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英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呢?有的著作中认为,英国驻华使馆对这次政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英国蓝皮书》中刊载的英国驻华使领馆和英国外交部有关这次政变的一些来往函电,说明这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英国人办的《北华捷报》在评论中也指出,北京各国使馆中最重视这次政变的就是英国使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虽然正在北戴河休假,但在当天就得到了发生政变的消息,并立即电告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革命有两支主力军,一支是以霍梅尼为核心的宗教势力,另一支是伊朗左翼知识分子和它领导的左翼运动.如果说,1953年的"8·19"政变导致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愤怒主要限于国王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无耻依赖,出卖国家尊严的卖国行径,从而使知识分子开始放弃对巴列维王朝的忠诚的话,那么,1963年的"库姆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影响是使大批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疏离感进一步加深,特别是青年学生进一步向"左"转,进一步激进化,进一步强化对巴列维王朝敌对情绪,加速他们走上武装反抗巴列维王朝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3.
虽然伊朗危机迫在眉睫,但战争仍然有不打或者晚打的可能性在2012年来临之际,伊朗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火药桶"。伊朗和西方的关系正在高度恶化。就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美国准备军事打击伊朗的迹象越来越明显。12月1日,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对伊朗的新制裁措施:要求切断伊朗中央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所有联系,美国将惩罚与伊朗中央银行有业务往来的外国银行。这无疑是要把伊朗的石油出口彻底切断。而欧盟也积极配合美国的行动,当天推出类似的制  相似文献   

4.
蒋真 《史学集刊》2022,(5):35-46
人质危机发生后,伊朗从美国的昔日盟友变成了一个“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和外交产生非同寻常的威胁”的国家。这一认识成为人质危机期间美国制裁伊朗的首要法律依据。在冷战背景下,为向伊朗施压使其释放人质,冻结资产和贸易禁运成为美国对伊朗单边制裁的主要手段。为加强对伊朗制裁的效果,美国要求其欧洲盟友遵守冻结伊朗资产的法令,按照未获通过的联合国法案制裁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的制裁措施后来虽然被取消,但伊朗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认知并没有随着人质危机的化解而结束,这一理念成为后来美国对伊朗制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人质危机不仅开启了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未来的美伊关系,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成为四十年来美国和伊朗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1949~1953年是冷战开始后美台关系的起点.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尽管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模糊”策略,但并不存在由“放弃”到“扶植”的明确转折,更没有放弃台湾的切实行动.至1953年共和党执政时,美国对台湾援助政策的最大限度是将其作为“战略后备军”服务于美国的远东冷战.  相似文献   

6.
隋文帝仁寿四年,皇太子杨广率领自己的死党——“晋王府集团”发动了仁寿宫政变。这次政变揭开了隋唐时期皇族内部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一幕幕历史悲剧,如玄武门之变,李承乾谋反,等等。在相继出现的这同胞兄弟反目为仇,亲生父子兵戈相见的场面中,那一个个聚集在试图“问鼎”的皇子周围的小集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隋炀帝的晋王府集团,他们不但通过仁寿宫政变使炀帝登上帝位,而且在十三年后还是这个当年同炀帝  相似文献   

7.
正"从1月20日起,伊朗开始销毁其高浓度的浓缩铀库存,同时拆除部分铀浓缩设施……"一些国际媒体刊载的这条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疑虑:伊朗这次真会销毁核设施?看来,人们是有疑问的,这要从事情的背景说起。去年11月2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在日内瓦达成伊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伊朗  相似文献   

8.
李福泉  金鹏 《安徽史学》2021,(3):106-117
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是什叶派乌里玛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深度参与的一场政治革命.20世纪初,在伊朗内外危机的作用下,什叶派乌里玛、巴扎商人和现代知识分子结成盟友,为立宪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必要条件.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三位大阿亚图拉积极支持立宪革命,强力干预了伊朗政治发展的进程.以努里为代表的乌里玛则经历了从起初勉强支持到随后坚决反对的转变,成为反立宪派的中坚力量.1911年俄国入侵伊朗后立宪革命的失败,促使乌里玛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更加紧迫的反侵略任务.立宪革命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预演,蕴含着伊朗政教关系剧烈变动的基本趋势,对于解析20世纪以来伊朗的政治史和宗教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部落构成了中东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理解中东国家必不可少的视角。1953年,法国在摩洛哥发动政变,废黜了支持民族主义力量的苏丹穆罕默德五世。格拉维部落在此期间经历了兴衰起落。此次政变集中反映了摩洛哥国内部落和民族主义力量对国家政权的竞逐,是观察中东地区部落和国家间复杂逻辑关系的典型个案。摩洛哥传统势力的代表格拉维部落与国家间关系表现出复杂形态:部落利用国家力量实现崛起,部落对抗民族主义力量发动政变企图控制国家,最后部落被国家抛弃而衰落。在部落和民族主义竞逐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法国殖民者成为二者沉浮的决定性因素和制衡力量。由于部落对国家认同的脆弱性,殖民主义政权得以通过玩弄部落认同对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10.
美伊会开战吗?美国是否会武力打击伊朗?人们把目光盯在了美国中央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因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苏联进攻阿富汗而设立。“沙漠风暴”行动让它名声大噪,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让它一跃成为美国五大战区司令部之首。它也是美国最具大规模实战经验的指挥作战司令部。  相似文献   

11.
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各种抵抗运动此起彼伏,其目的是要终结希特勒的性命,结束纳粹德国的统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计划的失败。1944年7月20日由斯陶芬贝格主导的暗杀计划终于付诸实施,炸弹如期爆炸,虽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希特勒仅受轻伤,这次政变再度失败。本文通过叙述这一历史事件探讨的重点是斯陶芬贝格参与政变计划的原因和为什么政变计划会失败以及失败后参与密谋军官的命运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1889—1892年伊朗恺加王朝统治后期暴发了一次全国性的传染病疫情。这次疫情表现出输入型与本土型多种烈性疫病相互交替、叠加暴发的特点,造成了极高的感染率和病亡率。此次疫情全国性大流行是伊朗对外商贸及人员往来密切、恺加王朝治疫举措成效不显著、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及其生存环境恶劣、对瘟疫缺乏科学认知等多重因素的结果。疫情期间伊朗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运动,这并非是历史的巧合,伊朗民族主义者将殖民者和宗教少数派污名为瘟疫传播者,进而为其发动抗议运动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契机。在抗议运动中不仅神职人员和世俗知识分子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得到空前提高,而且伊朗社会也形成了反对恺加王朝和外国殖民势力的民族觉醒氛围,从而为1906年宪政革命的爆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伊朗核危机为焦点的美国—伊朗冲突已经成为当下中东乃至世界最为严重的一场国际危机。围绕伊朗核计划,双方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博弈,中东政治再一次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伊朗核问题不仅仅是核扩散问题,同时也关系着美国和伊朗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80年前的1927年4月23日,就在蒋介石反动派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第11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东省的普宁县举行了有1万多农民军参加的革命暴动,打响了反抗反革命政变的第一枪。这次暴动,要比尔后举行的"八一"南昌起义早3个多月,成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但这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外刊摘要     
《环球人物》2013,(24):10
9/10月号封面文章美国的伊斯兰恐惧症哈梅内伊是伊朗的最高精神领袖。自1989年担任这一职务以来,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的观点决定了伊朗政策。哈梅内伊年轻时目睹了西方和第三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伊朗革命后,他在处理与美国关系时认为,美国政府有一种天生的伊斯兰恐惧症,而且决心推翻伊斯兰共和国。时至今日,他仍然认  相似文献   

16.
伊朗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朗核危机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本文①认为伊朗的核开发从20世纪50年代启动,其间经历了核开发—核问题—核危机这样一个依次演进的历史发展轨迹。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伊朗核危机的关键是铀浓缩及其相关活动,争论的焦点在于伊朗坚持核计划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还是谋求拥有核武器,本质是美国的相对衰落与伊朗开始崛起的矛盾,其意义不仅是伊朗追求核武器能力挑战美国相对衰落的霸权,而且也在挑战世界安全与国际社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问题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沙平 《文史春秋》2001,(1):75-75
1994年,美国曾一手策划过一次旨在“除蒋”的秘密政变.但却流产了。  相似文献   

18.
伊朗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也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地区强国;当代伊朗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中央集权制的伊斯兰国家。伊朗地处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交叉点,自古是东、西方之间海、陆交通的桥梁,也是各民族的迁徙通道和征服对象,历史上外族多次入主伊朗,影响了伊朗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波斯民族一直是伊朗的主体民族、影响周边的民族和入侵民族。伊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居中央、少数民族居边疆和大分散小聚居为主、混杂居住为辅的民族、地域关系。同时,历史上伊朗国家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在近、现代形成了包含多样性的统一的国族文化和顽强的国家认同,当代的伊朗民族关系格局为“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李春放博士在伊朗现代史研究方面异军突起,发表了引人注目的力作。《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并生产丝绸的国家,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曾考证,在萨珊王朝(224-651)后期,中国桑蚕养殖技术传入伊朗.本文以伊朗神话和历史文献中哈弗特瓦德之虫故事为着眼点,考察该故事的发生地凯加让的地理位置,并从考古学角度论证拉施塔城堡镇的历史遗迹和文明年代,从而将伊朗从中国引进蚕养殖业的年代提前到帕提亚王朝(前247-公元224)晚期至萨珊王朝早期,至于传播的路线,本文也作了两种推断.这一新发现和研究,对于探索中西物质文明交流具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