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载沣摄政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主要借鉴德国经验推行军事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因财政匮乏、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亲贵能力有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载沣的军事改革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化为泡影。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载沣的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恩义 《沧桑》2014,(2):35-37
自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二次革命结束,中国近代一次轰轰烈烈的民主政治实践全方位展开,各项民主活动竞相登上历史舞台,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走向了失败。中央政府权威缺失,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运行等方面的缺陷,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姚莉  操世元 《攀登》2007,26(1):12-14
由于地方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必`须在制度供给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即由效率主义向正义内核转变、由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转变、由非制度化和非规范化的制度供给方式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供给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邓云清 《史学月刊》2015,(2):66-74,102
布赖德威尔(感化院)在英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布赖德威尔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城市试验与国家推广两个阶段,是地方创造力与中央意志力合力的结果。布赖德威尔具有公共雇佣和规训惩罚等多重功能。围绕功能的定位,布赖德威尔的性质有一个从雇佣机构向规训机构的明显变迁,这反映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纠结和平衡。  相似文献   

5.
《近代史研究》2021,(4):151-159
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预备立宪筹备清单是清季立宪进程中的重要文献,但关于该清单是否宣布开设国会年限及其出台细节仍存在诸多疑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一份宪政编查馆起草的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完整保留了清单出台之前的修订签条和墨笔校改痕迹。这一清单底稿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原拟96条,清单定本删改为92条,不少条目进行了增删和调整。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这两个关键性的条目均被删除,从而遮蔽了宪政编查馆原拟奏请第十年开设国会但最终被改动的重要事实。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知预备立宪筹备清单由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人秉承两宫意志删改而成。清单前后多有删改,实际上是各方力量博弈之结果,真实反映了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出台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The extraordinary location and strategic position of Tibet determines that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s faced with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asks from those of other provinces in China. To ensure that Tibet succeeds in these special political and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广州城市环卫制度的构建随着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展开,经历了从清末新政以前的缺失,到新政以后至1920年代逐渐形成的过程。与此同时,广州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治,在形成中的环卫制度指导下,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从此以后,广州市的环境整治由民间的无序行为,走向以政府或政府指导下有序的法治化轨道。清末民初广州市的城市环卫制度与环境整治方式的改变,对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初年的广州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玉 《安徽史学》2015,(4):25-32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刘锡鸿都是晚清较早"接收"铁路知识的官员之一,但他却提出25条理由反对中国修筑铁路,从而以"不接受"铁路闻名于时。他的论据在于中国不具备兴办铁路的政治与社会环境,缺乏相应的经济与文化基础。对此,不能以"保守"简单定性,应当看到刘锡鸿对于西学知识的认真思考和理性抉择,进而理解近代国人在接收与接受西方事物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制约与限制的作用。人的行为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与特征。因此,有学者提出制度对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反,文化性格决定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为此又有学者指出文化决定了制度。本文旨在将制度与文化局限在企业的框架下,以个案——京瓷公司为对象,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近代治所城市在管治形态上的转型,不仅在横向层面体现为从"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的演变,还在纵向层面体现为城市本身脱离既有行政序列,进而成为具有独立行政区域的行政主体的过程。广州作为近代首个具有独立行政建制意义的城市,其成为"广州市"的过程包含从晚清开始的超越南海、番禺两县合治,直属省级政府,又从省级各机构中独立出来等一系列的变动,其中涉及新旧制度的勾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资源的博弈、权限的分割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伴随着近代社会经济变动中一个整合度较高的城市社会的形成与新型管治方式的确立。从较长时段看,这是制度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韩华 《史学集刊》2006,10(2):44-49
民初国会对孔教的争论,是中西文化冲突在政治层面上的反映。主张孔教者希望将孔教载入宪法,体现在立国精神中,将民族文化精神与宪政结合起来,忽视了与共和政体对立的因素,在客观上阻碍了宪政的顺利进行;而反对孔教者,则看到了传统与宪政间的对立,加剧了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二者均存不足。  相似文献   

12.
A spate of recent work on the Canadian Parliamen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ituency pressures in understanding the legislative behavior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Parliament (MPs). In light of this renaissance, we reexamine decisions by Canadian Liberal Party MPs to defy Prime Minister Jean Chrétien and his cabinet by supporting party-weakening reform in 2002. More specifically, we model votes on the question of selecting committee chairs through secret ballot as a function of factor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o the Parliament. While we find some evidence of exogenous, constituency-based forces, we find that support for reform was largely driven by internal party power dynamics. We gain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our findings by comparing this reform to analogous reforms in the US Congress. The patterns we uncover highlight the stark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ouble monopoly of power” held by party leaders in Westminster-style legislatures and the lack of such a monopoly in Congress. We conclude by advocating for more such comparisons, arguing that careful efforts to synthesize these and other similar reforms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both legislatures despite the obvious and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13.
北洋集团掌握中央政权的民国前期,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思想也比较复杂,但立宪主义思潮意外呈现出活跃态势,开国会、制宪法成为一些当权者以及广大宪政主义者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制宪活动,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宪法性成果和制度性成果。时人对宪政的内在价值了解有限,当权者的政治表现也不完美,但这不能抵消立宪的积极意义。民国前期的立宪主义及其实践,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重要一环,书写了中国宪政运动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娟 《史学月刊》2006,280(2):96-104
北京地区的传统慈善组织在清末民初发生重大变化:数量上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救助功能方面普遍地由施养向教养转化;操作管理方式逐渐走上联合统一的道路。这些变化与北京地区在近代所具有的典型社会特征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一定程度上本文是对慈善事业研究的一种区域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史学界对明朝在北部边防和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论述颇多。对于留居在中国内地特别是明朝辖区内的蒙古人则鲜有论述。笔者在考查了这些蒙古人在明初社会生活领域中一系列表现后,既充分肯定了明初统治者采取妥善安置和任用政策,也对这些蒙古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与社会变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汉国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1,4(1):134-142
农民纷纷离开久居的村庄外出谋生,是民国时期华北农村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其时的农民离村,虽大多为连年的灾荒和不堪重负的捐税等因素所致,但农民离村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口由农业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的自然调配,以及通过迁徙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等,无疑有利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诚然,由于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多为生计所迫,迁徙的无序性,加之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大量的农民离村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重就开展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意义 ,迄今这方面研究的状态、不足 ,分析视角等作了初步考察。指出 1 940~ 1 990年是中国农村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 ,农民的婚姻家庭行为所受触动之大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完整经历过社会变革影响的人口群体和调查对象日渐萎缩和减少 ,因而非常有必要加大对这一研究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宣誓是孙中山先生一贯坚持的正心之道,其后继者亦往往将这一制度视为整合民心的法宝。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为了塑造其政权的合法性、扩大其统治基础,隆重推出公民宣誓登记制度。这一制度是对宣誓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又与当时流行一时的法西斯主义思潮有着某种联系。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限制,该措施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民政府对基层社会渗透与整合的失败,也是近代国家转型步入歧路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arrative of parliamentary history in fifteenth-century England, specifically as found in the texts William Caxton printed. It investigates Caxton's approach to history and motivation for choosing texts, his translations and vocabulary, his editorial oversight and his audience. As his confidence in his own skill grew, and as he moved from a continental to an English context, his reading of parliaments changed. Initially it corresponded to his French texts, but by the early 1480s he understood the term ‘parliament’ to mean some vari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Parliament. Caxton's later understanding is reflected in the histories he published. This articl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Caxton's historical narratives to Parliament's legitimacy and to political discourse in a time when few parliaments were held.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份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份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当工商阶层兴起以后,人口集中城市是社会的第三种变迁。当工业化与都市化进行时,家庭制度也发生改变,由大家庭变成小家庭,且孝道也呈式微之势,这是社会的第四种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