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浩 《史学集刊》2015,(1):27-39
英国中世纪城市人口的数量及其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在中世纪中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中世纪晚期人口城市化是否出现逆转等问题上,经济史与经济社会史、社会经济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研究范式的差异是导致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经济史学家所主张的英国中世纪中期城市人口不足10%以及在中世纪晚期城市变化性质方面的悲观论和乐观论都是片面的。而经济社会史和社会经济史所主张的同时关注小城市,并在此基础上所揭示的中世纪中晚期的城市人口比例以及对中世纪晚期城市持有的综合辨证的态度,是近几十年来英国城市史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浩 《史学理论研究》2006,1(4):104-114
城市化发端和发展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只是大大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城市化水平是国际公认和切实可行的前工业时期城市化的测量指标,但如何进行测定又决定于研究者对城市定义的看法。以往的研究者认为中世纪英国是一个低城市化水平的社会,而晚近的研究证明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根据现在对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中世纪英国不是城市化的“低水平状态”,很可能从13世纪晚期到14世纪早期起进入了城市化的“一般发展状态”,并在人口锐减的条件下基本保持下来,为工业革命后攀登“中等发展状态”这个城市化的第三个台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早完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城市化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学界关于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存在多种判断,以"政治、法律制度"为视角者认为城市化水平较低,而偏重于"城市人口量"及"非农行业"者则认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对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研究概况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视角或估算标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客观准确地考察城市化水平,需要重新解读中世纪城市的定义,分析定义里"政治、法律制度"、"城市人口量"和"非农行业"三要素的关系。只有确定了中世纪城市的独有属性要素,才能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为准确估算城市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工资史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史学界对中世纪英国工资史的关注由来已久,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端,主要是数据的统计与整理;拓展,经历了人口论和货币论关于工资涨幅影响因素的争论;深入,从经济—社会史角度研究工资史。理清楚这些线索,对我们进行中世纪英国工资水平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兴起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丰斋 《世界历史》2002,52(4):50-59
中世纪经济史的研究表明,12-14世纪西欧各地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城市化”浪潮。英国自11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黑死病”发生之前,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而且按比里斯福德所说,1180-1310年问的城市发展比前期同等时间的1050-1180年间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6.
沈琦 《史学月刊》2020,(1):88-96
徐浩著《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一书,旨在探讨中世纪中期开始西欧如何和为何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该书将社会转型问题从资本主义的起源转换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在理论上充分吸收了经济学的历史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史的商业化理论,着眼于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史中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的重要专题,探讨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存在和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商业诸问题以及工业诸问题。该书的研究特色体现为对中世纪西欧作长时段的考察,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研究方法上注重比较,主张对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作多视角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外国城市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30年里出版了数量较为可观的学术论文、论著和译著。但总的来说,国内的外国城市史研究还很薄弱,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地带。从地区国别来看,除美国城市史研究成绩斐然之外,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史研究都还未形成气候。从时间断代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近现代部分,尤其是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城市化,古代中世纪的城市史研究仅零星可见。②纵贯人类文明史长河的综合性城市史研究更是尚付阙如,仅有陆续翻译出版的几部国外学者的著作,③直至俞金尧等著的《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  相似文献   

8.
以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起飞为开端的英国产业革命,是“比任何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是“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然而,迄今为止,英国产业革命起源的研究一直侧重于它的政治前提和经济前提。实践表明,这些方面的研究越是深入,越证明仅仅用政治和经济因素来解释英国首先实现经济起飞是不充分的。 近二十年来,英国社会史、经济史、地方史和城市史研究的迅速发展,以及历史学对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的应用,使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从社会结构的整  相似文献   

9.
欧洲的双性人观念诞生于古典时代,在古代晚期至中世纪中期已发生了明显的流变。古代晚期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将双性人视为肉欲与淫荡的恶果,奠定了后世有关双性人的正统观念。中世纪早期的神学家们对双性人进行了基督教化重构,大都主张在造物秩序中认识双性人。至中世纪中期,伴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双性人观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经院哲学家与法学家主张依据基督教的两性性别秩序来确定双性人的性别,表现出一种变通与宽容的态度;另一些经院哲学家则将双性人隐喻为世俗社会中不符合正常秩序的人或事,并予以鞭挞;还有一些经院哲学家和医学家则尝试复兴源自古典的有关双性人之成因的"科学"探究传统,由此推动了人们对双性人的理性认知。"双性人"观念之流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晚期至中世纪中期西方社会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英国"宪政王权"论稿》一书以"宪政王权"为研究主题,对中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史进行了宏阔总结。《论稿》特色鲜明,在唯物史观的指导和中国经验的启发下,精心考辨了西方学界已有成果,在"文本中的政治"以及"制度中的政治"中研究和揭示了"实际发生的政治",得出了接近历史实际的判断,并总结出了政治史研究中的"利益原则"和"实力对比原则"。《论稿》虽然在内容、翻译和字句中存在瑕疵,但总体上不惟总结了已有的政治史成果,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开拓了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  相似文献   

11.
罗德尼·希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世纪经济和社会史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在一系列作品中考察了中世纪农民和农村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农民的抗争和反抗、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动力和"过渡"问题,在中世纪城镇和城市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的史学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学界对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和中世纪社会的认识,推动了新社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德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由于经历独特工业化发展道路,其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别具一格。山西师范大学徐继承博士早在2013年出版《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一书,该著作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德国通史和断代史著作系列,而且将德国经济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以戴维·诺瑟姆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近代德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该书从城市人口的增长、空间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发展来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商品化是中世纪晚期各国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并非英国所独有。但是,商品化自然地导向近代化,英国确是最典型的国家,而农村生产要素的创新与发展是英国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直到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社会主要的生产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和土地。由于13、14世纪,农村商品化的蓬勃发展,建立在人身自由和契约关系基础上的雇工劳动力市场和以产权私有化为核心的土地市场也随之形成。探讨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创新的前提条件、过程及其深远影响,对于认识中世纪英国农村由商品化走向近代化这一重要历史进程,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作为史学分支的城市史开始在欧美国家出现,并逐渐扩及全球。英国有关城市历史的著述很早就有,但作为一门学科的城市史却是在1960年代才产生的,其中J.H.迪奥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迪奥斯现象"。迪奥斯经历战争年代,关注社会现实,治学由经济史转向城市史,注重学术基础工作和交流平台的搭建,为英国城市史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0月11—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西交汇中的近代中国都市和乡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国内2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学者们就与大会主题相关的中西交汇与融合中的城市与乡村、城乡经济、宗教与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近代经济史人物、西学东渐与本土回应等问题,进行了精彩报告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移民在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增长是中世纪晚期法国城市人口结构的重要特征。移民的流入及其对城市社会的良好融入构成了法国城市社会克服中世纪晚期危机的重要条件。移民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有两种:第一,市政权力机构筛选出部分移民,授予他们市民身份,将他们纳入市民共同体;第二,移民自发、自主地构建多元的社会关系,并以个人道德为基础与其他居民开展社会交往,相互融合。这两种路径相互补充,推动法国城市社会吸纳多元移民并在近代实现复兴。相较而言,社会融合是所有移民融入城市社会的必经之路,反映了移民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城市吸纳移民的机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中世纪法国城市社会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英国的农村城镇体系在中世纪早期开始萌芽,至中世纪晚期,农村城镇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在近代早期,市场城镇在地方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农村城镇发展的新形式。同时,英国农村城镇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城市特征,传统农业性质逐渐减弱,城镇居民的职业趋于多样化,专业市场与城镇盛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原工业城镇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成长,居住人口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农村小城镇成为宜居和宜业的乡村社会生活中心。  相似文献   

18.
李科玲 《沧桑》2014,(4):98-100
在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因素方面的转型是其最根本的表现。本文先介绍了中世纪晚期孕育的经济因素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围绕近代经济因素从城市向农村的渗透程度这条主线,探寻和分析中世纪晚期经济是如何向近代转型的。主要阐述了两条途径:一是城市经济关系深入农村;二是城市人口和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乡村的雇佣劳动与雇佣关系是中世纪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经济社会史和日常生活史兴起的学术背景下,英国乡村雇工的生活水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雇工收入的重要来源,工资的作用一向为学界所重视。目前的工资问题研究过于重视工资及其购买力的变化趋势,对工资差别与受雇佣时间的持续性缺乏关注,从而导致对雇工生活水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作为工资史研究的两个重要维度,对工资差别和工资收入的探讨可以弥补枯燥的统计表格和曲线造成的认识不足,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世纪乡村雇工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晚期是英国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之中,农民各阶层财富积累普遍增长,日常生活消费水准不断提升。普通劳动群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改变了英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分配格局,贫富差距缩小。同时,随着农民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释放出更旺盛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农民是传统社会的主体力量,其经济状况与生活水平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深入认识英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动因和进程,也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农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