它的封闭性以及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农民分化对它的冲  相似文献   

4.
张福顺 《史学月刊》2008,(10):61-69
19世纪末20世纪初,С.Ю.维特相继担任了俄国财政大臣和大臣会议主席。出于对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敏感,维特较早地看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症结,建议尼古拉二世实行土地改革。面对皇帝的冷淡和同僚的反对,维特积极倡导改革,主张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1905年10月以后,政府各部门就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形成了多套方案,在维特的推动下,以确立份地个人所有和扩大农民土地占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政策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5.
说封建社会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认为 ,社会形态学说是一种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理论和有效方法。当然这一学说也需要不断发展和修正 ,是单线论还是多线论 ,是三形态说还是五形态说 ,尽可以展开讨论。我只对封建社会有一点认识 ,愿就这一问题说几句不成熟的意见。西欧工业革命以前的亚欧大陆上的主要文明 ,从其经济上看 ,大都可以说是以人力、畜力等为主要生产原动力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 ,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 (小农经济 )相结合 ,封建主对农民实行剥削的结构。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封建时代晚期有些地方地权存在着分散化的趋势 ,小土地所有者多而大地主少 ,不过这并不…  相似文献   

6.
李莹 《风景名胜》2021,(4):0088-0088
在当前我国 , 土地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良好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体制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当前世界主要人口增长大国和世界粮食土地生产资源大国 , 我国居民国土资源也因此开始变得更为宝贵 ,20 世纪中后期 , 土地生产资源是当前我国的主要居民经济收入来源 , 人口的急剧快速增长 , 使我国大部分土地生产资源被利用于我国居民的日常居住生活中 , 随着新的一世纪的即将到来 , 人口快速增长趋于稳定 ,粮食土地生产资源问题逐渐得到有效缓解 , 我国的居民经济收入来源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 , 大量农民弃农 , 导致当前我国居民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较长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它存在了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个省,攻下了六百多个城市,动摇了清政府统治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浅析太平天国存在十四年的原因。19世纪SO、6O年代社会大背景,为农民起义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得以滋生和成长。19世纪SO、6O年代,清朝统治日益腐朽堕落,对农民剥夺凶狠,农民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佃农辛劳一年所得”,交纳地租后,无以养生糊口,在亩收不过两石余的江南地区,“而私租之重者至一石二…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把俄国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农民成了土地的实际占用者。但从俄国历史形成的具体条件和当时的情况来看,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使用,一方面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意义;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也酝藏着一种极大的危险,即过去相对集中使用的土地变得分散了、个体化了;过去土地占有权、支配权和占用权相对统一的局面变成了一种三权分开的状态。如在采取政治措施的同时,不在经济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危险会日趋表面化,结果所危及的不仅是农业经济和农民本身,而且也将最终危及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关系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抗倭关键词     
倭寇 中国和朝鲜对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侵扰抢劫的日本海盗集团的称呼。最早使用"倭寇"这一名词是在朝鲜《高丽史》中。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谓,日本海盗由日本武士、浪人以及商人组成,有时得到日本国内封建主支持。因为倭寇又可以是指倭人的一种侵略行为,凡是对外侵略的日本人通常都称为倭寇,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10.
"耕者有其田"经历了小农经济、集体经济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户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此期间土地经历了"土地私有产权""土地集体产权"的变化,土地经营方式也经历了"分—合—分"的发展轨迹,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得到释放。土地集体产权完全杜绝了农民买卖土地的可能性,从而保障了农民永远持有土地的使用权和受益权,"耕者有其田"不再以"土地私有产权"为前提。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迁都激发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分户经营导致土地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更多农民从土地中析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在弱化,农民不能从责任田中持续受益。因此需要重新探索土地使用权的实现形式,将村民具有使用权的土地通过产业化公司得以集体化运营,为"耕者有其田"赋予新的含义,在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中提升农民从土地中的获益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它的一些党员就投身于农民运动。“三大”以后,中共中央逐渐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制定了自已的土地革命纲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开始单独领导中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12.
一亚里斯多德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以后,由于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在生产的各个领域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希腊奴隶制城邦赖以生存的经济(即城邦公民的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已不能适应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城邦出现了危机。战争给希腊经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农民是战争的最主要受害者。兵燹祸及的地区,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同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斯巴达,公民份地原属于国有,到公元前4世纪初也正式承认土地可以转让了,而且以后土地集中得很快。在雅典,不仅有土地兼并现象,而且还有人以低价买回生荒地加以开垦,然后以高价出售。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进行,一些奴隶制大庄园相继出现。如在阿提卡,有的大农庄面积  相似文献   

13.
西欧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的角度,探讨了西欧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作者认为不能无视基本社会成员农民个体的普遍发展——包括生产者个人财产财富的积累和个人权利的发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法律体系。西欧传统的法律及其体系,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产者个人财产财富的有效积累,减少和避免了封建主和政府对其权利和劳动成果的任意侵夺;另一方面限制了全国性的赋税,以抑制王权与政府的非生产性消费,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性积累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宋代经济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乡村社会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构成宋代乡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视角中以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土地制度等内容为重的现象,而更加关注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观念,行为,生存状况等多方面,力图还原宋代农民真实的生活场景。鉴于此,本文就对近十年来宋代农民生活状态的研究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5.
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废除了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成为法定的自由人,同时可以获得土地所有权。但是改革后的赋役负担制约了农民自由权利和土地所有权的实现。政府仍奉行严厉的赋税政策,农民想尽各种办法筹集税款,却终难摆脱欠税的命运。农民承担的劳役租、代役租和混合租在改革后均转变为代役租,加之担负着各种实物义务,农民的经济负担愈益沉重。繁重的赋役负担迫使大量农民破产,严重阻碍了农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欧洲领主和农民的收入变化受制于人口和经济因素、庄园制和农奴制等体制性因素。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着土地持有、粮价、工资和地租等的变动,庄园制和农奴制使中世纪大地产放弃了古代不持有土地和无偿劳动的奴隶制的剥削方式,而授与农民份地并向其征收地租和税金。大致说,中世纪早中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上行导致领主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减少,而中世纪晚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下行则促使领主收入减少和农民收入增加。总的说,中世纪大地产上佃农的土地持有以及缴纳地租和税金是有法可依的,蛮族法典、土地登录簿和惯例书等组成的习惯法旨在将领主对农民剥削的种类和数量固定化和精确化,领主和农民均可以此为依据维护自己的利益。习惯法的出现不是领主恩赐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日尔曼人有关法律是人民制定的立法模式,以及中世纪农民对领主长达几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抗争。  相似文献   

17.
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仁桃 《史学月刊》2006,(5):108-114
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最初是军事防御的城堡,居民以农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居民主要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农民一直都是主体。两汉时仍然延续着战国的传统,但在交换经济和土地兼并的破坏下,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流民或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民,城内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趋于下降,但短期内还不会完全被排挤在城墙之外。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土地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50年代农村土改至今,土地对于农民兼具生产资料及社会保障双重功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导致农民无法从土地获得必需的生活保障。彻底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中国经济的高度增长。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严重阻碍了乡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地主、豪绅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非常落后。1927—1932年,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业经济建设,打破了封建土地分配制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了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土地问题长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在长时期里,农业生产占着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所以土地问题,也就长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的发展,重要的是地主阶级不断采取各式各样强取豪夺手段,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而农民则却不屈不挠的、大规模小规模的以暴动革命的方式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所以中国历史长时期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是中国历史长时期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斗争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