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美国中西部K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和向他们宣教的当地基督教组织和个人为主要研究目标,主要分析校园宣教士如何通过各种传教方法来影响中国留学生。本文认为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宗教在美国校园的传统合法存在,使当地基督教会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到来自非基督教国家的留学生。共同的民族背景使华人教会在向中国留学生传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学生在受到美国宗教文化冲击的同时,也在积极体验异域文化,并从中体现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贾永梅 《史学月刊》2008,(2):131-133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青年会"(Y.M. C.A),1844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1821~1905)创建于伦敦,其最初宗旨是改善青年店员的精神生活.1851年,一些美国年轻人来到伦敦参加世界博览会,他们深为青年会的活动所感动,回国后随即创建了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1855年,欧美各国青年会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组成了"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19世纪后期,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陆续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组织,成为对中国城市青年影响颇大的一支宗教力量.然而,很多中文论著在提及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早期史实时均各执己见.笔者将查找到的各种关于青年会传入中国的论说版本列出,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初步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3.
广州协和神学院(CantonUnionTheologicalcol lege)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广东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基督教高级神职人员的学院 ,在全国10多所与之相类似的神学院中 ,也是较有名气的神学院。一广州协和神学院成立于1914年 ,原名广州基督教高等协和神道学院。设立这一学校的背景是1913年的“穆德会议”。穆德(JohnRaleighMott)是美国人 ,基督教新教国际组织领导人之一 ,毕生致力于基督教各教会教派的合作 ,曾获1946年诺贝尔和平奖。穆德于1913年在上海召开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 ,设…  相似文献   

4.
陈铃 《世界历史》2015,(2):150-151
<正>2014年4月11日至12日,"东亚基督教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信义宗神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信义宗神学院以及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联合举办,是首次在亚洲召开的以冷战对亚洲教会的影响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日本、美国、瑞典、德国的17位学者与会。本次会议是"基督教与冷战国际研究计划(1945-1990)"的一部分。这一计划自2007年启动,由学者及教会领袖组成委员会,已先后在剑桥(2009年)、法兰克福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近代史,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19世纪末基督教是如何在中国内地传播与立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入汾阳与立足发展,反映当时的"借医传教"。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是中西力量对比最为悬殊的时期,西方社会蔑视中国文明之举极为普遍。美国媒体的孔子观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孔子本为中国的文明圣人,但美国的媒体话语却让其走向文明进步的对立面,被刻画为中国融入近代世界的巨大障碍。美国媒体认为,孔子控制着中国人的思维,造就了极其保守、极具惰性的中国国民性格,导致了中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鸿沟。他们沾沾自喜于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美欧文明的"先进性",某些中国人皈依基督教以及日本人抛弃孔子思想的积极态度被毫不犹豫地用作了支撑证据。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媒体论及孔子的真正目的在于证明欧美文明的优越。  相似文献   

7.
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是影响美、以关系和中东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基督教主流一自由派主要出于世俗的、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支持或反对锡安主义,美国基督教福音一基要派则主要出于“神定时代论”的末世信仰而支持锡安主义和以色列。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是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的社会文化基础。其宗教极端主义的成分加剧了中东的文明冲突,阻碍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8.
纳粹大屠杀的惨剧深深震撼了基督教世界。战后初期,天主教和新教教会即开始了初步的反思,后经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及其后一系列会议的推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督教大体上完成了对传统的基督教反犹主义的反思和清理。基督教对犹太教态度的转变轨迹,主要体现在天主教和新教教会陆续发表的诸多文件上。这些文件谴责了基督教反犹主义,解除了有关犹太人杀死耶稣的指控,恢复了犹太人作为上帝选民的神学地位;确认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历史渊源,对耶稣以及早期基督徒的犹太属性表示认可;认为历史上基督教对犹太教长期的教义诋毁,是导致纳粹大屠杀的一大根源,并对基督教会在大屠杀期间的冷漠表示歉疚。后大屠杀时代基督教的反思历程反映出其勇于自我更新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向度,也为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对话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各地以传播基督教为名的全部活动,是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帮身挂十字架胸怀豺狼心的侵略分子,把魔爪伸进了中国各个角落,以急先锋的姿态执行着美国的侵华政策,他们起着美帝国主义炮舰政策不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恒慕义,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教师.约在1915年前后来到山西汾阳县.当时,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汾阳传教已有近三十年的历  相似文献   

11.
倾心东亚文化,对基督教不感兴趣人物周刊:您在二十一二岁时喜欢上了中国诗歌,而我这代中国诗人,恰恰是在二十一二岁时开始大量接触到西方诗歌,尤其是美国诗歌。我想知道,是什  相似文献   

12.
新基督教右翼,是指美国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新教中一些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宗教保守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组织主要派别有道德多数派、基督教联盟等。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势力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问题上,主张强权政治,认为只有通过军事手段才能保证和平;认为以色列国是《新约圣经》启示的体现,美国应全力支持以色列。在意识形态上,坚决反对共产主义。在国内问题上,重视传统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合法化,主张教育私有化和地方化;相信美国是一个被上帝“捡选”的国家,认为好政府应建立在《圣经》原则的基础之上。新基督教右翼对当今美国社会各个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5月21-22日,在南京召开了“和平学视角下的宗教、和平与战争”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UBCHEA)、爱德基金会、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联合主办。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爱德基金会以及英国、德国、美国和智利等国的海内外共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都会区的几家华人基督教会为样本,分析了丹佛华人基督教会的历史与现状,教会的人员构成、参加教会活动的原因、教会运作模式及社会功能,反映了科州乃至美国中西部地区华人基督教会的基本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以丹佛为代表的科罗拉多州华人基督教会历史不长,规模普遍较小,组织结构较为简单。教会信众来源广泛,目前以中国大陆为主体,涵盖了两岸三地及东亚、东南亚等地华人。华人基督徒多从事医学、网络信息、矿业、会计和厨师等专业技术工作。尽管参加教会活动的华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教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但作为丹佛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人基督教会仍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社会组织,在团结华人,救助华人弱势群体,特别是在提供精神支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教传教士与西医术的引进初探——《中国丛报》资料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农 《广东史志》2002,(3):36-43
从明清开始,西方医疗技术(即今天我们习惯所称的源于欧美的西医学或称现代医学)逐渐传人中国。早期,主要是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等国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将西方医学传人,并在华从事医疗活动。18世纪末,信奉基督教的英国先后击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兰西,夺取了海上霸权,竭力向外扩张殖民势力,来华发展传教事业也到了迫不及待的时期。在该世纪的最后10年,英国国内纷纷成立对国外传教的基督教差会机构,向外派遣传教士。美国的基督教也接踵而起。  相似文献   

16.
论文在梳理北美和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阐述了海外华人基督教的一些特征。受多元异质文化的影响,海外华人宗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不仅中国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得以在海外传播和发展,西方基督教文化也在深刻影响着华人社会,华人基督教由此得到发展,尤其在北美和东南亚。北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文化,华人基督教发展最盛;东南亚华人主要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但基督教的跨族群传播能力使其能够在华人社会中广泛传播。因此,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程度受所在国宗教特性和政策的影响、华人基督徒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海外华人基督教信仰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传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剑 《黑龙江史志》2013,(15):134-134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基督教似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在中国传播的绝佳机会。然而后来的历史却证明,基督教不仅未能在晚清中国广泛传播,反而是无法被中国主流社会群众所接受,教案层出不穷,甚至还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枪炮开道且已获得了合法传教权利的西方基督教会势力为何未能成功地使中国基督教化?本文试着从基督教自身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求给予读者关于此问题的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他在《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中特辟一章,点评民国的显贵们。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上层的各类景象。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景象之一就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兴起。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首先,体现于多种研究范式的存续和转移,文化侵略、中西文化交流、现代化、全球化等范式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力与学术影响。其次,则体现于研究焦点的流变,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基督教与中西关系,直到关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呈现了从研究基督教外围向内部移动的趋势。最后,体现于这一领域的开放性和成长性。基于中国基督教的区域史、性别史、宗教史、宗派史及人物史仍有相当的研究空间,同时随着网络资料和海外档案的获取能力加强,跨文化史料与视野下的研究,将成为这一学科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滕松梅 《史学月刊》2007,(11):131-134
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均以信奉耶稣基督是救世主为主要教义。据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碑记载,早在公元635年,基督教已由波斯传入中国。但由于未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基督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几度消失。19世纪,基督教从西方重新传入,由于传教活动受到列强不平等条约保护,教会受差会控制,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对我国殖民侵略和掠夺,因而从根本上看,在我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基督教的传入和传播,基督教会的活动,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的历史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基督教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发展,开阔了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