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家天下陈家党”是人们对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在国民党内地位的形象概括.殊不知陈果夫还是个业余美食家。梁实秋先生就曾说过,国民党元老中美食专家有两位,“一位是谭祖安(谭延阄)先生,一位是陈果夫先生。谭知味而不知养,陈则味养兼知,允推个中高手。”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曾说,国民党元老中美食专家有两位,“一位是谭祖安(谭延闽)先生,一位是陈果夫先生。谭知昧而不知养,陈则味养兼知,允推个中高手”。1933年,陈果夫出任江苏省主席。主持江苏省政五年,公务之内、公勤之外,他尝遍苏南、苏北名菜佳肴,对江苏的饮食烹饪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曾说,国民党元老中美食专家有两位,“一位是谭祖安(谭延闽)先生,一位是陈果夫先生。谭知昧而不知养,陈则味养兼知,允推个中高手”。1933年,陈果夫出任江苏省主席。主持江苏省政五年,公务之内、公勤之外,他尝遍苏南、苏北名菜佳肴,对江苏的饮食烹饪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4.
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曾是国民党政权中权势显赫的人物,但到台湾后,却被蒋介石政权抛弃,政途黯淡。 1948年底,国内形势朝着不利于国民党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了三大战役,随时准备渡过长江,直捣国民党政权中心南京。蒋介石政权临近灭亡,陈果夫的病情也一天天加重,亲友们都纷纷劝他以养病为由  相似文献   

5.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便成为蒋介石在党务、组织及金融方面的重要骨干亲信。然而在大陆军政失败逃亡台湾之后,由蒋介石钦点的新的决策机构——国民党改造委员会16名成员中,陈氏兄弟的名字消失了。军事强人陈诚的加盟,是要在巩固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完成由蒋经国接班的一项过渡;张道藩作为一位失意的CC派大员,他和谷正纲、张其昀3人代表了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之后国民党新的党务、组织系统;胡建中、崔书琴代表国民党新的文宣系统,郑彦、陈雪屏是老蒋心腹文胆;为了体现地方色彩,吸收了台籍人士连震东加入……这…  相似文献   

6.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国民党在总理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已形成“左”、“右”两派。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中国20年间,国民党内部派系之分,更是名称繁多。有以黄郛、杨永泰、张群等为首的政学系,张继、谢持、邹鲁等为首的西山会议派,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派,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改组派,  相似文献   

7.
周军 《文史精华》2009,(8):53-56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果夫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他曾经是国民党“C·C”系首脑,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第三、四、五、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汉委员等一系列高职,长期掌管国民党党务系统,可谓权倾一时。他与其弟陈立夫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把持人事和组织大权,成为民国时期最有名的一对兄弟,遂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特殊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8.
一、一个未圆的梦:广州建台 广播事业未传人中国以前,国民党人为唤起民众的支持,已经办了很多报刊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无线电传人中目以后,国民党人意识到了利用广播作政治宣传的好处。而最早有意创办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并付诸实践的即是陈果夫。 1924年,陈果夫受蒋介石委托,正在上海为黄埔军校采办军用品。当时,广东革命政府在孙中山领导下实现了国共合作,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但桂系、滇系等旧军阀的军队仍盘踞在广州附近;英帝国主义也在暗中干涉。广东形势复杂,革命急需扩大影响。当陈果夫在上海偶然听到开洛公司(美商所办)的…  相似文献   

9.
此“二陈”,并非通常所说的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其中“一陈”乃陈诚,另“一陈”才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为项致庄。 陈氏兄弟倚用的干才 顾祝同上台被贬 项致庄,浙江湖州人,陈果夫的姐姐所生之子,与陈果夫是甥舅关系。 项致庄在国民党中也还是有点地位的。他是保定军校三期炮兵科毕业,北伐中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的炮兵团长。1930年后,又先后担任了国民政府警卫军炮兵旅旅长、军政部炮兵学校教育长、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参事等职。是国民党中央党务系统在军界中安插的为数极少的将领。职位还算可以,只是没有多大…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重臣、C.C.系的创始人和掌门人陈果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被周恩来称为“值得被尊敬的敌人”。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为推翻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沿沪宁线一路狂轰滥炸到南京,国民党的中央机关陆续向汉口撤迁。江苏省会镇江也遭空袭,以陈果夫为首一伙胆小怕死的文官,也作好把省府各厅处机关西逃汉口的准备。蒋介石为推行以军人治理省政的战时体制,再度任命顾祝同为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立即电促顾接交,委托他的民政厅长余井塘代办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内派系林立,相互倾轧。CC与政学系在争夺权力方面发生过极大的矛盾,最使陈果夫恼怒的是杨永泰保荐辜仁发任江苏省政府的民政厅厅长这一件事。陈果夫多方设法串通辜仁发的老婆出面向江苏高等法院控告辜重婚.根据有亲告乃论这一条规定,江苏高等法院传辜仁发到案。他拒不到庭,几次传不到,法院就发出通缉令。于是辜仁发不能做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仍由余井塘任职。这是CC与政学系激烈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相似文献   

13.
复兴社杂忆     
蒋介石为加强统治,在国民党内部成立了两套组织。一套是早在1927年由陈果夫陈立夫为首建立的中央俱乐部--CC团;另外一套就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核心的复兴社--即外面讹传的蓝衣社(蓝衣社只是一个设想中的方案,由复兴社分子刘健群所拟,但没有被蒋采纳)。在这两套半秘密半公开的组织中,又各自主持了一套公开的特务组织。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室,简称"中统",实际就是CC的核心组织。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虽然是以戴笠、郑介民等为头目的另一系统,而其核心分子多属复兴社社员,实际上是属于复兴社系统的特务组织。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重臣、CC系的创始人和掌门人陈果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被周恩来称为“值得尊敬的敌人”。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二千年的封建帝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革命期间,他不仅为黄埔军校筹办物资、招兵招生做了许多工作,而且积极奔走,为促进国共合作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后来,他站到了蒋介石一边,竭力反对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但陈果夫在为蒋介石效力的过程中,也做过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他主持的治理淮河就是一项有利民生的工程。走马上任1932年7月,40岁的陈果夫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当时兼任导淮委员…  相似文献   

15.
1927年3月12日,《杭州民国日报》创刊,为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机关报。1934年6月16日,正式更名为《东南日报》,成立“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陈果夫任公司董事长,陈立夫任监事长。董、监事大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和浙江省党部委员。许绍棣、胡健中、刘湘女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  相似文献   

16.
正广州市近代有两位教育家,为人所敬佩。一位是金曾澄先生,一位是许崇清先生。两位先生同住一条街,同在广东教育园地上耕耘数十载。原来金许两家是广州市高弟街聚居的望族。金氏聚居之处称"金第",许氏聚居之处称"许第"。金曾澄与许崇清两先生自幼结邻,以品学互励。及入师徒,迭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和中山大学校长。数十年间,公私交往,协和无间,廉洁奉公,对广东教育事业贡献良多,堪称一对"芳邻"。  相似文献   

17.
早年曾有国民党“四大家族”一说,分别指的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以及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他们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利用其掌控的反动政权,掠夺人民财富,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本投降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照我等平民百姓设想,“四大家族”的这几个代表人物,必定是个个腰缠亿万,海外银行存有巨款,几辈子也花销不完。实则并非全都如此,其中的陈立夫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8.
刘畅 《环球人物》2013,(10):48-51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音同皮,意为棕熊)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1943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哀悼国民党军第二○○师少将师长戴安澜。毛泽东一生只为两位将军写过挽词,一位是罗荣桓元帅,另一位便是戴安澜将军。约访戴安澜长子戴复东先生时,记者有些犹豫。今年已85岁高龄的戴复东,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  相似文献   

19.
陈果夫、陈立夫亲哥俩 ,俗称“二陈”。因“陈”字的英文第一个字母是C ,“二陈”就被简称C C。另有一说是 :C C是英文CenTialClub(中央俱乐部 )两词的缩写 ,是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的对外名称。“二陈”是在解放前一直掌管国民党的党务。无论哪一种说法 ,他俩与C C 之间是能划等号的。“二陈”手下有张道藩、朱家骅、程天放……等八名国民党的中执委 ,还有他们控制下的中央政治学校不断为国民党政府输送一批批的地方中下级官员和为数不多参加“中统”的党棍。在国民党内各政治派系中 ,C C 派以“兵”多优…  相似文献   

20.
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起规范的人事制度,传统社会中固有的人情私谊依旧在党内延续。战时朱家骅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与中央组织部长,基于自身人际资源与过往经历,其主要从中山大学校友、留德学人等群体中选拔党务干部,并日渐构筑起个人在国民党内的权力网络。而在国民党新旧党务主持者的代际轮替中,朱家骅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之间互相清洗汰换干部的行为,导致派系斗争愈发激烈。国民党党务干部的任用规则与逻辑,不仅折射出现代政党体制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共生共存现象,同时也是一场党性与人性的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