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受越剧     
夜色早已降临了。我走出火车站,不远处隐隐约约的锣鼓声又在我的耳畔响起来,我知道那是河岸上搭的戏台子正在演越剧。我是年年的夏天都要回老家的。看看戏,划划船,逛逛街,这无疑使我久受城市灯红酒绿纷扰的心重新回归到清明,安静。我拎着包悄悄地坐在岸边。正唱的是《黛玉葬花》,台上扮林黛玉的青衣正在演唱,长  相似文献   

2.
题记:《红楼梦》是中国的,“红楼梦美学”当然也是中国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清感的第一次总体性爆发,是她感受了许多女儿作为“奴家”的悲苦,正如宝玉所推想,是与“受了委曲的丫头”相通的,所以,黛玉的“儿女真情”才有那么大的感发力。葬花前后,有一连串大波小浪的冲击和回荡,虽然这只是整个《红楼梦》结构的一个部分,过程的发展远未终结,但它已是黛玉性格发展的第四个大阶段了。黛玉性格已趋于成熟,年纪已长到十五六岁,是待鳄之闺秀了。经过葬花和诉肺腑两大关目,宝黛爱情已自基本肯定。而宝权和湘云,虽曾因自己的金锁和…  相似文献   

3.
让自己美丽     
今看红楼翻开红楼,我面对两个灵秀的女子。同样美丽,同样才华横溢,谁又是我的最爱?宝钗吗?任是无情也动人,处处得体,莫不颔首。黛玉吗?荷锄葬花。掩馆抚琴,莫不爱怜。一番思索,我选择黛玉,因为——真。宝钗会在自己的生日上揣摩贾母的心思选戏,选食,黛玉不会。宝  相似文献   

4.
也许,《红楼梦》所叙情节的逆转,是以“黛玉葬花”发轫的。此前,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此后,凄风冷雨,一净土。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戏曲文化的兴盛,是《红楼梦》改编与演出的前提之一。清代《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以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北京与扬州是道光之前戏曲文化的中心。从现有资料可知,《红楼梦》传奇的改编与昆剧的演出主要以这两地为主。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文化中心,光绪年间《红楼梦》昆剧在上海上演。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清代《红楼梦》粤剧《黛玉葬花》等文词雅训,对"鄙俚"的粤剧影响深远,粤剧红楼戏在思想内容、方言使用上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书斋     
《神州》2011,(22):110
《窗里窗外》《窗里窗外》是林青霞近五年所写的四十六篇散文的结集,虽是旧作,但该书记录她十九岁以《窗外》成名后多方面的人生经历,字字真实深刻。《窗里窗外》共分为六个章节:"戏"里说的是她的出道故事,拍戏的甘苦,对于作品的内心话;"亲"谈她的家人亲  相似文献   

7.
留住汉宫春     
王荔在汉口人民剧院举办个人专场演出,邀我去看。早听说王荔还有武功,这回看到了,三折戏,打头的就是《扈家庄》。王荔爱笑,媚媚的,这让人感觉她打得很自信,很轻松。第二折《坐宫》,看惯了京剧,猛一听汉腔有点不习惯。好玩的是王荔扮演的公主却又说的是京白,就像两口子,一个说北京话一个说  相似文献   

8.
朱正 《炎黄春秋》2007,(1):61-64
在我近年读过的书里,和风鸣的《经历—我的1957年》(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是最使我惊心动魄的一本。作者与我有着相似的经历,她是在甘肃日报社工作时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在这本书里,她把她在从1957年到1961年几年间的遭遇细细写出,这几年,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包括了正史上所说的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自然灾害这些史事。这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具体个案。  相似文献   

9.
李奕圻 《世界》2014,(1):20-29
疯狂演戏 安静做人 在许多人看来她是幸运的,在灿烂年少时,并非科班出生的她被徐克挑中,当起了演员,在《七剑下天山》中初露锋芒。随之而来的是她的第二部戏海岩剧《金耳环》,她放弃了难度较小的角色,从而选择了命运坎坷、性格层次丰富的女人陆保珍。因为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表演功底对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单金发 《古今谈》2006,(3):20-22,33
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影响甚远,“水泊梁山”是《水浒传》中描写的主要场景,“水浒”原意就是“水边”。《水浒传》中一些重要故事安排在山东梁山,有水泊围之。这一个水泊的大致轮廓,元代的“水浒戏”中固然早有描写,如元人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中写梁山泊就是“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水浒传》第十回“济州管下一水乡……方圆八百里”,第十一回“林冲见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显然据此而来。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七月,我看到故宫博物院藏梅兰芳先生的一批戏照。其中有一部分放在黄绫套里,上面贴着“戏品”二字的签条(图一)。据说这些照片的原藏处,有一些是在紫禁城的寿康宫。这些照片有梅先生自己创作的古装戏,如《黛玉  相似文献   

12.
(五) 词 对纳兰词作全面的搜罗辑刊,已有五次。第一次,康熙三十年(1691),徐乾学刻《通志堂集》,张纯修刻《饮水诗词集》,后称“徐刻本”、“张刻本”。第二次,嘉庆二年(1797),汪元治辑刻《纳兰词》,是为“汪刻本”或“结铁网斋本”。第三次,光绪六年(1880),许增刻《纳兰词》,通称“榆园本”。第四次,陈乃乾辑《通志堂词》,1937年开明书店版,此为“陈本”或“清名家词本”。第五次,冯统辑校《饮水词》,198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版,可称“冯校本”或“天风阁本”。本文先就传世情况作综合的考评,然后就纳兰词是否确为性德之作申以己见。 编定最早的纳兰词集是《侧帽词》和《饮水词》。冯校本的《校读记》说: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中,探春也是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她既是带刺的“玫瑰”,又是艳丽动人的“杏花”;她志向高远,非常看重仕途经济,渴望出人头地,但却从不劝宝玉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她对贾环母子“鲜恩寡情”,但黛玉临死时,只有她一直守护在黛玉床前;她既是洁身自好的正派淑女,又有“忘了根本’识拣高枝儿飞”的意图;她既是封建主义的卫道者,又有叛逆者的倾向。她有宝钗的醇厚,却不像宝钗那么娇情;有黛玉的真挚,却没有她的狭窄;有凤姐的锋芒,却没有她的残忍;有湘云的豪爽,却没有她的天真。她有敏锐的目光,清醒的头脑,独特…  相似文献   

14.
提起灯烛,便会想到南宋文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同样朗朗上口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传诵。  相似文献   

15.
梁宪华 《文博》2006,(5):91-94
清朝宫廷编撰的戏本大体分为:节令承应戏、承应宴戏、承应开场戏、承应寿戏、承应灯戏、连台本大戏等等。其中连台本大戏是多由钦命词臣根据元明著名剧作家创作的杂剧和传奇改编的,如《劝善金科》、《升平宝筏》、《忠义璇图》、《昭代箫韶》等剧。  相似文献   

16.
《挺进报》在四川长期地下斗争史中,只是很短时间的一段小插曲。但它震撼敌人,影响群众,涉及的面很广,特别是因《红岩》小说的出版,使《挺进报》出了名。 算起来,《挺进报》前后共有五代。我们是第一代,共出了23期,但第二十三期尚未发出就被破坏了;陈然烈士被捕后在监狱里办的“白宫版”《挺进报》是第  相似文献   

17.
王乐然 《环球人物》2013,(13):82-83
他们带着剧团走进国家大剧院,打造出3D版《牛郎织女》合肥市的桐城路,道边栽满梧桐,初夏时节,正长得碧翠繁茂,为行人造出一方清凉的天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几幢小楼,就在这浓郁的树荫里露出别致的一角。到了晚上,其它楼宇的灯光暗下去,唯独剧院小院里的戏  相似文献   

18.
陈徒手 《炎黄春秋》2010,(11):72-78
<正>一196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北京京剧团倾力演出的现代戏《芦荡火种》成了最红的剧目之一,连毛泽东应邀观戏后难得破例一回,忍不住改了剧名叫《沙家浜》。这部戏后来定为"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使不少年轻观众误以为它是在"文革"期间完成创作并演出的,实际上它在"文革"爆发前夕就已经定型了。  相似文献   

19.
张月 《人物》2020,(2):106-111
演员田雨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是:随缘。演主角还是演配角?随缘。角色命运也是随缘,能不能红更是随缘。他44岁了,知道很多事情无法掌控,也不能强求。在很长的时间里,“田雨”这个名字之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的。他演了20年的戏,是影视剧里的黄金配角,演过《夏洛特烦恼》里的王老师、《妖猫传》里的高力士、《钢的琴》里的王抗美。提到这些角色,很多观众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直到去年底,《庆余年》里的王启年和《精英律师》的何赛为他带来了更大的声名。  相似文献   

20.
周仕德 《史学月刊》2006,(4):122-123
翻阅《中国近现代史》的多部论著,在研读《帝国主义侵华史》(丁名楠、赵明杰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丁名楠、余绳武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著作过程中,笔者发现,百余年间里中国先后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几十次,不禁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