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潍坊市治所旧称潍县,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潍坊市创建博物馆时,陈氏后裔将陈介祺先生生前珍藏的金、石、玺印等欣然捐赠,车大夫长画戈是其中之一。与此戈同时归滩坊市博物馆收藏的有其正反两面拓本一幅,长33.9、宽33.5厘米,右下部钤阳文大篆朱印一方,曰"簠斋古  相似文献   

2.
潍坊市治旧为潍县,素有传古藏古之风,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陈氏博学识、精鉴别,私藏富甲海内。旧潍县亦是制作青铜器赝品的中心之一,尤其清末至民国时期,此地所作赝品形制工巧、花纹精妙,铭刻神似,几乎乱真天下。至今散存国内外的名器赝品中,不少是出自潍县人之手的。当时,仿制古钱币亦随之兴焉。由于潍县古属齐国内境,多有齐刀币出土,而此种刀币较之以后的圜钱,其不但数少质好,而且出土地域还很有限,自然为天下藏家所竞相购取,亦使潍县之仿造者乐为。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潍坊市档案馆珍藏着一件由英国神甫诺曼·柯喜乐先生(NORMAN CLIFF)亲笔撰写的英文版回忆录——《回顾潍县五十年》(LOOKINGBACK 50 YEARS TO WEIHSIEN)。该回忆录是柯喜乐先生依其在潍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史实写成。柯喜乐先生在回忆录中忆述了潍县乐道院外国侨民集中营的情况,披露了日军统治下的“敌国侨民生活所”的内幕。我们参考柯喜乐的《回顾潍县五十年》,结合社会调研和大量史料,撰成此文,以图将鲜为人知的二战时期日军在潍县所建长达三年之久的最大外国侨民集中营的真相公诸于众,以期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的公堂案卷批示六十二条,为已故高象九老先生所收藏。1980年8月,高老生前友好王、陈二先生偕同笔者至济南拜访高老。高老和我们有同乡之谊(都是潍坊人),念及郑板桥在潍县(今属潍坊市)政绩,因出示所藏郑氏"堂批"墨迹,并慨允笔者拍摄照片,作为故乡历史文物,充实博物馆展览。原件每四条贴为一页,共订为两本。有题封三:"板桥先生墨迹";"板桥先生呈批";"板桥先生呈批二本共六十二纸光绪玄默摄提格且月重装"。 "堂批"墨迹经翻拍后印为放大照片,在潍坊市博物馆郑板桥作品专室展出,几年来深为观众所瞩目。为了便于各地书法界鉴  相似文献   

5.
十笏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胡家牌坊街,是清末潍县首富丁善宝的私家园林。也是潍坊市区内仅存的一所袖珍园林,说其袖珍因其占地面积仅45米见方。但就是在这方寸之地,却浓缩南北方建筑工艺精髓,堪称国内袖珍园林之首。  相似文献   

6.
潍县(今潍坊市)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自清代以来,金石学大兴于天下,此势直至清末仍未衰竭。相反,在此时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如阮元、吴大澂、翁同和、端方、王懿荣等等。这其中,名潍县陈介祺无疑是佼佼者,他与曾获有大盂鼎的江苏学者潘祖荫被誉为“南潘北陈”。谈到他的收藏,大体可分二个阶段。一是在京为翰林的十年。这十年是学习、探求、打基础的阶段;二是辞官回乡一直到去世的三十年,这是研究、著书立说的三十年。陈介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  相似文献   

7.
我的艺术启蒙 我一辈子是一个学画的人,不是画家,更不是大画家。说起郑板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很多人知道,在乾隆年间,他曾任过潍县县令。而这个潍县,就是我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  相似文献   

8.
陈介祺(1813年~1884年)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平生所藏有“曾伯(雨采)簠”一器,故更名其室为“宝簠斋”,后即以簠斋为号。晚年则别署海滨病史。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四年后因父丧而弃官还乡,终其生未再出仕。毕生富于收藏。  相似文献   

9.
张礼敏 《民俗研究》2002,(4):111-120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里》)这是他“去官十载”(乾隆28年4月)时所作的诗,是对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任知县时的回忆。诗中的“鸳鸯庙”和“柳郎祠”,极有可能就位于现在的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宋家双庙村。据《寒亭区志》载:”(宋冢双届村)元代称仇庄,自龙王庙、平王庙建成后称双庙,后宋人旺,改称今名。”  相似文献   

10.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氏家学渊源,专志学术,以收藏宏富名世.其收藏种类繁多,涉及青铜器、印玺、瓦当、陶文、古泉、古砖等方面.陈氏于集古颇具眼光,青铜重器固为收藏之重,兵器杂器也一样网罗.本文集中讨论陈氏所藏之弩机.  相似文献   

11.
清同治三年陈介眉、陈威凤等抚恤碑,是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珍贵碑刻之一。其记载了清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内阁两次奉咸丰帝谕令,对为守护潍县城而与捻军奋战至死的陈介眉、陈威凤等27人进行抚恤与嘉奖之事。该碑对追溯战争历史原貌、追祭乡贤英魂,进而研究清末捻军起义、清廷抚恤制度、民团武装组织运行、潍县世家宗族、乡贤祭祀及个体探析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佐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德  次先  敬明 《文物》1983,(12)
建国迄今,潍坊地区十二个县(市)的有关文物部门,通过发掘或征集获得青铜戈五百余件,其中潍县图书馆收藏的三件带铭铜戈尤为重要。这三件戈于1973年春由潍县望留公社麓台村的社员在村西整地时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铜剑等兵器。麓台村在潍县西南约25公里,西倚符山,东望白浪水,南近齐国古都营丘,北临胶济铁路。符山是历  相似文献   

13.
<正>晚清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齐东甸父,山东潍县人,清道光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介祺少年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九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廿五年(1845)成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介祺嗜好金石,善考据,精鉴别,曾不惜重金购藏珍贵文物。高焕文曾说:"寿卿大力搜括,殆遍天下。曾于各省大都会分设铜铺,雇人至乡村收购旧铜,穷街僻巷,搜索无遗,所获各种奇异古铜器累千盈  相似文献   

14.
周铮 《文物》1984,(12)
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整理馆藏碑刻拓片时,发现一件唐代造像拓片(原造像石已佚失)。拓片左下角钤"簠斋藏石"白文篆书印一方,可知原石曾为清代潍县陈介祺家藏,但未见著录(见图)。它从一个细小的  相似文献   

15.
"车大夫长画"戈曾为潍县陈介祺收藏,解放后陈氏后裔将所藏文物包括此戈捐献潍坊市博物馆,现由该馆孙敬明同志予以介绍、考释。此戈虽早见于《奇觚》《周金》《小校》《三代》各书著录,但戈铭第一字未拓出,第二字亦模糊不清,旧未识出,故铭意不明。孙同志现将原戈铭文重拓完全,  相似文献   

16.
正"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广东阳江下川岛海域。2007年我国对这艘古沉船进行了整体打捞,2016年船内发掘工作基本结束。该沉船出水的文物中瓷器居多,内有一批婴戏纹瓷碗十分抢眼,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示了其中一件(图1)。这件器物与1990年江西临川市金家山宋墓出土以及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的纹样基本一致(图2、图3)。碗内刻划出2个裸体婴孩攀戏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隆皇帝赐给孔府10件商周古青铜器作为祭祀时所用的礼器,这10件古器物习称"周十供"或"十供";,后世通称为"商周十供"。在商周十供之中,木鼎和亚尊是被认为尊贵的。在人类艺术史上,中国的先人们创造了绚烂多彩的青铜时代,如今考古和收藏等工作的开展让我们能够欣赏到足够多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山东省潍坊市二中校园的一角,迄今仍屹立着几座百年老建筑,这里不仅有默然肃立的老教堂,还有青砖红瓦的乐道院,默默见证着人类社会百年以来的风雨历程。这里就是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建立的集中关押外国人的潍县集中营遗址。  相似文献   

19.
1996年9月,江西高安市城区基建工地发现一批古瓷器,我们获悉后即赶赴现场。古瓷器多已损毁,幸存的六件完整器被市博物馆征集入藏。六件古瓷均属青白釉瓷碗,分为二式。Ⅰ式2件,俗称斗笠碗,形制釉色相同。敞口,斜壁,小圈足,圈足内墙矮,几乎成平底。底不施釉,有一垫饼痕。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滋润呈月白色,股骨平薄,内壁刻划一圈花卉纹,图纹纤细、清晰。此碗高51、口径42、足径3.4厘米。正式4件,俗称花四碗,形制釉色相同。口沿外撇,作六缺花四;弧腹,器壁上薄下厚;圈足,足外墙偏高,内墙低,足底细窄,微内敛;足内见垫饼…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一座区域性大都会,潍县城市地域结构表现为"西绅东商"的特征:士绅主要聚居于主城,东关西半部和白浪河西侧则是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这种地域结构特征实际上在晚清以前即已形成,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并未在潍县火车站一带形成可观的城市地域,"西绅东商"特征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士绅近官署而居的居住习惯、潍县城輨毂胶东的交通区位特征、晚清民国时期颇具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和东关因有城墙环绕而表现出的安全优势,是造成这种稳定性的四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