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明辨书画的真伪,必须普遍知道些作伪的方式、方法(包括其原因),才能剥掉那些假物的伪装,去伪存真,还它们的本来面目;还有无款书画的断代、明是非问题,更须予以判别详明,使无张冠李戴之讥。本文先从作伪的方式,方法来作些说明。作伪,基本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种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书画作伪的历史颇为久远,可以上溯到晋、唐。宋代以后,随着官私竞相收藏之风的盛行,书画流通市场日趋活跃,经售书画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业。在书画流通市场上,作者知名度的大小,作品时代的早晚,艺术水平的高低和传世作品的多寡,决定了作品的经济价值。有的"铭心绝品"乃至"价值连城",吸引了博利之徒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造名家书画赝品,以伪充真,骗人牟利。中国古代书画作伪以明代为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者之众,作伪方法和手段之多变,以及流传赝品数量之多,均远远超过以  相似文献   

3.
胡健 《中原文物》2004,(1):77-80
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古书画复制、作伪与鉴定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西方美术史发展相比,中国古书画在作品的创作、流传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书画复制、作伪与鉴定是贯穿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4.
潘深亮 《收藏家》2003,(10):35-40
古书画鉴定,是一项复杂、艰难的科学研究工作,千百年来,假手利用摹、临,仿、造、代、改款,添款等一切作伪手段,仿造了数以万计的“乱真”赝品,造成真伪杂糅,难识庐山真面目的混乱局面。鉴定工作者要澄清这些是非,鉴定好这些作品的真伪,除了要有广博文史知识,熟悉书、画史,以及书画理论和美学知识外,还得对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画家、流派及其作品风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辨伪疗法来,以明真象。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把这些规律和方法,归纳为五把钥匙,现详述如下:一、笔法、墨色和构图是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对旧志进行整理与研究时,有时需要对其真伪进行辨明。可以说,辨伪是旧志整理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旧志在编纂和流传过程中,会形成部分伪志。伪志现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志原书作伪,一类是旧志影印本作伪。前者系旧志编纂者所为,后者则系旧志出版者所为,两者的作伪动机、作伪手法不同。甘肃、宁夏两地个别旧志的作伪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旧志辨伪,需要以传统辨伪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再结合旧志自身的编纂体例,从古今目录著录的对比再到序跋、内容、体例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出作伪痕迹,并合理认识伪志的文献价值,以期为全国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旧志整理者提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书画造假,古今不绝如缕。当今,依托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书画作伪之风已经进入到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特别容易鱼目混珠的,是一些参用母本真迹,以克隆方式炮制出来的高仿真赝品。本文以近期分别投拍于国内两家拍卖行中的两件同署名"寿者"(潘天寿)的《濠乐图》[1]为例,从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及辅助依据进行比较分析,辨其真伪。并兼及潘天寿书画作品鉴定依据的一些要点,期望能  相似文献   

7.
周志元 《收藏家》2000,(8):17-21
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之一,它对字画鉴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字画伪品中,用古纸、古绢作伪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作伪骗术就应运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它作伪的手段及辨别方法。本文就此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些辨伪的常识。纸绢作伪主要包括:做旧色、做旧污、做旧残,现分述如下。一、做旧色做旧色是指用颜色将纸、绢染成与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见的古旧书画之额色。做旧色的颜料做旧色常用的颜料是以国画颜料为主。如藤黄、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  相似文献   

8.
徐辉 《收藏家》2007,(10):21-26
中国书画作伪源远流长,发轫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蔚然成风,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到明清时又重新达到高峰,作伪之盛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并在民国得以继续发展。解放后书画作伪虽销声匿迹一段时间,但随着90年代艺术市场的火热又死灰复燃,较之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现出历史的延承性。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7,(2)
在初唐至高宗、武周时期,统治者上层鉴赏书画成风。当时书画的立轴,称为障(包括画障、图障、软障等)。统治者上层在鉴赏立轴(挂轴)书画时,其展示方式最少有三种:一是让人用"丁"字形竿或鸦叉(丫叉)悬挑立轴书画直接展示;二是在曲江盛会或贵族的宴会上,以"丁"字形竿或鸦叉悬挑立轴书画挂于架子上来展示;三是让侍女用"丁"字形竿或鸦叉把书画立轴悬挑起来挂在庑殿的横梁上来展示,这在公主墓或高等级墓壁画中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10.
书画作伪,已有千年的历史,武夫鱼目,随处都是。书画鉴定,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时代及艺术水平的高低,为文物博物馆工作和美术史的研究,打下有据的材料基础。许多人把书画鉴定看成十分玄妙、高不可攀的学问。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以日常生活为例。我们常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他随便写点什么,即使并未落款,一看笔迹,便知是谁写的。我们的熟人,虽然未见其人,只闻其声,便知他是何人。原因何在?主要是熟悉了此人写字的特点,发音的特点。古人书画,我们也能鉴定。正是此理。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书画家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了,总  相似文献   

11.
黄鼎 《收藏家》2003,(5):37-41
为了详尽说明本文论述的书画“摹古”作伪话题,现在笔者先谈谈与该造假手法的形成有主、客观的连锁系统性反应关系的三种书画鉴藏与创作(初始阶段)的普遍现象:(一)书画名家尤其是大师级名家在很多鉴藏爱好者心目中俨然就是书画界的“精神领袖”。不论在何处只要那些“顶礼膜拜”者看到有某名家署名出现在某书画成品上,那怕平时已有不低的鉴赏眼光  相似文献   

12.
书画作品自宋代有了经济价值以后,造假者甚多,他们往往采用改头换面、挪移题跋、摹仿造假、完全造假等各种手段来作伪。同时,又加上每个书画家的早、中、晚期的作品也多有不同,这样,即使是真迹,也还存在着一个优劣的问题。面对前人遗留下来的大量作品,在古书画的鉴定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呢?对此,我想从古代书画鉴定中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的辩证关系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浮浅看法,有不对的地方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书画市场的兴盛,使苏州成为书画作伪中心。作伪高手技术高超,画功精湛,真迹只要被他们看过,就能烙印在脑海之中,数日之后就能造出赝品。赝品中最为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还曾引发了一桩血案。此案的当事人王忬是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他是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以文人将兵,南剿倭寇,北抗蒙古,战功显赫。春风得意的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古书画鉴定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西方美术史发展相比,中国美术史在作品的创作、流传上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书画仿造、作伪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景观。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展开很大程度依赖作品的鉴定,自古以来,鉴定便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点,甚至具有决定地位。在古代,鉴定家便是“美术史家”。鉴定和与之联系紧密的收藏是影响美术史的重要因素。鉴定学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但恰恰是这个基础本身却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科学仪器和方法尚未能运用于此领域的今天,书画鉴定仍承袭古人之方法,主要依靠个人的学识、经验和方法,通过目鉴来判定真伪,其结论往往因人而异。鉴定学方法的不确定性,使鉴定学和中国美术史研究面临严峻挑战。古书画鉴定方法的核心是它的科学性,要建立真正的鉴定学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方法论必须具有科学性。建立起科学的鉴定体系,是古书画鉴定学的需要,也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需要。一、古书画复制、仿造与鉴定渊源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鉴藏角度考察,真正需要鉴定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在此以前,主要限于收藏活动,且魏晋前,绘画主要由无名画工承担,作品不署名款...  相似文献   

15.
潘深亮 《收藏家》2001,(11):6-11
在现代书画作伪中,溥心畲先生的作品,是代笔或伪作最多的一位大师,而关于他的书画真迹的特点和如何辨伪的文章,却寥寥无几。本文借《收藏家》一角,作一些探讨,以为作引玉。  相似文献   

16.
“克隆”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词意也无需再作解释。现在笔者将其借用到我们设身处地的书画鉴定这个特定行业中来,纯粹是因为这个词所表达的原始意义与本文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在表象与本质上均有可比拟性。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名家书画作伪活动的动机、炮制手段、操作程序、抛售策略乃至于仿制品  相似文献   

17.
黄鼎 《收藏家》2000,(3):39-42
所谓“意念作伪”,是指有的名家书画怍品,若是单纯局限于“笔迹”做鉴定,它可能完全都是真实可靠的,即作品的内在要素均系作者亲笔。但要是从“一件”作品的要领和作品的整体构成,或上升到作品的艺术构思高度来说,它却不是“原装”的,也可以说是不真实的。这种背离了原作者的创作理想或意图的作伪手法就是“意念作伪”定义的字面表述。它主要针对书画鉴藏与经营界中较普遍存在的“我行我素”;随名家作品所有权拥有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对名家书画作品采取的一种轻率与“无礼”行为。  相似文献   

18.
黄鼎 《收藏家》2002,(5):16-20
本文标题中的“偷换”二字即常用成语“偷梁换柱”的字面缩写。该成语在成语字典中的注释是:“比喻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它与笔者下面所要论述的关于名家书画一些作伪把戏的具体内容在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偷换”这个称谓既能较为贴切地归纳出书画作品的作伪类型,还能对我们的书画真伪鉴别工作带来认识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庞鸥 《东南文化》2000,(8):42-51
考辨、鉴别古代书画作品,其间头绪纷繁,牵涉的方面很广。概而言之,作伪的手法不外乎照摹、临拟、仿作、臆造、代笔与书画真迹的改头换面。鉴别古代书画作品的依据则主要有:一、书画作品的时代特征与背景的鉴别;二、个人书画风格的鉴别;三、纸、绢的鉴别;四、装裱的鉴别;五、印章的鉴别;六、画中服饰与生活用具的鉴别;七、题跋的鉴别;八、其它一些证据,如:碑志刻拓本、古书画著录及别字、避讳、年月等。  相似文献   

20.
吕成龙 《收藏家》2007,(11):27-30
人们耳熟能详的清代官窑瓷器一般均署"大清××年制"、"××年制"或"×御制"等朝代款或称年款。但在清末景德镇官窑瓷器中,有一类署"体和殿制"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