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普通化"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演变明确定义为“普通化”即成为“普通国家”的进程,探讨这种变化与中日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普通国家间关系”应该成为21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对形成未来双边关系机制的必要性做了相应阐述,认为这一分析框架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日本研究》月刊是上海新纪元月刊社于1930年1月至1931年12月发行的中国最早定期研究日本的杂志,该刊本着\"使知道日本的内容,知道真确的内容\"的宗旨,以期\"一期一期像照相般把日本古今实在的状况贡献于国人眼前\"。在月刊存续期间,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日益紧张。为了更好地向国人揭露日本侵华的阴谋和罪行,该刊开辟了《万宝山专号》、《暴日犯我东北专号》,用以详细论述当时中日关系中的热点问题,此外为了纪念济南惨案,还开辟了《五三专号》。学界对\"济南惨案\"\"、万宝山事件\"\"、九·一八事变\"已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当时的《日本研究》月刊为此开辟研究专号,足以说明这些事件意义的重大。但是目前以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来研究的尚显不足。本文研究这些专号,不仅因为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珍贵图片,而且这些专号本身也是当时人们对中日关系认识的历史见证。透过这三个专号可以看出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中国人研究日本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永远的缺憾——关于日本投降前后烧毁文书的情况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学者关于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不但受制于本国的资料,也受制于日本的资料,而后者的制约可能会更大。1945年8月15日投降前后,日本政府与军部为了销毁战争罪证、逃避战争责任,分别命令下属烧毁了大量的文书,主要是最为重要的机密文书“外务省记录”和“陆海军文书”,由此造成了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永远的缺憾。战后美国接收了一些免遭烧毁的资料,部分地制作成缩微胶卷,使得战前日本的机密文书,得以公开于世。美国后来将大部分资料归还了日本,但现存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与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主要资料,数量与质量均已非常有限。日方史料的这种状况,值得提请所有研究现代中日关系的学者们,必须注意自身成果的局限性,并努力在“日本之外”发掘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面向可预见的未来,将有一个较长的和平与发展的时期。这是经过两次世界战争和战后曲折的复兴之后出现的总的趋势。世界格局起了转折性的变化,东西方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对抗走向对话。到当前不仅大规模的战争停息了下来,小规模的战争也打不下去了。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愿望。在和平与发展中各 相似文献
6.
梁云祥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5,(2):65-71
中日甲午战争过去120多年了,但这场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弭,尤其是对冷战后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存在种种影响因素。处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此需要我们了解甲午战争究竟如何影响了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和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至今还存在哪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办法。以便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日两国存在着更直接的共同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和经济大国日本共为利益相关的东西邻国,这就是思考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无论从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威胁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责任重大,理应做出贡献,中日关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9.
上记のテ一マに迫るために、まず、マク口的视点から历史认识を时间と空间に分けて论じ、次ぎに、これに对する实践论的课题をミク口的视点かろ教育、特に自己教育としての社会教育に论点を据え、日中の自己教育の交流を通した日中の未来の共同的创造について提起する.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思考郑毅中日两国作为亚太地区两个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友好关系早已明载史册,而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加害于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也同样留下了难于抹平的创伤,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日关系,应该说是曲折艰辛和不平坦的。在全球冷战时代终结的... 相似文献
11.
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日外交立场之演变 --以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鸠山内阁时期,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两国都积极主张与日恢复邦交,苏日两国很快实现,而中日两国仍停留于民间交往。其原因是复杂的,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1、在鸠山内阁外交战略中,日苏关系先于日中关系;2、中苏两国对日外交方式不同,苏联选择政府间的非正式外交方式,中国选择非政府间的民间交往方式;3、中苏两国对解决日俘、渔业等问题的认识不同,苏联将其视为邦交的资本,中国将其视为邦交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20年间,两国关系一直发展顺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历史教科书编委员”为中心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历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成为中日友好关系的重大障碍,要破解这一障碍,笔者认为有必要同战败日本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现状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为了东北亚的安全与和平,日本应改革单方面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中韩日三国的市民运动也应联合起来,追求共同的安全,和平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谓历史问题,并非历史问题本身,而主要是对历史认识的问题。关于中日关系问题,特别是当代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中日间差异相当大。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战后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有时显得比较突出,有时可能又被一些倾向掩盖住了。具体剖析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战后民间诉讼、遗弃化学武器等典型问题,均可以看出两国在认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纵观冷战期间印美关系的演变历史,非结盟却并不完全交恶的状态是主调.外交目标的分歧、印巴矛盾、经济援助以及印度国内背景等方面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多重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此消彼长,形成了印美关系在友好与淡漠状态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总数约有 5 0 0万人 ,其迁移情况极为复杂。其中 2 0 0余万人迁至省外 ,主要分布于闽、赣、皖、沪和华中、西南各省。大部分移民是在省内迁移。战时浙省移民迁移持续时间较短 ,最终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由于种种原因 ,战争期间即有部分移民回迁。战争结束后 ,绝大部分移民均回迁原住地。难民迁移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动力来自经济和政治因素 ,尤其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