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从确立到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整整1300年,长期占有极重要的社会位置。探讨一下它之所以在1905年最终被废除的深刻历史动因及其带来的重大历史影响,将有益于我们的近代史研究。本文即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论述。科举制度在隋朝创始之初,曾起过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自明代以降日趋腐朽衰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新政”,是本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所进行的一次改革。它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行的措施,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第一次迫不得已而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利用国家权力进行的破坏封建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些措施、法令、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使早就开始解体的封建经济体制进一步遭到破坏,为已经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造成了新的发展条件。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经济不可  相似文献   

3.
仝冰雪 《中华遗产》2007,(9):160-160
2010年,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其实,从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开始,就有了中国人的参与。这张老照片展示的则是1876年清政府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提出:“我们今天要从新的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替曹操翻案;而且还须得替一切受了委曲的历史人物,如殷纣王,如秦始皇,翻案”。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最受委曲的封建人物之一,几千年来,他被称为“暴君”,在这个称号之下,抹煞了他对历史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公正的,因此,替秦始皇“翻案”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看秦始皇长时期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与“孟姜女哭长城”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两个故事,确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除此以外,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5.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实现全民政治,其一领土不能太大,其二人口不能太多。人口太多,领土太大,让人民直接表示公意是困难的。这种理论,已隐约地显示了近代地方自治的特点。著名思想家杰弗逊对地方自治尤为重视。他说,地方自治和普及教育是实行“民治”的两大基础。实行地方自治,一可以吸引人们关心政治和公共事物,二可以使人民卓有成效地监督政府,“防止它的一切权力集中到一个人,少数人,  相似文献   

6.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的产物。这种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政纲,是和美国早期的立国理想——一种“历史悠久的、没有受到官僚主义污染的、由自我管理的个人组成的大体无政府的社会”相违  相似文献   

7.
雷颐 《江淮文史》2011,(5):23-28
不经过激烈变革尤其是剧烈革命必然造成的社会大动荡、大破坏而收取变革、革命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之实效,洵属社会进步之理想途径,无疑值得鼓吹和追求。但若以近代中国为例来指责戊戌变法尤其是辛亥革命“过激”、以此反对“激进主义”,则有违史实甚矣!“激进主义”的危害确易为许多“正义在手仇恨在胸”之士所忽略,  相似文献   

8.
<正>成書於東漢的《東觀漢紀·世祖光武皇帝》曰:"見更始諸將過者,已數十5,皆冠幘,衣婦人衣,諸于繡擁■,大爲長安所笑。知者或畏其衣,奔亡入邊郡避之。"這段史事在《後漢書·光武帝紀》中記爲:"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于繡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二者大體意思相同,只是"諸于繡擁■"改成"諸于繡镼"。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曰:"《前書音義》曰:‘諸于,大掖衣也,如婦人之袿衣。’字書無‘镼’字,《續漢  相似文献   

9.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所主持的一次短暂的变法改革。这次改革的中心是整顿吏治。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提出的前四条: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长官,都是针对当时选拔、任用、考察、升迁官吏中的积弊而发。虽然这次改革的时间很短,收效甚微;但这些建议中所体现的改革精神以及改革中的矛盾斗争,或不无可资借鉴之处。因而,值得加以探讨。在论述这些改革以前,有必要先说明一  相似文献   

10.
略论清政府国有企业“招商承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的“保台活动”及其失败王连夫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一条严重地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内容就是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对此,全国上下喧声鼎沸,义愤填膺,坚决反对日本侵略者霸占中国...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向外商出租了大面积土地。清政府对出租土地的管理,经历了永租制到按《上海租地章程》管理的过程;向外商出租土地对国内经济有其积极的一面:吸引了不少外资,开发了一批本来荒芜的土地,促进了通商口岸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中外封闭隔绝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封建经济结构。弊端也比较突出:有章程制定的失误,也有管理上的欠缺,甚至根本没有管理可言。外商向政府交纳的土地税金额有限,地价、地税标准对外商有利,弊端的根源在于清政府对出租土地管理的忽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应对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的一次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垂死状态,重新恢复了生机。"新政"标志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罗斯福新政从实行开始就饱受非议和诟病,各种质疑声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4.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0,(10):34-37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袁世凯的另一面。人.作为鲜活的个体,显然都是多面的。当我们也能从多面去考察这些鲜活的个体时.也就赋予了我们历史学无穷的趣味。  相似文献   

15.
1861年,咸丰帝忧病而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为挽救统治危机,同治时期(1862年—1874年)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自强新政”,史称“同治新政”。总理衙门的设立,是“同治新政”的重要措施奕是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的  相似文献   

16.
陈佳乐 《文史月刊》2012,(Z3):23-24
庚子之乱后,时局呈瓜分豆剖之势。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计,领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清末新政。新政从1901年1月29日的变法上谕始,至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止。本文结合部分前人的既有研究,主要就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国派其首任驻华分舰队司令卜罗德指挥镇压太平军的"华洋会剿"。在1862年的南桥之役中,卜罗德中枪身亡,成为被太平军击毙的最高级别外国将领。本文详细考察了中外不同视角下的"卜罗德之死"及其死后各方的反应,指出各方高规格祭奠卜罗德系出于各自不同目的。清方希望换取法方在镇压太平天国方面的继续合作,法方则将卜罗德视为拿破仑三世远东战略的执行者。分析卜罗德来华的具体作为和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可以深入揭示法国与清政府在"华洋会剿"中各自的利益考量和彼此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甲午战后,力求自强的清政府掀起了“借债筑路”的高潮。在此后十多年间,清廷先后同西方国家签订了几十个借款合同,并修筑了几千公里的铁路。对此举措,以往的学术界基本否定。本文从思想发展、主观动机、合同内容前后的变化、社会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清政府的“借债筑路”,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应以肯定,当然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论甲午战前清政府的矿业政策朱英矿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到近代,更成为整个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由于民营资本十分薄弱和外国资本的不断渗透扩张,采矿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所采取的矿...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年革命爆发后,沙皇政府被迫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国家制度的演变是全面研究俄国近代化过程必然涉及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三十年来,苏联史学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有些问题仍悬而未决,众说纷纭,一些近乎定论的观点也有进一步商讨的余地。本文仅就俄国国家制度组织形式(政体)演变问题略陈管见,冀以就教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