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晨别夏都,风驶日月山。湟源山峡怪异,天路入云端。劲风吹黄菜花,飞马牧歌草原,起伏沙丘延。近观湖涟漪,遥望水接天。沙岛静,鸟岛动,金沙弯,环湖三百六十,五洲儿郎健。金银滩上篝火,原子城内两弹,创业兴国先。公主应无恙,水顺破镜圆。水调歌头·游青海湖@李世才~~  相似文献   

2.
桂永清是江西人,黄埔一期毕业,留学德国习军事,结业后,在德国陆军部队中服役,以成绩优异升为中尉,后奉召回国。据说他在一次随蒋视察某地时,蒋遇刺客,桂以身遮蒋致中两弹,重伤几死,蒋视桂为“死士”,刮目相待,桂从此发迹。他于感激涕零之余,曾谱写了一阕《领袖歌》颂蒋为“今日救  相似文献   

3.
中国"两弹"试爆,都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进行,但其研制的地点却是远在23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金银滩。将原子弹从研制地运往试爆场的过程,在当年来说堪称绝密运送。本文讲述,1964年,部队、公安、保卫部门人员,利用飞机、火车专列、汽车将第一颗原子弹从青海秘密运往新疆发射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探秘221基地     
邴哲 《风景名胜》2011,(11):110-124,14
上世纪50年代,一部名为《金银滩》的电影悄悄被禁映,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的1700多户牧民离开了故土。而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0多名转业军人、建筑工人,顶风冒雪开进了青藏高原,开始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在西北大漠深处,原子弹、氢弹爆炸的两声巨响震惊了世界。无数疑惑、质询的目光投向“蘑菇云”升起的地方:中国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成功“两弹”“?两弹”诞生地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作者深入“中国原子城”,将那一段被大漠尘土掩埋的可歌可泣的历史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15):30-31
如果说青海湖是天上的仙女滴在人间的一滴泪珠,那么与其相临的金银滩草原就是这位仙女身上一件不慎落入人间的饰品,这件饰品变成了白色的羊群和金黄的野花,活化出了一个温馨而又美丽的地方——金银滩草原,这里简直就是人间的异域天堂。  相似文献   

7.
《神州》2006,(Z1)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生平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13(4):111-112
3月21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国史讲座第28讲,由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研究员作了题为“两弹突破对中国发展高科技的启示”的学术报告。胡思得院士着重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发展两弹(指原子弹、氢弹)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陇西太平歌     
相传,尧时有老农于路旁击壤而歌,以后“击壤歌”就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故又称“太平歌”。陆游诗云:“击壤歌太平。”在甘肃陇西故地的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太平歌”。每至新春或其他农闲季节的晚饭之后,锣鼓声阵阵相催,人们不约而同地相...  相似文献   

10.
聂力 《百年潮》2007,(2):72-75
父亲在全力领导组织“两弹”研制的同时,十分关注我国核潜艇的研制。  相似文献   

11.
郑长天 《民俗研究》2009,(1):166-178
湘南盘瑶的传统歌堂有世俗性的“冈介”歌堂和宗教性的“还愿歌堂”,这两类歌堂在歌唱主体和歌唱文本上均存在着一定的互渗关系,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圣俗融通的特点。随着还愿歌堂在当地的衰落,“冈介”歌堂的传承也相应地受到了一些影响。两类歌堂之间存在的互渗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唱作为一种模式化的艺术资源,神圣或世俗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内涵,而取决于它们被使用的场合与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藏》2010,(6):90-90
王艳茹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四期上发表文章,从词义和内容两方面探讨了仓央嘉措情歌是“情”歌还是“道”歌的问题。从原藏文题目上看,“情”歌其实与情无缘。仓央嘉措情歌在藏文中被称为仓央嘉措古鲁,古鲁是道歌的意思,而情歌在藏语中是杂鲁。杂鲁是有规范的,是名副其实的情,而古鲁的含义是道歌,含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  相似文献   

13.
李振 《中国土族》2009,(4):75-75
哦,金银滩为梦想为现实荡开涟漪,在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心贴心洗礼。  相似文献   

14.
郭创永 《神州》2012,(24):34-35
潮州歌册发源于唐代潮州、成熟于明清时期。源自潮州民歌中的“七字歌”。体裁上有两种:一种是“歌行体”,由“变文”演变成“弹词”,再演变成“歌册”。一种是“传奇体”,大多改编自“宝卷”、“陶真”、“话本”及“鼓词”等。潮州歌册主要分布于潮州、闽南和海外潮州人居住地,内容以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在清代有一家专门印刷潮州歌册的商家叫“李万利商行”,印制、发行了大量的潮州歌册。潮州歌册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当时的潮汕人(特别是妇女)的欢迎。在潮州文化史上占据一席相当重要的位置,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潮州歌册面临濒危,需要各级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马征 《中国土族》2004,(1):24-26
一开满了黄灿灿柴胡、明艳艳鞭麻花,遍布白茸茸香茅草的美丽草原,远远望去,似展开的金线银线织就的巨幅锦缎,堆金铺绣,名符其实的“金银滩”。我曾于上世纪!"年代初的一个暑期,有幸造访了那里,她的美丽与美丽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内质,至今令我难以忘怀。走进流金溢彩的金银滩草原,首先吸引我的是草原上宝蓝宝蓝的天,在这儿,就连天上的云,也比别的地方的纯净洁白得多似的,云朵蓬松松地舒卷着、飘动着。太阳光并不灼人,散布着柔和的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不过,我很快发现,草原的天气多变,即使一小朵云彩遮住了太阳,站在下面的人,立马周身感到…  相似文献   

16.
歌曲本来应该是一种十分美好的艺术作品,但是,在“文革”那个荒诞岁月里,却出现过十分恶劣、丑陋、闻之令人作呕的所谓歌曲,其中有一首是不应被后人遗忘的,而应陈列于巴金老人倡建的“文革博物馆”里,供人研究,催人警醒。这首歌,是“文化大革命”中专供“牛鬼蛇神”唱的《嚎歌》。《嚎歌》在流传中有的叫《认罪嚎歌》,有的叫《牛鬼蛇神队队歌》。这是“文化大革命”所煽动起来的人类劣根性登峰造极的“杰作”。这是中国音乐史上最耻辱的一笔。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纳粹集中营里,法西斯匪徒们也只有过在留声机播放的古典音…  相似文献   

17.
边寨歌场     
青山,绿水,我省天柱与湖南相间的四十八寨,堪称美丽的乐土。这块土地上的“四大歌场”则尤令人神往。每逢赶戍日,歌场上便人山人海,歌声如潮,扇如万蝶起舞,伞如百花争艳.动人的情景,古往今来,长盛不衰。四大歌场,实际是天华山,四方坡、两头坳.凉亭坳、平茫,岩湾、龙凤山七大歌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风光秀丽的地方.据“夸”中的“四大歌场”篇说,原本为四大歌场.因一年中四月和六月有两个大戍日。而所谓戍日是休耕日,于是增加了四方坡  相似文献   

18.
王明锐 《纵横》2011,(3):16-18
“邓稼先”这个名字,现在已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熟悉。他是“两弹元勋”,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将自己的智慧、个人幸福以及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他是一位英雄,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们有个好传统,对领导,对专家,不称呼官衔,而是以“老张”、“老李”相称。  相似文献   

19.
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也叫“歌墟”是盛行于壮族地区的群众传统歌节。“歌圩”历史悠久,在宋人《太平表宇集》中,便有“聚会作歌”的记载。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渐趋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解放后,歌圩成了文化娱乐、体育比赛和物资交流相结合的民族节日。歌圩日期各地不一,一般在每年春秋二季。节期一至三五天不等。还有不定期的小型歌圩,一二十人即可进行。歌圩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尽情歌唱,歌声此伏彼起,昼夜不停。青年们更陶醉于“对歌”之中,他们的职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包括: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  相似文献   

20.
汉代“盛唐”地望 ,古今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南郡 ,与汉代枞阳相隔甚远 ;一说在汉庐江郡 ,在枞阳附近。自南北朝特别是唐代中期以还 ,后一说渐渐占据了上风 ,主导着地域区划的命名。与之相应的“盛唐枞阳之歌”也被视为一首歌诗的篇名。但从最早有关盛唐的论说、《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和行文方式以及后世盛唐在汉庐江说的立论根基等方面综合考察 ,汉代盛唐在南郡之说比较正确合理 ,而在庐江之说难以成立 ,“盛唐枞阳之歌”应是《盛唐之歌》与《枞阳之歌》的合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